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季节冻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对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表征作用。本文利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20个位于季节冻土区的气象观测站点数据,通过计算最大冻结深度、冻结开始日期、完全融化日期和冻融期4个指标,分析了1961—2019年期间三江源地区季节冻土冻融状态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空气冻结、融化指数及其变化趋势,结合地理因子(海拔、经度和纬度)和气候因子(气温、降水和雪深)评估了三江源地区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与冻融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为64.7~214.1 cm,冻结开始日期为9月初—10月底,完全融化日期为3月下旬—6月底,冻融期为144.7~288.4 d;1961—2019年期间三江源地区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呈显著减小趋势[2.5 cm·(10a)-1],冻结开始日期显著推迟[2.9 d·(10a)-1],完全融化日期显著提前[2.6 d·(10a)-1],冻融期显著缩短[5.5 d·(10a)-1];三江源地区季节冻土冻融状态变化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表现为冷季...  相似文献   
72.
《干旱区地理》2021,44(4):897-905
利用1960—2020年青藏高原东北部66个观测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了32个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并对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及影响其发生的主要环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冬季气候指数的极端性与低温事件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主要集中在东部农业区。(2)不同类型低温事件环流差异主要表现在高层500 h Pa高度场正异常中心和负异常中心的纬度位置以及700 h Pa北风分量向南延伸的强度。(3)冬季极涡、印缅槽、高原高度场、高原加热场、AO的极端性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相对应,低温事件的发生概率均超过60%,利用它们可以提升高原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诊断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3.
气象干旱对青海牧草产量的影响及其在产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降水偏少造成的气象干旱对青海省牧草产量的影响,得出牧草生长季降水与产量的关系模式,计算出气象干旱造成的牧草产量损失量。但该方法模拟误差较大,且不能满足牧草产量预报、草场载畜量确定和牲畜出栏率确定等牧业生产服务需求。因此,根据拉格朗日插值方法给出了青海省无干旱时“未受旱产量”的确定方法,并据此求算出历年干旱对青海省牧草产量的损失量值,然后依据天然牧草不同生育期发生干旱的强度、范围以及牧草对干旱的敏感度等关系,建立了干旱损失量的统计和评估模式。在2013-2015年青海省曲麻莱县牧草产量评估中进行了应用,3年的误差在3.59%~6.02%之间,证明了该方法可以评估出研究区干旱对牧草产量的损失量,从而评估出实际牧草产量。拉格朗日插值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在青海省今后的牧草产量预报、草场载畜量预报、牲畜出栏率确定等畜牧业生产评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4.
青海高原冬季持续低温集中程度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青海高原37个台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数据, 着重讨论了持续3 d及以上低温过程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 低温集中度(LTCD)和集中期(LTCP)具有表征低温在时空场上非均匀性的较好分辨力; 近50 a青海高原冬季低温事件及其集中度均呈逐年明显减少趋势, 集中期明显提前; 利用REOF结合CAST方法分区并探讨了影响青海不同区域低温集中度的主要环流系统及因子, 发现影响柴达木盆地的主要系统为极涡和北大西洋涛动, 而青南牧区主要是由于局地气候反馈机制影响; 唐古拉地区的主要影响系统位于极区、 乌拉尔山地区及东部鄂霍次克海附近; 与东部农业区的相关体现为自西向东呈"+ - +"波列型分布, 反映冷空气不断东移过程中受东部高压阻塞, 在东部农业区堆积, 形成冷空气过程从而造成该地区集中度偏高.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 研究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夏季流量与流域气候条件的响应关系及流量预估模型, 并根据区域气候模式输出数据降尺度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 对未来龙羊峡夏季水库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35 年来, 黄河上游夏季气温升高、蒸发增大, 降水略有减少;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平均入库流量呈递减趋势, 夏季流量对流域降水量、平均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的响应显著;未来两个时期(2020s、2030s)龙羊峡夏季流量均较基准期(1988-2010 年)减少, 但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流量变化有所差异, 其中A2 情景下夏季平均流量分别减少23.9%(2020s)和19.8%(2030s), B2 情景下分别减少14.4%(2030s)和17.3%(2030s), 据此, 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流域夏季流量的可能影响将弊大于利, 但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6.
IMERG和GSMaP卫星降水产品在三江源区的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98个三江源区国家级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对IMERG和GSMaP两种卫星降水产品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并就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分别进行了适用性评估.结果表明:IMERG卫星降水产品与地面观测日降水数据的相关系数中位数达到0.62,均方根误差中位数为4.24 mm,命中率能够达到0.80以上,明显...  相似文献   
77.
利用黄河上游地区不同降水云系31次降水的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对不同云系降水雨滴物理参量特征及滴谱的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黄河上游地区,层状云系降水和混合云系降水雨滴粒子呈单峰型分布,对流云系降水雨滴粒子呈双峰型分布。层状云系降水雨滴粒径峰值出现在0.4 mm,粒径范围较窄,雨滴数密度最大;对流云系降水雨滴粒径峰值出现在0.8 mm,粒径分布范围较宽,雨滴数密度最小;混合云系降水雨滴粒径峰值和粒径分布范围介于两者之间。雨滴各微物理参量(平均直径、均方根直径、平均体积直径、中值直径和体积中值直径)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对流云降水、混合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降雨强度和雨滴数密度变化趋势一致,对流云和混合云降水强度和雨滴粒子数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雨滴谱特征的研究,有利于认识该地区降水微物理特性及成雨机制,为实施科学人工增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1980-2017年青海省玉树地区季节冻土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玉树地区5个气象台站1980-2017年逐月温度和最大冻土深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玉树地区最大季节冻土深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探讨,在分析冻土深度与气温及地表温度变化关系的基础上给出最大冻土深度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1980-2017年玉树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以10 cm·(10a)-1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年代际间变化则表现出“减-增-减-增”波动特征,年内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在时间上存在一定滞后性;最大冻土深度空间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温度变化对局地季节性冻土的影响有一定差异性,除平均最高地温外其余各温度因子与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冻土影响最大的是平均地温,其次为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季节性冻土对气温变暖的响应呈现为退化状态。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温度影响因子主成分回归表明,近年来气温和地温的显著升高是玉树地区冻土退化的最大驱动力,响应模型对估算玉树地区未来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9.
基于积雪面积逐日无云遥感产品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积雪日数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对积雪日数与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 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积雪日数呈西高东低,高海拔山脉大于盆地平原的分布格局,高海拔山脉地区积雪日数均值普遍大于200 d,85.48%的区域积雪日数呈波动增加趋势,显著增加区域占比为16.59%,平均增加速率为0.98 d·a-1。(2) 积雪日数及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拔和坡向分异,积雪日数随海拔上升呈指数型增加,较低海拔(<3.0 km)区域积雪日数少、呈减少趋势且减少速率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加快;高海拔区域积雪日数较多且呈增多趋势,但海拔大于4.4 km后积雪日数增多速率随海拔上升而减缓,且5.5~6.0 km地区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高海拔地区积雪日数存在一定程度的“海拔依赖性”。积雪日数北坡大于南坡、西坡大于东坡,西北坡积雪日数最多,为78.30 d,不同坡向的积雪日数均呈增多趋势,其中西坡的增多速率最快,达1.04 d·a-1。(3) 近20 a三江源地区明显的“暖湿化”气候特征是影响积雪日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量是主要驱动因素,积雪日数增多与降水量增加密切相关,且高海拔地区积雪日数对降水量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80.
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的立业之本,县级气象部门是气象服务最前沿的阵地。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青南牧区称多县开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做法和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青南牧区县级气象部门做精做细公共气象服务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