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9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以及英国气象局(UKMO)四个中心1~7 d日累计降水量集合预报资料,以中国降水融合产品作为"观测值",对我国地面降水量进行统计降尺度预报,并对预报降水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连续性进行重建。对降水量进行分级后,建立各个量级的回归方程进行统计降尺度预报。此外,还利用Schaake Shuffle方法重建丢失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连续性。结果表明,分级回归比未分级回归后的预报结果相关系数更高,预报误差更小,更接近观测值。Schaake Shuffle方法可以有效地改进降水预报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连续性,使之更接近实况观测,集合成员间的相关性也更好。  相似文献   
102.
2020年7月26日鄂西南出现了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建始县城区及附近乡镇在10 h内雨量超过250 mm,导致罕见山洪灾害。利用常规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高分辨率EC再分析资料,分析该过程天气形势背景、中尺度环境,以及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理,揭示极端暴雨成因。结果表明:(1)中高纬度维持两槽一脊,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稳定且位置适中,是鄂西南强降水较长时间维持的有利条件;(2)冷空气侵入四川盆地导致西南涡发展,涡前西南暖湿气流加强,加上鄂西南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形成深厚正涡度柱和强烈垂直上升运动,是导致极端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3)建始县附近先后经历了后向传播型(BB-QS)及涡旋型(VS)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而“倒喇叭口”地形导致雷暴冷池逆流并与环境风形成稳定的中尺度辐合上升运动,是极端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3.
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中引入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以及放电参数化方案,对湖北宜昌2014年6月19日一次闪电过程中雷暴云电荷结构和放电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当云内粒子增多、增大,大部分霰粒子逐渐降落到中低层,上部正电荷区减小,底部正电荷堆范围开始扩大,中部负电荷区和底部正电荷区成为主要的起电区域,这种底部正电荷区较厚的三极性电荷结构不利于地闪的产生。在粒子带电分析中,霰与冰晶粒子携带的电荷量均大于云滴,说明霰与冰晶之间非感应碰撞是云中主要的起电过程。虽然云滴的电荷量较小,但霰与云滴之间感应碰撞的作用不可忽视。结合电荷结构的分布,发现底部正电荷堆的垂直分布高度与霰粒子、云滴的电荷浓度的分布有关,且霰与云滴电荷浓度的累积区与底部正电荷堆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4.
神经网络模型预报湖北汛期降水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湖北省汛期 (6~ 8月 )总降水量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 ,该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是汛期前期 (2~ 4月 )的北半球月平均 5 0 0 h 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和太平洋海温场的扩展自然正交展开 (EEOF)的前几个主要模态的时间系数 ,输出了湖北汛期降水场的自然正交展开 (EOF)的前 2个主要模态的时间系数。41 a历史资料的交叉检验表明 :样本试验的预报技巧评分平均为 0 .2 4 6 ,虽然该模型对各年的预报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但它可为湖北汛期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一种具有明显统计预报正技巧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05.
MICAPS是与 92 1 0工程卫星通信、数据库系统等配套的、支持天气预报制作的人机交互系统 ,它较好地规范了气象信息的数据结构和接口 ,提供了方便灵活的气象信息检索方式和多种显示功能 ,己成为广大基层台站预报人员制作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和工作平台。MI CAPS由图形显示分析和数据预处理两部分组成。该文结合MICAPS在武汉中心气象台的实际运行情况 ,着重介绍了MICAPS数据预处理部分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1 武汉中心气象台MICAPS的配置MICAPS分为工作站版和微机版两个版本 ,工作站版采用美国SGI…  相似文献   
106.
近 1 0多年来 ,决策气象服务一直被湖北省各级气象部门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经过全省气象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气象决策服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防汛抗旱、工农业生产决策过程中 ,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为显著。因此这项工作已逐渐取得了当地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但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领导部门科学决策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级党政部门对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更详尽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做好决策气象服务 ,更好地为当地党政部门当好参谋 ,这是摆在全省气象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  相似文献   
107.
“90·8”远安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双柱 《气象》1992,18(2):26-31
本文分析了1990年8月14日发生在湖北远安县的特大暴雨过程。发现:中低层切变线近于垂直的强烈辐合产生对流云团,对流云团在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阶段,在卫星云图上分别表现为云体强核反气旋式转动合并、气旋式转动和反气旋式转动过程;强降水与雷达回波上强单体的稳定维持相关联,强单体不断发生分裂、合并、分裂的过程;中尺度低压和地形辐合带等中尺度系统在暴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判别分析方法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礼平 《气象》1992,18(2):36-37
选取了M(M≥3)个具有较高分辨预报量类别能力的因子后,也即决定了由这M个因子所确定的M维空间。Fisher判别的做法是定义这M维空间到一维空间的映射,本文定义这M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映射,其映象结果后者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09.
一次暴雪、雨凇、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崇洲  贝敬芬 《气象》1992,18(4):48-51
本文分析了一次罕见的暴雪、雨淞、冰雹天气过程,指出:晚冬、早春季节,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增强时,若500hPa西藏高原南侧有明显的长波槽发展东移,随着槽前暖湿平流的加强、东扩,将使低层(850hPa)江南锋区和暖切变稳定加强并北抬到江淮流域和鄂西北地区,使上述地区出现大范围、连续性暴雪天气。此外,由于南支槽前暖湿平流的加强东扩,导致700hPa长江中游地区出现爆发性增温增湿,形成具有潜在不稳定的大气送温层,产生大范围雨淞冰冻天气,并伴有“雷打雪”、冰雹等强对流不稳定天气。  相似文献   
110.
丁一 《气象学报》1991,49(4):504-511
本文对1952—1986年期间我国几次特大严寒的环流背景及发生规律作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严寒是一个大范围的天气现象,严重严寒往往涉及全国甚至欧亚范围,严寒的发生与大气环境的异常分布有关,导致严寒发生的前期因子是极地和赤道大范围热状况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