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基于生态系统的上海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资源与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也是与人类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之一。本文选择上海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为研究示范区,在对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诊断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状况。结果表明,从2000年至2008年,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整体上表现为健康,局部区域表现为轻微退化,轻微退化的面积分别为25.71km2(2000)、16.66km2(2003)、18.16km2(2005)和40.46km2(2008)。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崇明东滩海岸带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2000年至2008年,崇明东滩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大部分面积保持在健康的状态,大规模的围垦工程和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是造成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000年至2008年,崇明东滩农业生态系统整体上表现为健康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由于化肥、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恶化等问题,是造成崇明东滩海岸带农业生态系统局部区域发生退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引起的现有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得城镇生态系统健康面临巨大挑战,在2005年表现为轻微退化。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为我国其它地区海岸带生态系统管理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案例。  相似文献   

2.
海岸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大量人口、产业向海岸带区域聚集,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海岸带环境日益恶化、自然岸线严重受损、海岸带资源锐减。海岸整治修复成为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恢复海岸带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为评价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整治修复工作效果,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海岸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生态指标、经济指标和功能指标三方面,筛选出50项产出性指标构建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人工海岸整治修复效果,为人工海岸生态化改造及整治修复工作的检查、考核以及验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DPSIR模型的三亚市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带生态安全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依托和基础。本文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基于DPSIR模型,筛选26个指标以构建三亚市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对三亚市2014—2018年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三亚市这五年的海岸带生态安全情况总体向好,稍有波动,等级依次为危险、较危险、预警、较安全、安全;从准则层构成来看,研究区驱动力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压力指数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发展趋势,影响、状态、响应指数发展趋势相同,均为先上升,后有所下降。建议通过发挥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旅游管理方式提高三亚市海岸带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4.
作为协调海岸带区域开发利用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衡量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量化研究至关重要。文章总结了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当前承载力评价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并结合海岸带区域的特点,遴选出一套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应用的结果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鉴于海岸带区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一些传统、常用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文章所提出的方法体系通过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较好地支持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客观地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能定量化地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展综合分析与评估,从而为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并为确保海岸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此外,该方法体系存在着两方面的局限性,包括缺乏权威和统一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以及缺乏具体的评价结果分级标准。鉴此,建议未来需要对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结果分类标准的相关方法,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使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精确。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粤东地区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海岸带生态功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文章概述粤东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已开展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粤东具有砂质海岸生态系统、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湾生态系统等海岸带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面临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不利于发挥海岸带生态和减灾功能;在已开展的中央海域使用金支持项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的基础上,未来应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建立海岸带生态系统动态监视监测平台以及加快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市海岸带功能区划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 2 1世纪连云港海岸带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行海岸带功能区划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该地区野外实地调查和现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我国南黄海海岸带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及海岸带功能区划分类系统 ;在分析研究连云港海岸带环境与资源特点的基础上 ,划分出对连云港海岸带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 7种主导功能区 ,并对各主导功能区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综述 ,最后对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的交汇地带,是人类最为密集、开发活动最为频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也是资源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由于海洋灾害频发、人类开发活动剧烈,海岸带区域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以加强海岸带区域的保护与管理,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我国海岸带区域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威胁,以青岛市、东营市、连云港市海岸带为例,介绍了海岸带综合管理采取的有关实践,据此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科技支撑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海岸带有着丰富的资源,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它对外界的影响又是相当敏感的,因此海岸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阐述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并建立了其评价指标体系。文章最后以辽宁省海岸带部分城市为例,介绍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评价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岸带作为社会经济地域中的“黄金地带”,由于经济的开发与人口流入,面临越来越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何解决海岸带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海岸带地区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海岸带地区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通过构建海岸带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变异系数协调度对山东省海岸带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确定了评价标准。从省级尺度上,纵向研究了山东省2009—2018年的海岸带协调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海岸带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近似“M”形曲线,大致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经历了不太协调阶段(2009年)、比较协调阶段(2010—2011年)和协调发展阶段(2012—2018年)3个发展阶段,并在测度结果基础上从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提出了山东省海岸带地区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海岸带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价值评估是海岸带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是实现海岸带资源优化配置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从资源价值观、评估方法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近20年来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以及主要研究趋向。指出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价值的发生机理研究、区域异质性研究、建立和完善价值估算的数据库体系、建立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服务的生态-经济-环境综合核算体系是今后相关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和27个内陆城市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指数评价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改进的引力模型和Arcgis10.0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测度环渤海地区沿海与腹地旅游空间联系强度,揭示海陆旅游产业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时空演化态势。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沿海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内陆城市,时序上海陆系统的联系逐渐增强,空间上呈现局部聚集和整体分异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基础和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影响沿海与腹地旅游空间联系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跨区域产业融合和资源配置、优化旅游开发空间格局、建立整体营销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环渤海地区沿海与腹地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渤海富营养化风险仍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环渤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展近海富营养化评估与趋势分析是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的需求, 其难点在于富营养化评价要素长期演变进程高质量数据的获取。基于HAMSOM海洋生态模型, 通过修正溶解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的难/易降解组分降解动力学形式, 构建了适用于富营养化评估与趋势分析的渤海三维水动力/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型。利用2019年渤海春、夏、秋、冬四个季节DON、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phosphorus, DIP)和叶绿素a(chlorophyll a, chl a)调查结果, 对模型进行了校正, 并利用1980年至2020年的长期调查结果进行了验证, 模拟结果与调查结果相比较, 在数值大小和变化趋势上均吻合较好, 相对标准偏差、相似性系数和Kappa系数分别为24%、0.77和0.60。利用模型模拟计算的DIN、DIP、DON和chl a长期演变进程数据, 计算了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utritional quality index, NQI)。结果表明, 当前渤海富营养化状态整体上处于贫营养状态, 但在渤海湾、辽东湾和莱州湾湾底近岸海域处于富营养状态, 季节上5~10月份处于中等富营养化状态, 从长期变化趋势看, 渤海整体上富营养化状态趋于改善。与复合富营养化指数(compound eutrophication index, CEI)对比表明, 渤海富营养化评估按NQI计算结果与按CEI计算结果相当吻合, 相似性系数为0.83。文章建立的渤海富营养化评估方法具有较高可靠性, 可用于渤海富营养化评估。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on carrying capacity, aiming at maintaining the limited ability of the Earth's life supporting system to sustain human development,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and ecosystem-based approach to monitor and assess the localized sustainability of coupled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A definition termed the ecosystem-based carrying capacity of island (EBCCI)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of which the indices of fundamental and realized carrying capacities of island (FCCI and RCCI) were highlighted to emphasize the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social systems and ecological systems. In order to avoid the difficulties and uncertainties of direct assessment, the related assess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inherent and ex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EBCCI. The southern Miaodao Archipelago (SMA)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 China, was taken as a typical example to acquire integrated recognition of the island ecosystem and its carrying capacity so as to discuss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ndex scores of FCCI and RCCI in the SMA were 0.818 5 and 0.712 9 out of 1.0, respectively, with acceptable uncertainties. The results showed a relatively well capacity to sustain progress and relatively well realization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island ecosystem, owing to a well capacity of ecologically regulating, general performance of both ecologically supporting and resource provisioning, and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social supporting system. The study implied that it was critical to optimize the inter-dependencies and to sustain the relative balance between social systems and ecological systems so as to improve the RCCI and further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SMA. The approach proposed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which is well applicative to the regional level of an oceanic island or archipelago to stud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an be further popularized to the coastal zone.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现有海水增养殖区水环境评价方法中不能将营养盐匮乏、养殖状况恶劣等极端状况区分,导致评价结论与养殖实际环境不符的问题,本方法引入了环境容许值概念,将海水指标划分为污染型、区间型及洁净型三种类型,分别确定不同指标的评价标准、最小和最大容许值,将监测数据归一化无量纲处理后,以最劣的单因子质量指数作为该养殖区综合质量指数判定标准,据此将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较差四个等级。本文利用建立的海水增养殖区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对山东省8个海水增养殖区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将DIN及PO4作为区间型指标,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指标,能够识别出海区的首要环境问题,解决了由于单一营养盐参数评价为引起海区富营养化而掩盖了其他营养盐匮乏的实际养殖问题;建立的最劣值为主、平均值为辅的计算方法,避免了"劣势掩盖"及"信息漏缺"问题;提出的指标容许值概念的应用避免了极限监测值对评价结果的放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4~2016年渤海各航次监测数据,选择22项因子构建表征研究区水环境、沉积环境、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对渤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渤海综合生态指数CEI为0.643,健康等级为中级,表明渤海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生态健康较差和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莱州湾-渤海湾及其毗连地带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唐山-秦皇岛-葫芦岛近海及其纵深海域大体处于中级健康水准;渤海中部海区及其毗连的渤海海峡区域,海洋生态健康水平较高。根据评价结果,认为陆源输入、围填海工程是莱州湾和渤海湾的主要胁迫因子,并探讨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渤海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海上搜救资源部署、提高救助成功率,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海上搜救的自然环境、辖区信息和行动评估3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海上搜救困难度评价模型,在验证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首次对渤海海域开展二维搜救困难度评价和研究。使用成功率来表征搜救困难度并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成功率越低则困难度越高。结果表明:渤海海上搜救成功率全年分布趋势为海岸线周边海域相对较低,渤海中部海域相对较高。整体来看,夏季成功率远高于其他季节,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冬季辽东湾及秦皇岛沿岸海域成功率为全年和全海域最低。对渤海沿岸港口海域及中部海域各选1个长期观测的站点开展年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同一地点的搜救成功率年变化主要受水温影响,证实了冬季是搜救困难度最高的季节。综上所述,冬季渤海沿岸海域,尤其是辽东湾及秦皇岛沿岸海域为高困难度搜救区,需要加大日常巡逻管理,改善搜救系统部署。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洋生态系统模型的发展,生态变量增多,众多生物过程参数量值的确定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模拟的瓶颈问题,生态系统结构区域性要求模型中的生态参数具有区域差异。为探究不同海区的关键参数及参数敏感度的空间差异,本研究在渤、黄海建立了ROMS-CoSiNE物理–生物耦合的高分辨率生态系统模型,并对13种生态参数的敏感度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中部与渤海及近岸海域的敏感度差异较大。渤海敏感度最大的参数为决定光合速率的浮游植物P-I曲线初始斜率,其次为浮游动物捕食半饱和常数和浮游动物最大捕食率。而南黄海中部敏感度最大的参数为浮游动物最大捕食率,其次为浮游植物死亡率和浮游植物P-I曲线初始斜率。结合敏感度分布及浮游植物生物量收支得出,渤海水体透明度较南黄海偏低、浮游植物生长光限制较强,是引起浮游植物P-I曲线初始斜率敏感度在渤海高于黄海的主要原因。浮游动物最大捕食率及浮游植物死亡率的敏感度空间差异,受渤、黄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的影响,与生态系统中的高度非线性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8.
2000~2010 年环渤海省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莉  侯西勇 《海洋科学》2015,39(9):101-110
作为陆海生态系统的交错带,海岸带是地表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带,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环渤海省市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多时相海岸带土地利用制图,进而分析10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和海陆梯度、海陆格局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省市海岸带土地利用以耕地、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为主,2010年比例分别为36.09%、17.16%和15.72%,不同行政单元及不同缓冲带之间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差异明显。(2)2000~2005年、2005~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转移的面积分别为2 126.419 km2和3 092.39 km2,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人工湿地和滨海自然湿地,以及滨海自然湿地变为人工湿地是主导的变化过程,但不同行政单元及不同缓冲带之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3)2000~2005年、2005~201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73%和1.06%,17个地市级行政单元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东营和天津较高,各缓冲带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为随时间不断增加,空间上则由海向陆波动下降。(4)2000~2010年,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不断升高,表明海岸带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除沧州和潍坊,其他区域土地利用程度随时间不断上升;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均随时间不同程度增长,空间上则由海向陆波动上升。  相似文献   

19.
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焱  孙永福 《海岸工程》2007,26(2):26-31
海岸带环境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对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的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开发决策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可能危害海岸带环境的压力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可以描述和表征环境变化的相关参数,建立了一套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可用于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应用MIKE数值模拟软件,采用无结构三角形网格,建立一套计算区域包括整个渤海、黄海、东海以及东海大陆架和琉球群岛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型,考虑了实际水深和岸线,外海开边界采用西北太平洋大模型结果的潮位提供,模拟了东中国海潮波的波动过程,对潮波垂直运动过程进行调和分析,得到了渤海、黄海、东海的M2,S2,K1,O1以及N2,K2,P1,Q1八个主要分潮的传播和分布特征。利用中国沿海14个潮位站的调和常数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较为准确可靠。研究结果表明:4个主要半日潮(全日潮)在渤、黄、东海的传播情形基本相似,即潮波在渤海、黄海、东海沿岸的传播性质上类似沿岸开尔文波的传播形态,并且成功再现了计算海域的4个半日分潮无潮点和2个全日分潮无潮点。全日潮振幅各无潮点附近振幅最小,而海湾的波腹区振幅最大,东海潮差呈现近岸方向振幅大、离岸方向振幅小,浙闽沿海振幅也较大,黄海振幅相对较小,渤海振幅在辽东湾和渤海湾顶最大,两个无潮点周边振幅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