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958—2007年天津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58—2007年天津逐日降水观测数据,探讨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天津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总体减少,二者每10 a分别减少8.9 mm和4.1 d,其中年降水日数的减少比年降水量的减少显著;四季中,夏冬季降水量明显减少而春秋季呈增加趋势,四季的降水日数均减少;年降水日数在1980年前后有一次明显突变,夏季降水量和春夏秋的降水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均存在一次明显突变。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的不同步变化反映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增加,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利。  相似文献   
62.
天津地区蒸发演变及对本地气候干旱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用天津地区 41年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季节与年际演变的基本特征 ,潜在蒸发量的热力和动力两部分在不同季节彼此消涨的规律 ,以及不同气象要素对潜在蒸发的影响。提出了累积干燥度 (accumulateddryness)的概念 ,定量地讨论了蒸发和气候变暖对干旱的影响。研究表明 ,对蒸发影响最大的是热力作用 ,其对潜在蒸发的贡献年平均可达 70 % ;动力作用则在冬季最突出。气象要素中对蒸发影响最大的是气温 ,当年均气温增加 1℃时 ,年蒸发总量可增加 30 33mm ;风速的影响次之 ;水汽压和日照的影响较小。潜在蒸发量以逐年增大的趋势发展 ,尤其是近 1 0年 ,增长速率达 4 2 2mma- 1 ,使得累积干燥度逐年增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增温使潜在蒸发量增大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年际间的持续干旱 ,使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63.
VDRAS产品在奥运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彦  陈明轩  王令 《气象科技》2010,38(5):645-648
着重分析了VDRAS要素在奥运会期间对流天气形成过程中的演变特征。典型对流天气个例分析表明,阵风锋之间的碰撞对雷暴天气的形成具有指示意义,其中VDRAS强梯度的存在能够预示将要分离出阵风锋;冷中心的加强意味着降水还将发展,减弱意味着降水要减弱。应用风廓线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VDRAS的信息做检验,表明在0.18~1.6km高度上风向基本一致,但是风速有时偏小2m/s;1.6~2.8km高度上,风向和风速大体一致;2.8~3.5km高度上,风向基本一致,但风速有时偏小2m/s。VDRAS气温高于地面自动站的气温约3~4℃。  相似文献   
64.
天津冬季大气能见度与空气污染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姚青  张长春  樊文雁  黄鹤 《气象科技》2010,38(6):704-708
为探求天津冬季大气能见度特征与空气污染的相互关系,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连续观测大气能见度和空气污染物浓度(PM10、PM2.5质量浓度,O_3、NO_2和SO_2体积浓度),并结合相对湿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冬季大气能见度平均值为11.59 km,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特征,其变化特征受到空气污染物,尤其是气溶胶质量浓度及相对湿度变化共同影响;观测期内霾的发生频率接近50%;采用非线性回归方程拟合能见度与气溶胶质量浓度相互关系显示,PM2.5质量浓度对水平能见度的贡献大于PM10质量浓度,并且高湿情况下,能见度与气溶胶质量浓度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65.
天津冬季重霾污染过程及气象和边界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京津冀大气灰霾污染严重,天津市作为其核心组成之一其污染形势亦严峻。选取2013年2月20~28日天津重霾污染时段7站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数据,结合北京污染数据、地面气象要素、能见度、边界层温湿和风廓线、后向轨迹,深入分析重霾污染过程特征及气象和边界层成因。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天津PM2.5、SO2、NO2、CO和O3浓度均值为150、87、56、2.4和22μg m-3,气态污染物各站差异显著,但仅有SO2全面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50μg m-3),而PM2.5具有区域同步变化特征,且严重超标,是一级标准(35μg m-3)的2~8倍,最高小时均值高达364μg m-3;高浓度PM2.5是导致低能见度的主因,能见度小于10 km对应PM2.5阈值为50μg m-3。弱风和高湿度导致局地排放累积,PM2.5始增,在高湿度条件下,持续偏南风促使其稳步增加,配合弱北风和弱东风PM2.5震荡上扬,污染高值阶段,南北气流短时迅速切换,区域污染传输叠加污染的循环累积,PM2.5浓度峰值达到最高;除因边界层强东风导致的平流逆温外,高浓度PM2.5与平流逆温密切相关;高污染时段高湿主要集中在500 m以下,且随高度递减幅度较大;位于200~600 m的低空急流一定程度抑制污染上升,尤其持续强东风使PM2.5浓度稳步降低到二级水平,污染迅速有效清除最终依赖整层的强西北风。北京、环绕天津的河北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对天津重污染有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66.
海风锋导致雷暴生成和加强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焕珍  刘一玮  刘爱霞  张楠  孙密娜 《气象》2012,38(9):1078-1086
应用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结合订正的天津探空资料,分三种类型统计分析了2004—2009年雷达监测到的50次由渤海湾海风锋导致雷暴生成和加强的规律及对应的天气背景;应用VDRAS系统资料分析了第三种类型(在不稳定环境下,沿海风锋直接触发雷暴)的热力、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强对流不稳定环境下,沿海风锋可以直接触发雷暴并沿海风锋移动的同时发展加强;(2)不同的类型在雷暴生成的位置、发展加强的速度、强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3)Ⅰ型对应背景场的动力条件更为有利,强对流天气更为剧烈,Ⅲ型对应背景场的热力、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更为有利,对流抑制指数(CIN)小;(4)海风锋使得低层形成中尺度辐合线,沿海风锋垂直上升速度从地面一直延伸至3 km高度,强中心出现在1.5~3.0 km高度,最大风速达1.9 m·s-1。  相似文献   
67.
2009年秋冬季天津低能见度天气下气溶胶污染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姚青  蔡子颖  韩素芹  曲平 《气象》2012,38(9):1096-1102
为研究天津城区秋、冬季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下气溶胶污染特征,采用2009年10—12月的大气能见度及相关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并结合一次典型雾霾事件分析PM10和PM2.5质量浓度演化过程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低能见度天气占秋、冬季观测时长的一半以上,其中以霾天气为主;典型低能见度过程分析显示,霾日近地层内PM2.5分布均匀,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污染特征;雾日气溶胶质量浓度先升高后下降,系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与导致可溶性组份溶出的湿清除协同作用,低层PM2.5质量浓度显著高于较高层,其垂直分布差异与相对湿度的垂直变化和逆温层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68.
天津一次持续低能见度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姚青  韩素芹  蔡子颖 《气象》2012,38(6):688-694
2009年1月天津发生了一次持续低能见度事件,从气象条件、污染演化过程和气流后向轨迹等方面分析该次事件是由以细粒子为主的灰霾天气所引起。分析表明,细粒子质量浓度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素;细粒子在可吸人颗粒物中的富集,是造成持续性污染和能见度连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西南暖湿气流控制下的静稳天气有利于污染物聚集,而以大风降温为标志的冷锋过境是细粒子清除的重要机制;能见度的周期性变化主要依赖于细粒子的富集和污染物的快速清除,并且这一过程受到周期性天气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天津夏季大气消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0年夏季天津城市边界层观测站颗粒物、黑碳气溶胶、氮氧化物(NOX)浓度、地面能见度和气象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天津夏季大气消光特性及低能见度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天津夏季主要污染物为PM10和PM2.5,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为529.06M.m-1,其中,吸收系数为50.17M.m-1,散射系数为478.89M.m-1,气体吸收系数为7.74M.m-1,气溶胶单次散射反射率为0.87。天津夏季边界层大气状态有近一半的时间为中性或偏稳定层结,当出现中性或偏稳定层结大气时则有接近一半的情况出现低能见度事件(能见度<5km),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70.
冀中南连续12天大雾天气的形成及维持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12月17-28日冀中南地区连续性大雾过程的天气背景和雾长时间维持的原因及热力、动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我国中高纬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500hPa受稳定的暖性宽广高压脊控制,为维持数日不散的大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850hPa及以下多以偏东风和偏南风为主,偏东风不仅使雾区近地层温度降低,而且还将海域水汽送至雾区;同时偏南风也为雾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特别是东北风的维持有利于强浓雾的形成,这是大雾持久不消散的主要原因;低层弱辐合、正涡度区、弱水汽辐合和900hPa以上的暖脊有利于雾的稳定维持和发展;由于强冷空气的到来导致大雾消散,破坏了稳定的逆温层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