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质学   6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旱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冬暖夏干,采用脆弱度和影响指数方法定量评价了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重点阐述了西北现代气候变化对干旱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这两个领域的影响.结果表明: 由于现代气候变干变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甘南高原和黄河首曲的地域生态环境有不断退化的趋势.气候变干使渭河上游、黄河上游(洮河和大夏河)以及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引起水资源短缺.  相似文献   
2.
亚洲中部干旱区在20世纪两次暖期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区1901-2002年近100 a气温及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西风指数资料,分析了20世纪全球变暖的两个较明显时期在该干旱区的响应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变化和太阳活动对干旱区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中部干旱区对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两次暖期的响应特征是有显著差异的.对1920-1940年代全球发生的第一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并没有响应,仅在其东部的季风影响边缘区有响应;而对1970年代以后发生的第二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都作出了响应.冰岛低压的异常加深、同时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的显著增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的异常减弱,以及西风指数的异常增强是导致亚洲中部干旱区气温偏高的可能原因,可以初步解释研究区整体对20世纪全球两次暖期响应不同的原因.太阳活动作为外部影响因子之一,对干旱区气温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且在百年时间尺度上,二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EOS/MODIS资料的沙尘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韩涛  李耀辉  郭铌 《高原气象》2005,24(5):757-764
在EOS MODIS资料可见光波段光谱特性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完全用MODIS可见光波段监测沙尘信息的技术方法。充分利用MODIS资料可见光范围波段划分细致的特点,构造了不同的光谱特征判别函数作为决策树的分支,最后用决策树法成功地对几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沙尘信息遥感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930505特大沙尘暴沙尘在甘肃沉降状况研究   总被引:9,自引:16,他引:9  
对发生在河西走廊东部的 930 5 0 5特大沙尘暴在甘肃省境内的降尘分布、降尘状况、降尘量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此次沙尘暴造成的大气环境的污染范围和有关报道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作了比较。前者的影响范围为 35 .5× 10 4 km2 ,后者为 7.0× 10 4 km2 。此次特大沙尘暴在甘肃 80 .7%的总土地面积上共尘降沙尘暴降尘 12 45 .3× 10 4 t·月 -1。源地周围大量的工业矿粉等有害物质在此次特大沙尘暴中也被输送出  相似文献   
5.
用气象卫星资料推算黑河地区地表特征参数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陈添宇  陈乾 《高原气象》1992,11(4):431-439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量与500hPa纬偏场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栋梁  姚辉 《气象》1995,21(11):22-26
选取中国西北5省区(陕、甘、宁、青、新)具有代表性的、分布相对均匀的129个测站、1959-1989年6-8月总降水量资料,利用EOF方法进行分解。以特征向量和载荷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将中国西北夏季降水量场分布5种空间分布型,从不同方面反映其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西北区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13,他引:11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衡理论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区东部2005年7月1~2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上副热带高压西侧强西南气流北上,在西北区东部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强辐合,是造成西北区东部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在700 hPa等压面上湿位涡与辐合区域相对应的是,在西北区东部存在一个湿位涡正压项MPV1的正值区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的负值区域,它们准确地指示了辐合区的范围及变化,暴雨出现在辐合区中或MPV1和MPV2的等值线密集区边缘上;对流层高低层正值MPV1可以指示对流稳定的冷空气的变化,而对流稳定度小的暖湿气流表现为小的正值(高层)或负值(低层),等值线密集带指示了降水的后界。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诊断暴雨发生期间各个暴雨中心的等熵面结构,表明用湿位涡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次暴雨发生的局地特征。  相似文献   
8.
亚欧典型热浪过程的大气环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国武  汤绪  刘新伟  梁萍 《高原气象》2007,26(3):503-510
使用探空站实测资料、国家气象中心500 hPa位势高度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北和江南地区以及欧洲、印度发生的典型热浪过程及其形成热浪的大气环流系统。结果表明:西风带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的同位相“南北叠加”(表明高压宽广)和低层高压与上层高压的同位相“上下叠加”(表明高压深厚),以及下沉运动和感热、潜热中心的分布,是中国西北和欧洲热浪形成的大气环流原因;而中国江南和印度的热浪,则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强大和夏季风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甘肃旱作区粮食丰歉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甘肃河东旱作区22个气象站1961~1996年区域平均降水量、气温、各级雨日,对夏秋粮丰歉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粮产量与全生育期降水量和雨日关系密切,特大旱涝年对夏粮的丰歉影响很大;秋粮产量与6~8月降水量、雨日及7~9月的月平均气温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0.
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极端气温事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五站的逐日气温资料,通过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逐日极端高、低温阈值,研究了河西走廊东部近45a来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河西走廊东部极端最高气温总阈值民勤出现了暖中心,乌鞘岭出现了冷中心;极端最低气温总阈值暖中心出现在武威,冷中心出现在乌鞘岭;极端最高、低气温空间分布与其对应阈值的空间分布类似;河西走廊东部极端低温频数南北部都呈现减少趋势,而极端高温频数在南部古浪和北部靠近沙漠区的民勤呈现减少趋势,其它地区为增加趋势.时间变化上,河西走廊东部极端最高、低气温总体都呈增温趋势,增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比极端最高气温明显;极端最高气温频数总体呈略增加趋势,极端最低气温频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极端最高、低气温和极端最高、低气温频数都是6~7a和9~10a周期反映明显;极端最高、低气温增温以及极端高温频数增加和极端低温频数减少都发生了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