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85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张铮  林祥明 《大气科学》1987,11(2):195-201
为了解单个AgI水溶胶滴的冻结特性,本文采用热电偶金属丝悬挂水滴,在小冷室中对AgI水溶胶滴和蒸馏水滴的冻结过程进行了观测,实验结果指出:虽然影响水滴冻结的因子很多,但滴的冻结温度主要取决于水滴中的杂质,由于水滴中出现了AgI水溶胶粒子,因而使得AgI水溶胶滴与蒸馏水滴的冻结温度谱呈现明显的差异,然而若将AgI水溶胶单滴冻结谱的峰值温度,与在小云室中测定的AgI水溶胶雾滴的成冰阈温相比较,两者很为一致,因此揭示出这两种成冰机制的内在联系.观测水滴冻结的另一特征参数固有冻结时间(由滴内冰芽形成到滴全部冻结所  相似文献   
52.
闽东南花生、甘薯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海青 《气象》2003,29(3):53-57
利用闽东南近10多年花生、甘薯的农业气象资料,分析花生、甘薯生产的条件。根据回归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夏、秋旱是制约闽东南花生、甘薯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2)当春花生在6月下旬-7月出现持续无透雨天数>20d,且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达30%以下时,将影响花生子粒膨大,造成减产。(3)当8-10月持续无透雨>30d,且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达25%以下,将影响甘薯膨大。(4)若6-10月该地出现连续大-暴雨过程,由于旱地耕作层蓄水能力低,将造成水肥大量流失,生态恶化。(5)闽东南旱地土壤蓄水能力低,水资源匮乏,应加大投资力度,将地面灌溉改为喷洒灌溉,既可防止水肥流失,又可提高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3.
南方夏秋干旱期间的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40多年来南方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7~9月夏秋干旱期形成干旱的主要天气系统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干燥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综合分析,得出了南方最旱区位于湖南、江西中部.广西、贵州、湖南西北和东南山区、江西南部山区、安徽南部山区、福建-浙江沿海交界山区和苏北沿海为湿润区,人工增雨潜力较大.特殊地形所形成的焚风效应是形成湘中干旱不可忽略的原因.为南方夏秋期间对流云降水潜力研究和科学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4.
江西干旱期间人工增雨天气条件与潜力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江西干旱期间的天气条件、气柱水汽量、对流云回波(云顶高、强度等)特征、作业技术方法等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江西省人工增雨作业的基本技术数据和指标,为江西省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郑淑真  何观芳等 《气象》2002,28(2):13-16,21
福建省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在预报积云降水和评估坪雨效果中曾采用一维时变积云模式。关于该模式初始场的确定,考虑到不同天气类型对模式初始参数的影响,并采用了以确定敏感参数为主,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参数为辅的方法。经分类调试,证明了一维模式初始场确实与天气类型有关,并得到早期降水预报率大于75%和可预报积云云顶高度的结果。通过对模拟云和实测云高度的线性回归分析,以及经拟合敏感参数初始扰动温度与平均地面最高气温,均存在较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56.
以2002~2003年福建省14个城市和1个高山的酸雨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850hPa高度上的风场资料,探讨了各城市城区和郊区及高山在不同条件下的酸雨污染状况,结果表明2003年福建省低层大气的降水为酸性.多数城市城区和郊区酸雨污染程度差异较大,城区降水酸度主要由局地污染源的化学属性所决定,郊区酸雨污染是外来污染源影响的结果;九仙山酸雨污染基本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而多数城市受四季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高空风向变化影响城市城区和郊区降水的酸碱性,而城市城区和郊区降水酸度的差异与局地污染源所处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57.
利用一维积雨云双参数模式模拟福建省的暖底积云自然降水过程和催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暖云催化影响了降水的演变过程,不仅使总降水量增加,而且改变了降水的分布,使降水提前出现。冷云催化对降水过程没有发生明显的影响。对催化云和自然云云水和雨水含量的模拟表明:暖云催化使云中碰并过程提前出现,导致催化云中云水含量明显少于自然云中的云水含量:催化云雨水含量先是明显大于自然云中的雨水含量,随后明显小于自然云中的雨水含量。  相似文献   
58.
以福州市城区地表和明渠河道为主要模拟对象,结合福州市城区高精度地理信息、排水设施、排水运作方式等数据,建立福州城市暴雨内涝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福州市历史上3次典型降雨过程以及不同重现期降雨造成的城区内涝灾害进行模拟。对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况积水进行评估表明,3次降雨过程的模拟与实况积水深度绝对误差小于10 cm的积水点分别占比为50%、78%、76%。模型对雨强较大的短时强降雨过程,模拟效果稍差,模拟积水比实况积水整体偏小;对长时间、雨强比较平均的降雨,整体模拟效果较好。利用模型对不同重现期降雨下福州市城区内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表明,模型能够客观反映不同重现期降雨过程下福州市城区内涝灾害风险分布。  相似文献   
59.
为了探究近10年福州发展对城市热环境产生的影响,利用Landsat TM/OLI/TIRS卫星影像资料开展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卫星遥感监测,分析福州市城市热环境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0-2020年福州市城市热岛面积有所扩大,特别是长乐区、福清市、闽侯县上街镇等区域扩大明显.城市热岛强度统计显示,强热岛和较强热岛面积均...  相似文献   
60.
利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各城市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天气形势和PM10的浓度资料分析福建沿海城市群低能见度天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福建沿海主要城市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城市群。结果表明:北部城市群每年霾日只有8-26 d,低能见度主要是由(轻)雾引起的,而中、南部城市群低能见度主要是由霾引起的;各城市群(轻)雾和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6月,7-11月出现率极低,而平均能见度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各城市群的低能见度、(轻)雾和霾均以“短暂”为主,其次是“半天”,“全天”最少;低涡切变下(轻)雾的日数最多,其次是高空槽和暖区辐合,再其次是变性冷高压;霾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暖区辐合、高空槽和变性冷高压3种天气形势;PM10浓度在霾、非低能见度天气下和(轻)雾天气条件下分别为0.068-0.109 mg·m-3、0.041-0.072 mg·m-3和0.044-0.064 m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