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等级的结构和格局是实现区域石漠化治理的重要基础信息,受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仍非常缓慢。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度的地表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且成本较低。本研究利用无人机影像,对比了基于像元的非监督和监督分类方法以及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在裸岩信息提取中的表现,发现面向对象分类结果具有更高精度。基于获得的裸岩分布信息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岩石平均斑块面积与裸岩率呈负相关的关系,岩石斑块个数与裸岩率呈正相关关系;② 通过对比不同裸岩率(11%、20%、29%和48%)基质的景观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破碎度指数对不同裸岩率的景观分布的影响,从而表明了在不同的石漠化地区随着裸岩率的增加,岩石形状指数与岩石破碎度指数均逐渐增加,进而表明石漠化程度越严重;③ 裸岩率不同的地区表现不同的分布形态和斑块特征,裸岩率越高,岩石越破碎,斑块分布较为分散。小尺度斑块景观格局与区域的生态过程有着重要关系,开展小尺度景观格局的研究会深化区域尺度石漠化发展过程的理解。石漠化地区的小尺度斑块景观格局变化影响区域的生态过程,对以后的石漠化过程以及未来石漠化演变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2.
气候资源的法律概念及其属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价值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气候资源法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属性问题,旨在为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研究提供基础法律理论支撑。结果表明:气候资源是气候要素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自然物质和能量,是一种典型的自然资源,可以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它具备自身鲜明的特性,有必要对之提出专门的立法保护。气候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属于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范畴。  相似文献   
53.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曾是我国粮食最大生产区域和商品粮的主要提供者。分析表明,21世纪前期,长江流域粮食供求状况总体上仍将是供大于求。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流域粮食生产量比需求量分别多87亿公斤、231亿公斤和330亿公斤。这说明作为一个整体的长江流域的商品粮区域性质不会发生改变,在近二、三十年内仍将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粮食调出区  相似文献   
54.
红壤丘岗缓坡地水资源状况与管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红壤丘岗缓坡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就整个区域而言,降雨总量能基本满足坡地农业开发的需求。然而,由于结壤区降雨的时空分配不均,土壤结构性差、保水能力弱,季节性干旱缺水将阻碍坡地农业的开发利用。以蓄水引水工程建设为基础,生态节技术与农艺栽培措施相结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持蓄水能力,实施农林草复合经营,提高坡地径流水的积蓄循环利用率,是降低红壤丘岗区季节性干旱危害,促进坡地农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55.
湖南省地市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评价分析,明确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14个地市(州)进行了发展层次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重视经济发展效率, 坚持"点-轴系统"开发模式,优化地域空间开发结构, 加快长株潭发展级产业一体化发展步伐等,为促进全省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熊鹰  王克林  蓝万炼  齐恒 《地理学报》2004,59(5):772-780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丰富。但由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围垦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大为减少。随着洞庭湖区按照国家“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整体战略部署,以及“4350”工程的实施,湖泊面积、湿地资源将会得以恢复。然而,退田还湖中移民农户为保护与恢复湿地,牺牲了部分利益,成为受损方。洞庭湖区湖泊湿地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恢复长江生态功能系统工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退田还湖农民在其中损失的利益能否得到补偿,及其为生态恢复所作的贡献能否得到承认。作者在实地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依据环境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洞庭湖湿地恢复引起的湖区农户收益减少和一系列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表现,进行了价值评估,由此得出湿地恢复应对湖区移民农户的生态补偿值。以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评估为基础,探讨了评估方法与建立补偿机制重要性,以期实现“以人为本”的战略目标,也为顺利进行退田还湖的后期工作,广泛调动广大群众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合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洞庭湖区不同退田还湖模式下湿地植被恢复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6年野外调查资料为依据,对洞庭湖区3种"双退"恢复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荻和种植杨树)下的植被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模式下的物种数最为丰富,达79种,而种植荻模式下的物种数最为稀少,仅36种;自然恢复模式下湿生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占物种总数的81.0%,而种植杨树和荻模式下所占比例分别为78.7%和...  相似文献   
58.
洞庭湖湿地3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静  李旭  侯志勇  谢永宏 《湖泊科学》2017,29(4):907-913
调查了洞庭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南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辣蓼(Polygonumhy dropiper))洪水期前后(5、10月)两次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3种典型群落之间具有明显的土壤养分性状及土壤酶活差异.辣蓼群落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短尖苔草群落次之,而南荻群落的土壤养分含量最低.3种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表现为5月高于10月,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洪水期前后无显著差异.辣蓼群落的蔗糖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2个群落;3个群落脲酶活性均表现为10月高于5月,南荻、辣蓼群落有显著差异.磷酸酶以南荻群落最高,短尖苔草群落5月显著高于10月,南荻群落则10月显著高于5月;短尖苔草、南荻群落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辣蓼群落,短尖苔草群落5月与10月间有显著差异,其余2个群落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脲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关系不密切;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及速效磷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洞庭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显示了较为明显的土壤理化状况以及土壤酶活差异;同时也显示了季节性差异.相对而言,辣蓼群落土壤具有较快的物质循环与转化代谢速率,对于氮、磷等污染物具有较高的转化作用,而短尖苔草、南荻群落低于辣蓼群落,这可能与二者较低的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养分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59.
李胜男  熊丽萍  彭华  余丽  纪雄辉 《湖泊科学》2020,32(5):1508-1518
不同粒径大小浮游藻类的养分吸收速率、沉降特性和能流方向等都不相同,浮游藻类生物量的粒级组成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解通江湖泊浮游藻类粒级组成演替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对东洞庭湖进行了年度采样调查,研究了不同粒级浮游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浮游藻类叶绿素a总浓度呈现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季节上表现为夏季(22.43μg/L)秋季(16.95μg/L)春季(11.69μg/L)冬季(3.28μg/L),空间上表现为北部湖区(26.12μg/L)南部湖区(15.81μg/L)东部行洪道(5.88μg/L).纳微型藻(3~20μm)是东洞庭湖浮游藻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其在冬季优势度最高,为68.0%;春季开始,超微型藻(0~3μm)的贡献量逐渐增加,到夏季达到最高值,为42.1%;粒径最大的微型藻(20μm)占比最低,全年平均占比16.2%. RDA限制性排序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浮游藻类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趋势相同,但适应能力不同;温度、水位、营养盐和pH等是影响东洞庭湖浮游藻类粒级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0.
水体甲烷(CH4)主要通过气泡和扩散传输排放到大气,这两种途径在CH4总排放中的相对贡献及环境影响因子目前关注较少.本文以洞庭湖湿地3种生境类型(光滩、苔草、芦苇)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箱法和扩散模型法估算洪水期CH4总排放通量、扩散排放通量和气泡排放通量,并分析其水体环境因子影响.结果表明:苔草地CH4总排放量最高,为6.49±3.12 mg(C)/(m2·h).在3个生境中,CH4扩散排放占总排放通量的1.34%~3.91%,气泡排放占96.09%~98.66%.扩散排放通量受水体pH、电导率和水温的影响,而CH4的总排放和气泡排放主要受水温的影响.当水温低于11.7℃时,水体CH4以扩散排放为主,但当水温高于11.7℃时,水体CH4主要通过气泡排放.但这一温度阈值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湿地还需要更多实验验证.本研究对于揭示中低纬度内陆湖泊水体CH4排放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