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5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华南前汛期雨涝强、弱年的确定及其环流特征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在对1961—2010年华南前汛期逐场暴雨过程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定义华南区域雨涝强度指数(RWI),划分和确定了雨涝强、弱年,并对雨涝强、弱年的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结果显示:(1) RWI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雨涝强度在1990s初以后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雨涝强年明显增多。(2)雨涝强(弱)年,南亚高压偏南(北),副高位置偏西(东),欧亚中高纬500 hPa位势高度差值场自西向东呈现+ - +的波列分布,则有利(不利)于华南区域降水的发展和持续;(3)华南前汛期雨涝的强(弱)与大气低层来自华中—华南北部的偏北风输送加强(减弱)、高原东南侧的偏西风和经西太平洋—南海进入华南的西南风及水汽输送异常加强(减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与来自孟加拉湾进入华南的偏南风及水汽输送强(弱)呈现反相关。(4)雨涝强(弱)年,冷空气活动频率较高(低),持续时间较长(短),强中心偏南(北)。且暖湿空气较早(晚)到达25 °N地区,并在30 °N以南地区维持时间较长(短),季风推进快(慢)。  相似文献   
72.
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在普查1979-2005年热带气旋(TC)个例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简称MTTC)序列,统计发现1979-2005年的5-10月南海和西太平洋TC总频数为672个,其中MTTC频数为491个,占总频数的73.1%,占登陆我国TC频数的79.2%,可见,MTTC的活动规律反映了西太平洋TC以及影响我国TC的主要活动规律.分析了逐日环流场,将季风槽分为5种主要形态:南海季风槽型、南海-西太平洋季风槽型、反向季风槽型、三气流型和西太平洋季风槽型.根据每年5-10月的季风槽、副高以及越赤道气流等系统的强弱和位置,将1979-2005年分为4种年型:季风槽西南型、西北型、偏东型和正常年型,针对前3种季风槽异常年型,诊断分析了有利于TC形成的海温场、大尺度环流场、水汽输送、大气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以及纬向风垂直切变的特征,发现不同季风槽年型,由于太平洋海温场的差异,引起哈得来环流和Walker环流的差异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南亚高压等大尺度系统位置以及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差异,导致有利于TC生成的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致使MTTC生成位置、频数、路径以及在我国的登陆点有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从大气环流,厄尔尼诺事件,闽江流域降水量(5-6月)及下游竹歧水位及基本分析素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重点揭示闽江流域6月降水及下游竹歧水位的变化趋势,分析闽江“98.6”特大洪涝的气候因素,其结果可供政府部门,气候预测及防汛抗旱等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74.
福建沿海地区海陆风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福建沿海8个70 m及2个100 m高度梯度测风塔1 a的多层风观测数据,分析福建沿海海陆风的时空及日变化特征.10个测风塔均匀分布于从南到北沿海,2009年6月1日~2010年5月31日开展了为期1 a的观测,采用50 m高度夜间02:00时前后的风向度数与午后14:00时前后的风向度数相减,其差值的绝对值在90°~270°之间,并且海风及陆风的维持时间均大于3h,定义为海陆风日.分析表明,受台湾海峡的影响,福建沿海海陆风日数南、北多,中部少,中部沿海海陆风日在44~ 60 d之间,长乐以北沿海为66 ~ 94 d,漳浦以南为69 ~92 d.海陆风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最多,夏季其次,秋季最少.海陆风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陆风变海风的时间在09:00 ~10:00时左右,夏季在08:00 ~09:00时左右,秋冬季在09:00 ~ 10:00时左右;而海风变陆风的时间各季均在20:00时左右.海陆风的转换一般从低层开始,至100 m高度相差30 min左右;由于受地形的影响,福建沿海大多数海陆风日有其特点,即风向转换时角度变化较小,风向不与海岸线垂直,反而近于与海岸平行;海陆风转换时,当海风为偏北风时,上午陆风变海风时风向顺时针偏转,傍晚逆时针偏转,由海风变陆风;当海风为偏南风时,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75.
福建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定量化评估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福建省为例,探讨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识别方法和综合强度评估模型。采用福建省6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首先在给定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筛选出94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次选取区域最大日降水量、区域最大过程降水量、区域暴雨范围和区域暴雨持续时间4项暴雨过程指标,采用百分位数方法分别确定4项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福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并给出福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业务服务和历史事件验证表明:采用该方法的评估结果较为合理,且与历史重大暴雨事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6.
取分布式模拟方法,利用福建省69个气象站1971—2007年日照资料及100 m×100 m分辨率的高程数据,计算了福建省范围内历年1—12月的太阳辐射量.结果表明,福建省年太阳总辐射主要在3 800~5 300 MJ/m2之间,年太阳直接辐射在1 800~2 800 MJ/m2之间;月太阳辐射介于230~590 MJ/m2之间,其中6—9月为一年中辐射较高的4个月份.太阳辐射的高值区主要位于福建东南部的莆田、泉州、厦门、漳州4市的沿海一带,年太阳总辐射超过4 500 MJ/m2,年太阳直接辐射超过2 100 MJ/m2.此外,受地形及地表特征的影响,位于福建北部的南平市的部分地区太阳辐射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7.
福建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的大气低频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娜  高建芸  陈彩珠  池艳珍 《气象》2014,40(6):723-732
本文采用福建1979—2010年6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和OLR资料,揭示了福建前汛期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了福建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同期的大气低频特征以及前期低频信号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前汛期降水存在显著的低频周期,出现频率较高的前三个低频周期分别为:10~20、30~60和20~30 d;约63%的年份出现两种以上显著的低频周期;10~90 d低频变化占前汛期降水总方差的20%~30%;(2)前汛期总雨量与降水低频信号的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持续性强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降水的低频特征关系密切,以BWO(ISO)为主的年份,持续性强降水的持续时间较短(长)。(3)福建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日本以东、索马里以东和南海三个关键区皆为低频反气旋,日本至渤海湾南下的冷空气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南海南部越赤道气流在福建上空持续相遇形成低频气旋,导致福建上空低层低频辐合、高层低频辐散,对流活跃。(4)福建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与热带及副热带大气低频变化密切相关,热带MJO的东传以及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低频信号的北传对福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延伸期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8.
福州市近百年强降水频数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增基  邹燕  吴滨 《气象》2002,28(2):46-50
利用福州市近110年降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揭示出该市近百年强降水频数的演变规律。分析显示:(1)3-9月是强降水多发期,其中大暴雨(R≥100mm)主要集中在7-9月的台风季节,而在1-3月及11-12月从未出现过。(2)大暴雨的年代分布呈准三波形式。(3)强降水(R≥50mm)的历史演变有着较好的准14年周期。  相似文献   
79.
东南沿海地区旱涝气侯准周期振荡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干旱指数与洪涝指数二分序列,讨论了东南沿海地区1470~1993年时间序列上旱、涝气候准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旱的周期振动与涝的周期振动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有所反映,作周期分析时有必要分别寻求旱与涝各自的周期振动分量.结果还表明,太阳活动11年周期,22年磁周期和日月地相对运动19年周期,都与该区旱涝长期变化存在着较强的统计对应关系,并且太阳活动强弱世纪周期对其长期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陈千盛 《台湾海峡》1997,16(1):94-99
根据有效风速(3 ̄20m/s)的累积小时数、有效风能密度、风能季节变化以及30a一遇的最大风速等指标,将福建省划分为风能丰富、较珂利用和贫乏4个区,7个副区。通过分区找出全省各地风能资源的差异,为充分开发和利用风能资源提供资料和依据。文中还提出了风能开发利用的设想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