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近年来,在湖北黄石地区发现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鱼眼石晶体,其结晶习性与其它地区的鱼眼石有一定的区别。以湖北黄石与印度浦那鱼眼石晶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宝石学常规仪器、电子探针、激光拉曼光谱仪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晶体特征、化学成分和包裹体等。结果显示,湖北黄石鱼眼石样品的结晶形态以板状为主,印度浦那鱼眼石样品则以柱状为主;所有样品的主要元素均为Si,Ca和K,但湖北黄石鱼眼石样品中还含有Al和Na元素;湖北黄石鱼眼石样品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印度浦那鱼眼石样品则以石英、沸石等晶体包裹体为主。  相似文献   
92.
珠江“伶仃洋河口湾-虎门-潮汐通道”是珠江河口“网-湾”系统中的特殊地貌结构, 属潮优型河口, 潮波传播受河口湾地形辐聚效应、口门转换效应、潮汐通道辐散效应和底床摩擦等显著影响, 其时空变化复杂。本文根据珠江“伶仃洋河口湾-虎门-潮汐通道”的代表潮位站(赤湾、泗盛围和黄埔)1990—2016年逐日高、低潮位资料, 采用经典调和分析方法提取出主要天文分潮的调和常数, 通过计算获得了分潮振幅梯度及传播速度,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伶仃洋河口湾(赤湾-泗盛围)、潮汐通道(泗盛围-黄埔)和总程(赤湾-泗盛围-黄埔)的潮波传播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全日分潮的振幅梯度和传播速度年均变化率均比半日分潮大, 其中K1和O1分潮的振幅梯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9%和18%, 传播速度每年均增加1.4%; M2和S2分潮的振幅梯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3%和6%, 传播速度每年均增加1%。人类活动导致地形异变, 进而驱动潮波亦发生突变, 伶仃洋河口湾和潮汐通道的M2分潮传播速度突变年份不同, 分别为2009年和2000年。潮波传播速度突变后, 伶仃洋河口湾、潮汐通道两区段的传播速度和振幅梯度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3.
根据中山国家气象观测站1956-2010年的降水资料和2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7-2011年的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第Ⅰ型极值分布、克里金插值等方法研究了中山市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山市近56年降水量呈上升的趋势,主要突变点在1987和2004年;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雨日及暴雨出现日数最大值都出现在6月;100年一遇的日最大降水量达375.9 mm;中山市降水和暴雨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都呈现出南高北低空间差异较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
提出了一种利用SRTM资料构建海岛CFD计算模型的技术方法,并以珠江口的东澳岛为对象,进行了模型构建试验及边界层风场的数值模拟试验.实验结果表明,SRTM资料作为开源的资料,可有效地解析空间尺度在1 km以内数量级的海岛地形,并可以此为基础构建用于CFD模拟的计算模型,真实地刻画出岛屿的地形.利用计算模型进行的模拟试验表明,岛屿地形对风场的影响明显,且这种影响可以被计算模型有效地描述.所提出的技术未来在海岛风资源评估、风电场选址、污染扩散等领域有望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5.
研究了闪电资料同化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短临预报的影响。利用天气研究与预报(WRF)模式的三维变分(3DVAR)数据同化系统(WRFDA),开展了两组循环同化试验:(1)同化地面和探空常规观测资料(包括风速、风向、温度和气压)的试验(CONV);(2)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和由闪电资料反演的伪相对湿度的试验(LGDA),并与无资料同化的试验(NoDA)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ONV的分析场和NoDA都未能模拟出强对流系统的回波结构,但由于LGDA增加了对整层大气的湿度场的调整,其分析场在闪电发生位置处的水凝物增量较大,相对湿度和反射率的分布情况与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CRA)及雷达反射率观测值最接近。降水预报方面,LGDA显著提高了大暴雨雨带(6 h累积降水量≥50 mm)和强降水中心(6 h累积降水量≥200 mm)位置和强度的预报效果,对本次强降水过程的预报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前3 h的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96.
深厚软土地区基坑常用基坑被动区加固的方法来控制支护体系变形.以珠海深厚软土地区某基坑工程为例,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了基坑工程分析模型,计算分析了被动区土体加固深度及加固宽度对基坑支护体系变形和桩后土体沉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被动区加固深度和加固宽度的增加,桩身位移量和桩后土体沉降量均逐渐减小;桩身位移量和土体沉降量的减幅随着加固深度和加固宽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故加固区存在最优加固深度和加固宽度,分别为10 m和12 m左右;桩后土体沉降影响区域范围为2 H,坑外地表最大沉降点在距围护桩0.5 H处.  相似文献   
97.
于2019年12月使用4种不同型号网具采集了珠江口浮游动物, 进行形态学鉴定和DNA分子鉴定, 分析珠江口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并比较不同调查方法对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结果的影响。形态学镜检鉴定浮游动物36种(类), 其中浮游幼虫6类。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15±96ind.·m-3, 平均生物量为0.21±0.14g·m-3; 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3536±2444ind.·m-3, 平均生物量为0.56±0.33g·m-3; 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4314±4172ind.·m-3, 平均生物量为0.50±0.25g·m-3; 25#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6741±3826ind.·m-3, 平均生物量为4.33±3.42g·m-3。研究结果表明网具孔径大小对浮游动物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三个站点水体DNA样品注释出15种浮游动物; 使用浅水Ⅱ型网采集的DNA样品注释出19种浮游动物; 镜检样品鉴定浮游动物17种。水体DNA样品能检测出更多的微型浮游动物如原生动物等; 网采样品能过滤更多的水样, 有利于采集更多的大中型浮游动物, 更能充分反映优势类群如桡足类的种类和数量。研究结果表明, 水体DNA可检出浮游幼虫和原生动物等较难镜检鉴别的种类, 采用不同型号网具采集浮游动物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多种调查方法的结合有助于全面了解研究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98.
文章利用果蝇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FOAGRNN (fruit fl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A; 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GRNN)对SOD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再分析数据进行训练, 构建海表温度、盐度、海面高度与次表层温盐场之间的投影关系模型, 并在全球范围使用SODA和卫星遥感数据评估了模型的应用性能。首先, 利用独立的2016年SODA海表数据作为模型输入进行理想重构试验, 结果显示全球重构温、盐平均均方根误差(MRMSE)分别为0.36℃和0.08‰, 与世界海洋图集WOA13资料相比减小约50%和60%。然后, 利用卫星观测的海表信息作为模型输入进行实际应用试验, 并与Argo观测剖面进行比较评估。试验结果表明, 重构模型能有效表征海水温、盐特征, 其中重构温、盐MRMSE分别为0.79℃和0.16‰, 相比WOA气候态减小27%和11%。误差的垂向分布显示, 重构温度RMSE从海表向下迅速增大, 至100m达到峰值1.35℃, 而后又迅速回落,至250m处为0.81℃, 跃层往下不断减小; 重构盐度RMSE基本随深度增大而减小, 误差峰值位于25m附近, 约为0.25‰。此外, Argo浮标跟踪分析和区域水团统计结果也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海洋三维温盐场的内部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9.
半红树植物通常生长于红树林向陆边缘、不规则高潮可及的生境。由于自然分布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对半红树植物的分布格局、群落组成和立地条件等方面的了解比较有限,导致目前对半红树植物的保育和管理还有明显缺陷。以粤西沿海地区17处典型半红树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半红树植物种群分布、生境特点、生境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对策。在野外调查中,发现3处中国大陆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玉蕊(Barringtonia racemosa)种群新分布点,以及广东省科级植物分布新纪录--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研究结果表明,粤西沿海地区半红树植物群落以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和银叶树为优势种,伴生种和陆生植物分别以露兜簕(Pandanus tectorius)和楝(Melia azedarache)较为常见,半红树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主要受土壤盐度和淹水条件影响,自河口的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化,其土壤环境特征与真红树植物群落相似,表现为低盐度(土壤盐度为0.84‰~6.59‰)、土壤酸化(pH为6.01~6.09)和高有机质含量(总有机碳质量比为19.12~44.44 g/kg)的特征。现阶段对半红树植物仍然缺乏综合研究,其包括碳存储在内的生态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半红树植物保护地位在国内尚未明确,建议开展建立保护小区、实施迁地保育和人工恢复等保育手段。  相似文献   
100.
<正>利用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控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这种植物替代控制的生态防除方法因其对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用,是控制杂草危害的一种有效途径。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