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23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1.
2005年6月广东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王婷  吴池胜  冯瑞权 《大气科学》2008,32(1):184-196
2005年6月20~21日,一个活动在锋前暖区的长生命史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给广东地区带来一次大范围的暴雨降水过程。天气学分析表明,从北部湾指向广西东部的低空急流核前方的水汽通量辐合对MCS初始的发展加强有重要作用。作者利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与此MCS相联系的天气尺度背景场和中尺度的降雨分布,利用高分辨的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成熟阶段MCS的β中尺度系统的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1)在MCS的发展加强过程中,其内的β中尺度对流中心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更替过程,伴随着β中尺度对流中心的发展,与之相联系的正涡度中心由对流层的下部向中上部伸展,形成高达300 hPa 附近的下宽上窄的强涡柱;在成熟阶段,沿系统移动方向上的对流层中部的涡度场呈正负相间,宽约50 km,且与对流带近于平行的带状分布。(2)MCS的海平面气压场呈跷跷板型的中尺度扰动,即由前置中低压和后置中高压组成,最强的对流带位于中低压和中高压之间的过渡区内。(3)成熟阶段MCS的β中尺度环流特征主要包括:强对流区内是一支近于垂直的深厚的对流尺度的上升流,紧接在其后方的对流层下部有一支对流尺度的下沉气流;系统前部有深厚的入流,其中较强的两支入流分别出现在900 hPa和300 hPa高度附近;层状降雨区内有中尺度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二者的分界线在0℃层高度附近;对流层下(上)部强大的水平辐合(散)流中最大的水平辐合(散)约出现在900 hPa(200 hPa)。  相似文献   
112.
广东暴雨预警指标及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春林  陈慧华  黄珍珠 《广东气象》2008,30(4):F0002-F0002
暴雨是导致广东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一种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广东暴雨强度之大,日数之多,季节之长,皆居全国前列。根据《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2006年6月1日起执行),暴雨预警信号分3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黄色预警信号表示6h内本地可能有暴雨发生,或者强降水可能持续;橙色预警信号表示在过去的3h,本地降雨量已达50mm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红色预警信号表示在过去的3h,本地降雨量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相似文献   
113.
详细介绍了Excel软件图表曲线功能在地面数据审核中的2种应用方法。通过Excel图表曲线,可以对单轨运行的自动站分钟数据和双轨运行的正点数据进行直观分析判断,减轻地面观测人员对地面观测数据审核的工作量,也可快捷、简单、有效地对观测数据进行正误判断,剔除野值,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4.
华南近海近40年的实测SST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实测月平均海表温度(SST)资料序列研究华南近海区域的变化特征,得出:华南近海的月和年平均SST皆以上升趋势为主,年平均SST最近44年的线性增长率为0.12~0.19℃/10年,冬半年的上升幅度普遍高于夏半年。其变率冬半年远大于夏半年,最大为2、3月份,显著的冷暖事件也多发生于冬半年;冬半年东部变率较小,而夏半年则以东部较大。运用小波多分辨分析方法进行周期特征分析,华南近海各站SST的各尺度的分量序列十分相近,其中低频分量显示华南近海SST始于1970年代中期的上升趋势延续至今,其变化以年内变化为主。华南近海SSTA与Ni?o4指数同期相关很好,与Ni?o3,4区超前4个月时相关最显著。Ni?o各海区SSTA与华南近海SSTA的小波多分辨分析所得平滑成分、2.3~4.6年成分间的相关最为显著,其他年以上尺度的相关也高于SSTA序列间的相关,可见华南近海SST年际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与ENSO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5.
涂石飞  徐峰  常舒捷  季倩倩  张羽 《气象》2019,45(7):920-930
利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历史路径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海洋Nino指数ONI等,采用合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TC活动对夏季(SU型)与秋季(AU型)ENSO事件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在SU型El Nino期间,西北太平洋TC强度与持续时间增大,强台风活动较多;在AU型El Nino发生时,TC持续时间及强度均大于SU型的频数也较之偏少,但超强台风活动较多,约占TC总数的1/3,生成位置也较SU型偏东,但登陆我国的TC频数较少。在SU型La Nina期间,TC强度、持续时间较小,以低等级TC活动为主,活动位置整体偏西。当AU型La Nina发生时,TC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强等级TC频数均大于SU型,且TC活动位置相对SU型偏东。中太平洋地区相对涡度异常、大气垂直风切变、SSTA等条件差异是SU型与AU型ENSO期间TC活动产生差异的重要方面,副热带高压强度及位置变化对TC活动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6.
利用1961—2017年广东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标准,构建了综合考虑区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暴雨范围、最大日降水量和最大过程降水量4个指标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由此分析近57年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强度、雨涝年景等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近57年来,广东共出现121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平均每年21.2次,主要出现在4—9月,单次过程平均持续时间是2.3 d;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次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次数最多出现在5月,强度最大出现在6月;广东雨涝年景指数以0.17/(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强和较强等级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较弱等级区域性暴雨次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评估得到广东强雨涝年有5年:2008年、2001年、1973年、1994年、1993年,其中有4年出现在1990年以后。  相似文献   
117.
118.
李文媛  杜尧东  张柳红 《广东气象》2019,41(4):F0002-F0002,F0003
GUO Xi-le;KANG Bo-qian;WU Si-min  相似文献   
119.
卓莉  曹晶晶  王芳  陶海燕  郑璟 《遥感学报》2015,19(2):273-287
针对非负矩阵盲信号分离(NMF)用于混合像元分解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不足,将非监督端元提取与盲分解方法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基于目标端元修正的混合像元盲分解模型(ATGP-NMF)。ATGP-NMF模型利用非监督正交子空间投影算法(ATGP)和非负最小二乘法(NNLS)获取NMF盲分离的初始值,然后将获得初始目标端元光谱与丰度输入NMF模型,通过迭代运算不断逼近优化目标而得到最终的端元光谱和端元丰度。为了检验模型对于各类数据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将ATGP-NMF与传统NMF分别应用于模拟仿真数据、室内控制数据和真实遥感影像3类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ATGP-NMF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没有先验信息、先验信息很少,以及纯像元假设不存在情况下都能较好地分解混合像元,且能够更好克服局部极小问题,提高混合像元分解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0.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4年气象资料,采用日均相对湿度和能见度标准,以及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4年广东平均年霾日以1.2 d/年的速率明显增加。20世纪60、70年代霾日较少,80年代开始波动增加,2003年后上升尤为明显,2007年达到最高。霾日冬季最多,1月和12月的霾日数占全年总数的28%,夏季最少,尤其是7月份,仅为全年总数的1.9%。广东省霾日在1985年左右发生突变性增加。全省霾日及其变化速率空间分布比较一致,霾日高值区、增加速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霾日低值区、增加速率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