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周聪  张涛  夏昕  张葵 《干旱气象》2024,(1):95-106
为更好地开展成都冰雹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利用成都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成都初春冰雹的双偏振参量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冰雹云的精细结构,并与同年初春发生的短时强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强上升运动的动力条件下,高层冷平流结合地面冷空气共同触发了成都“3·16”冰雹天气。发展成熟的冰雹云,其中心反射率因子(ZH)超过70 dBZ且存在明显的悬垂强回波,差分反射率(ZDR)和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分别集中在-2~1 dB和0.8~0.95,并伴有差分相移率(KDP)空洞和云体前侧的CC谷结构,同时在强上升气流附近存在典型的ZDR柱。伴随上升运动减弱,冰雹云前侧出现随距离递减的ZDR大值区,相反CC则呈现递增趋势。相较冰雹云,强降水对流云的ZH较小,而ZDR、CC明显偏大,且其前侧未出现悬垂强回波及明显的ZDR柱...  相似文献   
102.
在双流县冬草莓农业气候区划的基础上,通过双流县冬草莓生产低温气象灾害分析,确定低温灾害指标:P1:12月至次年2月日最低气温<0℃日数;P2:12月至次年2月日平均气温<5℃日数;P3:11月至次年2月>5℃有效积温.根据各低温灾害指标不同强度确定出减产率(Qni).用G=∑PniQni式计算出各单元区低温灾损率.用F=G·(1-Z)(Z:为抗灾指数)式计算出风险指数.利用风险指数将双流冬草莓生产区划分为:轻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及重度风险区.并进行了分区评述及抗灾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03.
利用风廓线雷达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2018年7月成都两次暴雨期间低空风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开始前,中低层(2~4 km)偏南风增强,甚至可以达到急流强度,低空急流指数峰值出现时间较短时强降水开始时间有一定提前量;(2)短时强降水开始于中低层冷空气入侵之时,0.5 km高度附近的风场扰动出现时间较强降水...  相似文献   
104.
加密自动站资料引入中尺度模式初值响应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针对2004年6月30日成都地区的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是否引入加密自动站资料形成模式初值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MM5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这次强降水过程,初值对预报效果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加密自动站资料引入,对降水强度有一定影响,对降水落区有所改善,使各方案模拟的辐合上升运动区范围扩大,相对湿度增大,地面感热与潜热有不同程度增加。初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汽场上。因此,模式初值的改善,特别是水汽场的改善,将对模式降水模拟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5.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介绍了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救灾过程中,灾区建筑、设备和人员的雷电防护技术,阐明了地震灾区的雷电危险性和现代救灾的特殊性,重点研究了灾区过渡性板房和人员的防雷技术,为确保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范方法.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在引入成都市精细化下垫面资料后将Grapes与城市冠层方案相耦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耦合模式能基本表现城市冠层的特征的作用,即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及精细化下垫面资料的引入能够影响陆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大气的能量平衡,致使向上长波辐射增强,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少。城市化效应白天对边界层大气的增温作用还会影响低层大气的层结结构,使之在午后产生弱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07.
为解阳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做好阳江气候降水预测,利用Motlet小波分析理论、Mann-Kenda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阳江单站57年(1953-2009年)6月到8月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夏季降水经历了3个阶段,由降水逐渐增加时期变化到相对干旱时期,再到现阶段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的降水周期为7-8年,1963年是降水的突变点;小雨量级降水为主要降水类型,在1980年以来阳江夏季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逐渐增多,而大雨和暴雨量级降水是降水量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08.
根据四川省气象部门所属6个酸雨观测站2006—2013年的资料,研究了四川省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6个酸雨观测站多年降水p H均值除成都属较强酸性外,其余5站多年p H均值都属弱酸性。成都多年酸雨出现频率最高,达到61.5%;安岳多年酸雨出现频率最低,仅为26.6%。安岳K值(电导率)多年平均值最高,达到82.9μs/cm;峨眉山K值多年平均值最低,仅为21.9μs/cm。四川近8 a降水p H平均值为4.74,2008—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1—2013年为第二阶段,总体看两个阶段年均p H值呈阶梯式上升,到2013年四川省酸雨p H值已上升至5.30,酸性降水出现频率已下降至35.2%,K值降至44.9μs/cm。由于四川春季平均风速较秋季偏高,更利于污染物扩散,故月均p H值变化呈现夏季的>春季的>秋季的>冬季的季节变化特征。月均K值则为冬季的>春季的>秋季的>夏季的,这是因为冬季、春季空气中排放的SO2、NOx和可溶性离子型化合物较多,在降雨较少的情况下增加了雨水的酸度,增强了可溶性离子型化合物的离子化,导致了电导率的增加。酸雨酸性强度呈两头小中间大,降水主要呈弱酸性,强酸性降水无明显季节性特征,累计降水量与强酸性降水也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09.
夏季四川盆地强降水列车效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泉  赵静  叶儒辉 《气象科技》2015,43(2):250-260
根据常规观测资料、四川地面自动站资料和SWAN雷达拼图产品、四川盆地多普勒雷达PUP产品,统计分析了2010—2013年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中35次个例的雷达回波形态演变特征以及线(带)状回波的列车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地形和850hPa风的相互作用下,初始回波生成地点主要在盆地山区边缘附近,生成时间主要在下午到上半夜,其中16:00—19:00是回波生成的高发期;初步揭示了四川盆地线(带)状回波和块状回波的形成机制,建立了盆地西部、北部、中南部强降雨概念模型;当出现线(带)状回波或块状回波时,是发布暴雨预警信号的最佳时机,暴雨预警落区准确性高,预警时效平均可达5~8h。  相似文献   
110.
成都市冰雹的时空变化与地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红彦  刘立兵 《气象科技》2015,43(3):503-505
利用成都市1984—2012年冰雹日志数据,分析了成都市近30年冰雹发生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和地形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市冰雹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的5月和受副高阻塞型系统影响的8月,发生时间集中在13:00—20:00。每年的冰雹日数在2004年前呈增加,最多时为8次,之后呈下降特点。东部的龙门山带降雹次数最多,受沱江水系的影响主要分布在官仓、柏合和书房,而北部和西南部降雹次数较少;主要受白马河水系影响,分布隆丰、安德和西崃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