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85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以福州市城区地表和明渠河道为主要模拟对象,结合福州市城区高精度地理信息、排水设施、排水运作方式等数据,建立福州城市暴雨内涝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福州市历史上3次典型降雨过程以及不同重现期降雨造成的城区内涝灾害进行模拟。对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况积水进行评估表明,3次降雨过程的模拟与实况积水深度绝对误差小于10 cm的积水点分别占比为50%、78%、76%。模型对雨强较大的短时强降雨过程,模拟效果稍差,模拟积水比实况积水整体偏小;对长时间、雨强比较平均的降雨,整体模拟效果较好。利用模型对不同重现期降雨下福州市城区内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表明,模型能够客观反映不同重现期降雨过程下福州市城区内涝灾害风险分布。  相似文献   
62.
为了探究近10年福州发展对城市热环境产生的影响,利用Landsat TM/OLI/TIRS卫星影像资料开展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卫星遥感监测,分析福州市城市热环境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0-2020年福州市城市热岛面积有所扩大,特别是长乐区、福清市、闽侯县上街镇等区域扩大明显.城市热岛强度统计显示,强热岛和较强热岛面积均...  相似文献   
63.
利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各城市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天气形势和PM10的浓度资料分析福建沿海城市群低能见度天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福建沿海主要城市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城市群。结果表明:北部城市群每年霾日只有8-26 d,低能见度主要是由(轻)雾引起的,而中、南部城市群低能见度主要是由霾引起的;各城市群(轻)雾和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6月,7-11月出现率极低,而平均能见度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各城市群的低能见度、(轻)雾和霾均以“短暂”为主,其次是“半天”,“全天”最少;低涡切变下(轻)雾的日数最多,其次是高空槽和暖区辐合,再其次是变性冷高压;霾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暖区辐合、高空槽和变性冷高压3种天气形势;PM10浓度在霾、非低能见度天气下和(轻)雾天气条件下分别为0.068-0.109 mg·m-3、0.041-0.072 mg·m-3和0.044-0.064 mg·m-3。  相似文献   
64.
福建高山、重点城市春季TSP对降水酸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福建九仙山和福州市两地监测的TSP资料,对高山、重点城市的TSP酸碱特性和酸化缓冲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九仙山、福州市的TSP均为酸性颗粒物,是福建省春季酸雨的致酸因子之一,福州市的TSP致酸性能比九仙山的弱。  相似文献   
65.
福建“98.6”中尺度强降水红外云图特征量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福建省“98.6”中尺度强降水红外云图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6月份中尺度对流云团出现强降水(某站小时雨量≥8mm)机率达到70%,云顶温度TBB平均值为-58℃,冷层(TBB≤-44℃)云温面积占有率TBZ为42%。可以利用冷层云温面积占有率绝对增量△TBZ及云温档次号TBBi作为影响因子估测地面降水。  相似文献   
66.
CAPPS3模式在福州市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CAPPS3在福州市的应用进行效果检验,分析各季节CAPPS3预报福州市3种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等级预报准确率、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率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以及综合评分。结果表明:夏秋季节CAPPS3模式3种污染物等级预报准确率较高,冬季NO2和春季PM10的等级预报准确率较低,错误等级预报多数偏高;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夏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模式对天气形势的变化反应不灵敏,特别是污染物浓度突变时,预报能力较差,当天气形势稳定时,预报效果较好;浓度预报值较监测值有偏大和滞后的缺点;相关系数及综合评分结果夏秋季最高,春季最低。CAPPS3总体预报效果较好,可提供有价值的指导预报,适合业务运行。  相似文献   
67.
福州天气形势分型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2006年地面天气图和500 hPa高空图,将影响福州的天气形势分为10型,结合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统计2002-2006年福州全年、冬半年、夏半年不同天气形势型的出现率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值,分析不同天气形势下大气扩散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是最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台风(热带辐合带)和低涡锋面是最有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冬半年高压后部、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对污染物浓度增大的影响最大,低涡锋面、高压脊和高压底部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夏半年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外围、低涡锋面、副热带高压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其他天气型影响下污染物浓度变化幅度为正值。  相似文献   
68.
积云模式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采用胡志晋的一维时变双参数积云模式,利用福建省1985~1994年间的夏秋旱期可能出现的12种天气类型(台风除外)对测站(福州)为主的十年旱期出现的积云降水日(R≥0.1mm)进行分类,并按12种天气类型分别调试的结果(降水预报率达75%以上),经催化试验,确定福建省旱期积云降水的物理特征,人工增雨催化的方法、催化剂量和催化窗口,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并根据催化试验的结果采用NDP-FORTRAN和BORLANDC++交互使用的方法,将云模式业务化成人工增雨指挥系统中的积云模式分系统,该系统可以进行旱期积云降水预报,人工增雨效果检验和作业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69.
利用ArcGIS对莆田沿海地区的地形、下垫面属性和排水设施及排水运作方式进行预处理,建立台风降水、风暴潮共同影响下的莆田沿海地区内涝模型。应用雷达估算降水及自动雨量站数据计算的热带气旋"南玛都"过程面雨量,以及此次暴雨过程沿岸海区和河口的时变水位作为模型的边界条件,对莆田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进行评估试验。针对2011年9月1日热带气旋"南玛都"造成的莆田沿海地区风暴潮及暴雨灾害,利用暴雨内涝模型进行评估试验研究,将模拟结果与实况灾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南玛都"过程降水和风暴潮共同作用的灾害情况。  相似文献   
70.
福建省酸雨及其天气系统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福州、邵武及厦门三个主要气象酸雨观测站为代表,通过对1992年1月~2000年12月各场降水的pH值观测资料与对应地面和850hPa天气形势进行分析,以期得到酸雨与天气背景间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