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研究大气静力平衡适应过程的本质,利用波动理论和能量转换角度,分别对完全可压缩的等温大气模型、滞弹近似下的等温大气模型和层结中性大气模型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大气静力平衡适应过程的本质是声波和混合声重力波对扰动能量的频散过程,滞弹近似模型和层结中性模型均不能完全描述此适应过程;在波动假设下,此三类大气模型中扰动物理量之间的偏振关系同波动的性质有关,气团的运动方程均为椭圆方程,声波和混合声重力波对气团运动的作用差异较显著.
大气静力平衡适应过程中扰动能量以有效势能、有效弹性势能、动能或波动能量的形式存在并相互转换;扰动有效势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与混合声重力波或者重力内波有关,扰动有效弹性势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与声波有关.在完全可压缩的等温大气模型中,扰动有效势能增加1个单位,其中69.9%来自扰动垂直动能,其余30.1%来自扰动有效弹性势能.  相似文献   
22.
川藏铁路是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由于其位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极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在铁路规划建设中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 区域性活动断裂与断错影响、地质灾害、高地应力及其引起的岩爆和大变形、高温热害、断裂带高压水与涌水突泥、高陡边坡稳定性等。为满足技术支撑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地质调查工程”,聚焦制约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对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支撑作用。2019年主要完成铁路沿线1:5万区域地质调查1 350 km2、1:5万地质灾害调查5 000 km2,建设6口大地热流地质参数井、8个地温监测站,完成地应力测量20孔,编制完成11份地质调查专报,提出的大渡河大桥段、理塘车站段、毛垭坝盆地段等线路优化建议/防灾建议被采纳; 首次将1:5 000大比例尺航空物探技术引入复杂山地铁路工程勘察,创新形成千米级超长水平钻孔定向取心钻进技术,实现500 m深的水平孔地应力测量突破等。该工程通过2019年调查研究,全力提升了铁路沿线地质调查程度与精度,并创新了复杂艰险山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与探测技术、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理论与减灾关键技术,有效支撑服务了川藏铁路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23.
内蒙古自治区碾子沟钼矿床地处华北地台北缘西拉木伦钼成矿带西段,为一典型的中型石英脉型钼矿床。该钼矿床矿脉(体)主要产于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内NNW、NW向断裂构造体系之中,成矿作用过程经历了黄铁矿±辉钼矿+石英(Ⅰ)、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Ⅱ)、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石英(Ⅲ)及石英±方解石(Ⅳ)4个阶段。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组分析、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表明,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为高温、中低盐度(490~550℃,盐度(w(NaC1))2%~10%,50~62 MPa)均匀的NaCl-H2O体系热液,δ18OH2O-SMOW(2.21‰)及δDH2O-SMOW(-68.9‰)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流体上升并不断汇聚于容矿断裂空间,伴随温度、压力降低(380~460℃,26~40 MPa→360~420℃,25~30 MPa)而进入两相不混溶区,流体开始发生沸腾→强烈沸腾作用,导致成矿元素Mo大量沉淀富集成矿,成矿晚期残余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δ18OH2O-SMOW为-2.41‰~2.51‰,δDH2O-SMOW为-110.1‰~-105.5‰),矿床属燕山早期中高温岩浆热液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24.
当前信号远程传输方法,没有实现传输通道能量与传输通道信号并行,导致信号远程传输失真性较高。为提高地震信号远程传输的效率,提出新的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中信号远程传输技术。采用信号传输通道中地震信号能量的并行方法,通过信号传输通道中信号并行传输结构,实现信号在传输通道中双向传输;利用高频阻波电路阻断信号的高频载波通过谐振补偿电容,确保传输通道能量传输不受干扰;根据通道能量传输结构与信号传输过程,实现传输通道能量、信号并行,完成高速铁路地震信号远程传输中的失真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丢包率较低,均值约为3%,远程传输时延仅为0.9s,是一种低误差、高效率的高速铁路地震信号远程传输方法。  相似文献   
25.
陈亚光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607-1614
天水市秦安县王家墩滑坡为宝兰客专沿线巨型古滑坡群,宝兰客运专线秦安隧道穿其而过。以王家墩滑坡为研究对象,围绕工程中静、动力抗滑稳定性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调查对影响王家墩古滑坡稳定性的地质构造、场地工程条件等内在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动力分析,对王家墩古滑坡在地震载荷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明确地震荷载作用下,王家墩古滑坡失稳影响因素、地震荷载与滑坡失稳破坏间的关系。采用动力有限元法和强度折减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动力抗滑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采用位移突变的方法来确定边坡动力失稳及动力安全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时的水平推力对王家墩古滑坡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表现为上部坡体的整体滑移和隧道入口段黄土堆积层局部失稳滑塌;在天然状态下坡体处于稳定状态,在遭遇未来该区域中强地震作用时,该斜坡会发生失稳,黄土斜坡的整体滑动最容易出现在第三阶坡体,沿着塑性应变最大的滑移面整体滑移;给出了坡体动力稳定性安全系数Fs=0.92。  相似文献   
26.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京西北地区(39.5°—41.5° N,113°—117° E)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6 223次有效地震进行精确定位,得到该区震源分布的精细图像和震源深度剖面图。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地震的水平分布更集中,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更加明显,震中在断裂带呈更明显的条带状、簇状分布,地震与线状的深浅断裂构造的关系密切;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震源分布为典型震源密集区的空间形态,呈纵深约15 km、直径20—40 km的近圆形“厚饼状”。  相似文献   
27.
海岸建筑退缩线是科学有效保护和管理海岸线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促进我国海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文章兼顾海岸线的自然和社会等属性,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我国海岸建筑退缩线退缩距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退缩距离的计算方法,并以秦皇岛沿岸为例划定海岸建筑退缩线。研究结果表明:海岸建筑退缩线退缩距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海岸线类型、海岸线开发利用类型、海洋经济效益、防灾效果和生态环境质量5类影响因素以及16项主要指标;在确定退缩线起算基线、综合评价指标分级和退缩距离等级的基础上,海岸建筑退缩线退缩距离是随综合评价值的增大而敏感性增强的连续分段函数;在秦皇岛沿岸的27个岸段中,海岸建筑退缩线的退缩距离等级分布较广,最小和最大退缩距离分别为25 m和500 m,其中河口和基岩等岸线的退缩距离较小,旅游娱乐岸线的退缩距离基本为200~300 m,保护区岸线的退缩距离较大。  相似文献   
28.
在对某地区的未来进行地震危险的预测时,由于所要依据的地震资料的缺乏而使要进行的预测遇到困难甚至不能进行,而对政府或社会来说,进行需要的是烈度的预测.而历史地震史料往往能给出要预测的地区历史遭受过的地震影响,包括不在该地区发生但影响到该地区的地震.  相似文献   
29.
TLS??????????????У????????????в??????????????????????????????????????????в???????????????????????TLS??????????У??????????????????????????????в???з?????????????????TLS?????????????????????????в???????????????в?????????????á???????????????????÷???????????  相似文献   
30.
空间分辨率对总初级生产力模拟结果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然而模型模拟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就是空间异质性的问题。空间异质性是尺度的函数,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驱动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模型),分别模拟2003-2005年中国生态系统通量观测与研究网络(ChinaFLUX)长白山站、千烟洲站、海北站及当雄站在1 km和8 km空间分辨率下的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时间动态变化,并结合土地覆盖类型及叶面积指数(LAI)的差异,探讨两种空间分辨率输入数据对GPP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差异性主要是由于8 km范围内混合像元导致LAI的不同,4个站点月均差异值分别为0.85、1.60、0.13及0.04;② 两种空间分辨率均能较好地反映各站点GPP的季节动态变化,与GPP观测值的相关性R2为0.79~0.97 (1 km)、0.69~0.97(8 km),月均差异值为11.46~29.65 gC/m2/month (1 km)、11.87~24.81 gC/m2/month (8 km);③ 4个通量站点在两种空间分辨率下的GPP月均差异值分别为14.43,12.05,4.79,3.22 gC/m2/month,不同空间分辨率的模拟结果在森林站的差异大于草地站,且生长季的差异大于非生长季。因此,模型在模拟大尺度、长时间序列GPP时,为了提高模型模拟效率,适度降低空间分辨率是可行的,但应尽量减小低空间分辨率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生长季GPP模拟上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