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海岸自然条件、海洋生态、开发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选取水深、岸线距离、各级居民点距离、沿海支持区域距离、各级道路距离等为主要评价指标,海洋保护区、河口区、天然岸线、重要旅游资源作为限制指标,建立围填海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基于 GIS 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将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内海域分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5类。其中,围填海适宜开发区面积为701 km2,主要分布于沿岸行政中心和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周边;另有部分条件一般的适宜开发区域,总面积3764 km2,大部分分布于沿海水深10 m 以浅海域;其他海域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建设开发的条件有限。  相似文献   

2.
通过海岸自然条件、海洋生态、开发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选取水深、岸线距离、各级居民点距离、沿海支持区域距离、各级道路距离等为主要评价指标,海洋保护区、河口区、天然岸线、重要旅游资源作为限制指标,建立围填海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基于GIS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将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内海域分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5类。其中,围填海适宜开发区面积为701km2,主要分布于沿岸行政中心和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周边;另有部分条件一般的适宜开发区域,总面积3 764km2,大部分分布于沿海水深10m以浅海域;其他海域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建设开发的条件有限。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距离海岸线太近,不仅影响海岸景观资源,对建筑物自身安全也产生危害。文章为确定海岸建筑后退线,根据大连各岸段的自然属性,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模型进行计算,为了便于管理,对后退距离进行分类定级,得到大连各岸段后退距离主要为45m和60m,最大后退距离为105m,位于瓦房店仙浴湾、李官以及大连市南部。通过实例比对,得出本模型计算出的海岸建筑后退距离与建筑物距离海岸线实际距离基本一致,可以作为海岸带建筑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荣成市海岸线的类型、特征,从沿岸的资源优势,对岸线进行科学评价和功能分区,以利于荣成市整个岸线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胶东沿海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5.
海岸人工地貌建设是沿海国家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的重要方式,海岸人工岸线的形成改变了自然岸线的格局,并影响着岸线的自然演替规律。基于1990,2000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提取不同时相的浙江省大陆海岸线信息,对浙江大陆海岸线类型构成及人工岸线建设对岸线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受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近20 a来浙江大陆海岸格局以人工岸线不断增长为特征;(2)不同岸段的人工岸线增长速度有明显差异,以杭州湾、三门湾及台州湾沿岸岸线变化最为显著;(3)20 a间,浙江大陆岸线整体向海推进趋势明显,仅少数岸线发生了海岸蚀退;(4)人工岸线的建设通过对自然岸线的截弯取直,缩短了自然岸线的长度,降低了自然岸线的曲折度,却使浙江省大陆海岸线的多样性指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遥感解译与现场踏勘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珠海市海岸线分类及开发利用现状研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提取岸线数据,对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岸线、人工岸线等岸线类型进行解译标志建立,并对岸线进行分类与统计;根据岸线分类统计结果与现场踏勘情况,对珠海市海岸线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珠海市大陆海岸线长257.48km,其中自然岸线仅占岸线总长的17.49%,岸线开发利用强度较大且利用方式粗放,近岸海域生态压力增大,同时由于围填海导致大陆与海岛相连,海岛属性发生改变。文章最后提出加强自然岸线保护与修复、优化利用人工岸线、开展岸线动态监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以期增强珠海市海岸线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为珠海市海岸带相关规划研究和海域管理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邵超  毋瑾超  王建庆  林浩 《海洋科学》2019,43(10):126-133
文章概述宁波市海岛海岸线的地理位置、岸线类型、开发现状等基本情况,分析了海岛海岸线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保护等级和功能用途将全市海岛海岸线进行分类并探讨针对性管控要求,提出统一空间性资源规划体系、制定市级海岛海岸线规划、规范海岸线利用项目管理、实现监视监测网络全覆盖和修复海岛海岸带自然风貌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海岛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海南岛最主要的4类岸线开发利用类型,即围塘堤坝岸线、防护堤坝岸线、工业与城镇岸线、港口码头岸线,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采用海岸线人工化指数、海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标准、海岸线开发承载率指数、海岸线开发承载力指数作为评估因子,构建海南省海岸线开发利用评价标准,开展了海南岛海岸线开发承载力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3个评价单元中,2个海岸线开发承载力评估结果超载,3个海岸线开发承载力指数处于临界超载区间,其它8个单元海岸线开发承载力指数属于可载区域。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强化依法治海、推进生态管海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海岸线是海陆分界线,定义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位的痕迹线,兼具海洋与陆地的空间资源管理界限功能。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其功能和价值源于所依附的海岸带。随着海岸带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海岸带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构建了以自然岸线保有率为核心的海岸线管理办法。2018年实施的浙江省地方标准《海岸线调查统计技术规范(DB33/T2106—2018)》提出了海岸线的三级分类体系,包括自然岸线、人工岸线和河口岸线3个一级类。该《规范》综合反映了海岸线的科学定义和国家需求。首先,该《规范》给出海岸线定义是"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突出了"大潮高潮位"和"痕迹线"对海岸线界定工作的指示意义。其次,该《规范》将自然岸线定义为"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线",由此推论,人工岸线的地貌动力学功能是隔断了原有的海陆相互作用。第三,该《规范》提出了"原生自然岸线"、"自然恢复的岸线"和"整治修复的岸线"等概念,将曾经受过人类活动影响但恢复了(或拥有了)某种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岸线纳入自然岸线的统计口径。由于河口岸线是没有"水陆分界痕迹"可循的特殊类型,现有的海岸线定义未能体现河口岸线的内涵,因此我们建议将海岸线的定义扩展为"平均大潮高潮位的海陆分界痕迹线,以及河流入海口附近按一定规则人为划分的海域与陆域水体的分界线"。从海岸带地貌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海岸线的类型和变化主要受地质基底、海平面位置、沉积物供应条件和海岸动力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海岸线的定义和分类应该综合考虑这四个因素,而人类活动主要从海岸动力作用环境和沉积物供应条件两方面影响海岸带系统状态。  相似文献   

10.
海岸线的动态变化监测可为海岸带防护、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支持提供理论支撑。文中基于1973-2017年覆盖连云港市的Landsat系列和GF系列卫星影像数据,结合海岸线分类体系,提取了连云港市10期海岸线信息,并分析了海岸线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 2017年连云港市海岸线总长度为205.90 km,主要岸线类型为建设围堤和港口岸线,两类岸线总长为120.52 km,占总岸线长度的58.53%;(2) 1973-2017年连云港市海岸线长度整体呈现增长态势,44年间海岸线长度共增长了57.17 km,年增长率约为1.3 km/a。连云港市海岸线主要增长的岸线类型为建设围堤、港口岸线和生物岸线;(3) 44年间,连云港市海岸变化主要的海岸线类型为粉砂淤泥质岸线、生物岸线、港口岸线、建设围堤和盐田围堤;(4) 2017年连云港市自然岸线长度为69.15 km,占总岸线长度的33.6%,44年间,自然岸线长度减少了28.8km,年减少率为0.65 km/a。自然岸线减少的原因主要为养殖业发展、城市扩张建设和港口建设。  相似文献   

11.
通过遥感影像稳定获取大范围、连续性海岸线数据,是开展海岸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传统边缘检测算法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存在的噪声敏感性、阈值不稳定性等问题,引入一种强鲁棒性的结构森林边缘检测(Strected?Forests?Edge?Detection,?SE)算法,对海口市西海岸砂质岸线进行识别,并提出基于Bruu...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1985?2018年间具有代表性的6期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综合利用面积法和基线法定量分析海州湾的岸线变迁,并进行岸线分类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30多年来海州湾岸线整体呈持续向海推进的态势,增长岸线比例总体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除了2005?2009年发生短暂的减小;1985?2018年,岸线长度增加了10.40 km,陆域面积增加了52.84 km2;海州湾岸线以人工岸线为主,且比重日渐增大,从1985年的47.90%到2018年的70.88%,前中期的沿海围垦养殖及后期的围海造陆是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力;其终点变化速率为26.09 m/a,净海岸线变化为155.12 m,记录增加总横断面在各个时期均大于50%,岸线变迁最剧烈的区域为新沭河?高公岛段,陆域增长点在于赣榆新城、连云新城建设和连云港港口建设。  相似文献   

13.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Arctic will affect patterns of coastal erosion processes and thus modify the carbon cycle in the Arctic Ocean. To address this issue, a coast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Arctic was established to provide the first reliable estimate of organic carbon input from coastal erosion to the Arctic Ocean. The calculation relies on geomorphic parameters and the length of the coastline in the form of a line dataset used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World Vector Shoreline). The 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of Arctic shorelines (i.e. the fact that they exhibit similar features and hence different lengths at different scales) hampers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Delineating the same section of shoreline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produces changes in the calculated length of the coastline and therefore in the volume of sediment released by up to 30% in some cases. The amount of change differs depending on the type and morphology of the coastline. The length of the World Vector Shoreline does not correlate well to any one scale and is inappropriate for use at the global level. Computations of erosion based on areas instead of lengths (i.e. buffers instead of shoreline lengths) provide a valuable yet simple substitute to the length-based method. Differences in quantities of eroded sediment are, on average, 70% less affected by scale changes when areas are used. Area-based methods are therefore recommended for circum-polar, computation-demanding, shoreline-based erosion calculations.  相似文献   

14.
以美国弗吉尼亚州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年代进行的岸线现状调查工作为例,介绍了30年来美国岸线现状调查的目标、指导原则、调查内容、数据来源、报告编写等内容,并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工作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海岸带调查进行了对比,讨论了两国在海岸带调查方面的异同,以及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1973—2018年珠江三角洲海岸线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遥感和GIS技术获取1973—2018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理背景资料,分析45 a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岸线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变迁显著,大量的淤泥质岸线转变为城镇工业岸线和港口岸线,珠江三角洲地区岸线人工化指数不断上升,岸线类型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岸线总长度和分形维数不断增加,港口建设、滨海工业区、围垦填海等是岸线长度和分形维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海岸线演变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变化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深圳大鹏湾、广州南沙和珠海斗门;从岸线开发利用主体结构上看,各大岸区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变化趋势,城镇工业岸线与港口岸线取代自然岸线成为各区海岸线的主体类型;各地区开发利用强度不断上升,其中深圳市开发强度增速最快,社会活动和区位政策是引起岸线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1984~2012年海州湾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 通过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二值化、潮位校正模型提取海岸线, 使用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 DSAS), 对1984~2012年海州湾海岸线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84~2012年间海州湾海岸线整体以4.29 m/a向海洋推进, 其中, 48%的海岸出现侵蚀, 侵蚀速率为22.83 m/a, 侵蚀现象主要出现在大堤修建前的部分粉砂淤泥质海岸。52%的海岸出现淤积, 淤积速率为25.90 m/a, 淤积现象主要出现在人工海岸、河口海岸和受大堤影响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有利于科学地规划、开发和管理海洋及其沿岸空间资源, 并保证其环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岸线是海岛海岸带研究的基础要素,对于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凭借其宏观、多光谱且周期短等特点成为快速提取海岸线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WorldView-2对海岸线两侧地物的表观反射率进行分析,并开展特征分析,构建了海岸线提取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纹理特征提取方法,成功提取了马来西亚棉花岛的海岸线。基于线目标匹配法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其中长度误差为-1.38%,在缓冲半径为6个像素单位时,完整度为96.96%,正确度为95.37%。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提取的海岸线精度较高,可满足遥感调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了1970-2018年近5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6期Landsat、SPOT-5和GF-1卫星遥感影像,运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综合利用面积法、基线法等分析浙江省大陆岸线变迁,对岸线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海岸线变化主要发生在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和瓯江口岸段,海岸线向海推进共围填海约14.77万hm2,海岸线的平均变化率为26.72m/a。(2)近50年来,浙江省大陆岸线呈明显递减趋势,海岸线减少了184.27 km,自然岸线减少了381.37 km,人工岸线增加了197.10 km。(3)浙江省大陆海岸线以人工岸线为主,人工岸线截弯取直,平直化严重,自然岸线保有量逐年降低。(4)围海养殖、围填海等人类活动是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渤海为例,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分析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区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环境状况评价模式,实现对渤海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状况的定量评价。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站位评价方法为基础,以点构面,构建大尺度区域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建立由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滨海湿地和生物体组织污染物5大类、13个参数指标构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渤海海岸带环境状况为一般到良好,与渤海环境现状基本相符,能综合与客观反映研究区域的环境状况,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