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利用FY-2C静止气象卫星2005年6~9月的TBB资料,研究了青海果洛地区雨季对流云系随时间的推移及其强度变化和移动规律;分析了对流云的日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果洛2005年雨季的对流,北部地区强于南部地区,7月前期对流发展最为活跃;对流发展的日变化非常明显,11-15UTC为高峰期,03-05UTC为低谷期;玛多为果洛地区对流发展的强中心,对流的发展、移动呈四个类型。  相似文献   
62.
气候变化对青海天然牧草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青海省4个牧业气象代表站点1988-2005年天然牧草数据和同期气候资料,分析了青海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南东部地区影响牧草返青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青南西部和环湖地区牧草返青期的早晚主要受制于水分条件;两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的迟早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终日相接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水分条件,年降水越多,牧草产量越高;青南东部的半湿润地区,温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海省半湿润牧业区,随气温升高,牧草产量有所增加,草场载畜量有所上升;但在干旱、半干旱牧业区,气候变暖加剧草地水分的散失,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产草量下降,同时,优良牧草在草场中的比例下降,杂类草的数量和比例上升,草场朝不良方向演替,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63.
气候变化对青海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青海省近44a来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4年青海气温变化较全国气温变化明显,且位相超前5~6a;年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增多趋势,降水在年内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冬、春两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夏、秋两季呈减少趋势。由于受干旱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青海的生态与环境明显恶化,对此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对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与环境的退化问题。  相似文献   
64.
利用NOAA/AVHRR监测青海省草地生产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近2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草地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利用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探路者数据库(Pathfinder Data Sets)1981-1999年间的NOAA/AVHRR NDVI资料序列,分析了青海省近20年来草地生产力变化的时间特征及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65.
青海高原器测时期以来的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利用青海26个代表站1961-1997年气温资料,给出了加权平均的气温标准序列,分析了青海近37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从70年代起逐渐升高,90年代达到最高值;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不对称性,高空各层温度变化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66.
青海作为草地大省,草地碳汇潜力巨大。在全球气候暖干化的强(A2a)、弱(B2a)情景下,青海省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青海省潜在草地的主体是冻原高山草地大类,占青海省潜在草地总面积的75.69%,其潜在碳汇占全省草地潜在碳汇的87.22%。与近50年(1950-2000)相比,未来(2001-2050)A2a、B2a情景下青海省将呈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的态势,草地面积将分别减少30.71%和28.5%;草地潜在碳汇将分别降低25.55%和20.82%,气候暖湿化趋势有利于植被总碳汇的增加,主体上是以冻原高山草地大类碳汇大幅减少,温带森林(在青海具体为寒温性针叶林类)碳汇增加为特征。  相似文献   
67.
利用2018—2020近三年青海河湟谷地低涡切变影响下强降水天气个例地面观测、NCEP 1°×1°再分析、FY-2G云图相当黑体亮温温度、模式及雷达拼图等资料,对比分析相同环流背景影响下不同类型强降水环境条件和成因差异,以及初步评估模式预报能力。结果表明:伴有雷暴、冰雹、雷暴大风等混合性强降水天气称为强降水Ⅰ型,以纯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降水天气称为强降水Ⅱ型。低涡切变是两种类型强降水的影响系统,强降水Ⅰ型400~300 hPa高空冷平流入侵促使低涡切变系统加强东移,地面冷锋发展在河湟谷地形成锢囚锋。强降水Ⅱ型受副热带高压西进阻挡,低涡切变系统和地面冷锋减弱消失;强降水Ⅰ型主要具有较强的高空干冷急流、高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较高的700 hPa和400 hPa温差以及强的垂直风切变均为强对流发生提供动力条件,产生的强天气以风雹类为主,而强降水Ⅱ型具有较高的0℃层和-20℃层高度、较高的抬升凝结高度,产生的强天气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强降水Ⅰ型云图特征主要表现为午后发展起来组织化程度高的冷涡云系,相当黑体亮温(TBB)初始中心数值在-45~- 35℃,发展阶段TBB下降至-75~-40℃,强降水Ⅱ...  相似文献   
68.
69.
1976-2017年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盐湖面积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湖泊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近56年来,可可西里地区气候呈显著暖湿化趋势,其中气温上升速率为0.33℃·(10a)-1R=0.746,P<0.01),降水增加速率为23.4mm·(10a)-1R=0.422,P<0.01)。近40年来,盐湖面积总体呈增大趋势,其中,1976-2011年溃堤前盐湖面积以1.63 km2·a-1的速率扩大,溃堤后以8.51 km2·a-1的速率持续扩大。总体来看,近40多年来,盐湖面积先后经历了缓慢增大(1976-2011年)→急剧增大(2012-2013年)→稳定增大(2014-2017年)三个阶段。盐湖面积前期缓慢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可可西里地区气候暖湿化的结果,而后期面积急剧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2011年9月15日盐湖上游的卓乃湖溃堤,导致下游的3个湖泊(库赛湖、海丁诺尔湖和盐湖)串连成一体;冰川和冻土融水可能是引起可可西里盐湖面积扩张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后期盐湖面积还将呈稳定增大趋势。盐湖面积扩大导致盐湖湖水淡化,周边草地受到淹没破坏的面积不断扩大,这种变化不仅对其周边草地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还可能对可可西里周边重大工程设施产生不利影响。鉴于盐湖面积今后还将持续增大,并对其周边重大工程设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用多源卫星资料对盐湖进行长期持续的跟踪观测仍将是相关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0.
利用2018—2020年汛期(5—9月)京藏高速青海省公路沿线交通自动监测站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研究路面水膜厚度变化特征,构建水膜厚度与气象因子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 京藏高速公路高庙桥站和汉庄村站逐小时路面水膜厚度主要分布均在0.0~0.2 mm之间,频率分别为66.0%和63.0%,大于0.5 mm以上的路面水膜厚度频率均较小(10.0%),2站均属于强变异性地区。(2) 采用相对阈值法统计分析,发现2站路面水膜厚度在0.1 mm以内的比例分别为33.8%和36.3%,路面水膜厚度在0.1~0.6 mm之间的比例分别为59.2%和56.0%,路面水膜厚度大于0.7 mm以上即易发生水滑,引起车辆失稳、失控等危险的比例分别为7.0%和7.6%。(3) 路面水膜厚度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明显。高庙桥站和汉庄村站水膜厚度的月变化均呈弱双峰性,2站的月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高庙桥站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02:00—06:00,低谷出现在14:00—16:00,汉庄村站日变化峰值出现在06:00,低谷出现在16:00。(4) 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平均水膜厚度均遵循幂函数关系迅速增加;在降水强度0.00~1.75 mm·h-1之间时,平均水膜厚度增加趋势明显,降水强度大于1.76 mm·h-1平均水膜厚度变化有增有减。(5) 采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建立依据气象因子和不同降水强度下分别构建的水膜厚度模型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可在实际业务工作中推广应用。(6) 不同降水强度下构建的水膜厚度模型计算值明显高于季天剑模型和罗京模型,本文模型与罗京模型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水膜厚度随降雨强度增加增长趋势明显,季天剑模型水膜厚度计算值随降雨强度增加增长趋势缓慢。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高原环境雨天车速管理和路面交通安全管理,能够为公路设计人员或运营管理人员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