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北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是研究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沉积-构造响应的理想场所。目前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构造属性、结构以及演化历史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露头区典型剖面观测结果和覆盖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沉积充填整体表现为南厚北薄、顶底均被区域性不整合面所限定的楔状沉积体;由北向南可以划分出局限沉积环境的坳陷带、持续抬升的隆起带和局限浅水-海相深水-陆相冲积扇环境的盆地带。结合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大地构造属性及演化历史分析,得出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是与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相关的周缘前陆盆地,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演化:(1)冶里-亮甲山期,前陆盆地初始挠曲阶段;(2)马一-马五期,前陆盆地结构成型阶段;(3)马六-平凉期,前陆盆地快速沉降阶段;(4)背锅山期,前陆盆地快速充填阶段。此外,该周缘前陆盆地具有经典前陆盆地的四元结构:褶皱冲断带位于包括渭河地堑在内的西安-宝鸡一带,前渊带呈近东西向展布于岐山-富平一带,前缘隆起带位于庆阳-运城一带,隆后坳陷带大致位于延安-榆林-绥德一带,呈不规则的椭圆形。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查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性质、结构与演化历史,还为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提供了盆地内部的地质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62.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构造格架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谢晓安  吴奇之 《沉积学报》1997,15(1):152-155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主线,应用最新的物探成果和钻井资料,分析了前古生代塔里木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寒武-奥陶纪、志留-泥盆纪、石炭-二叠纪板块构造演化所形成的盆内隆坳构造格架与沉积特征,认为古生代克拉通原型盆地的发育、各时期的沉积相带分布与沉积建造以及下古生界东厚西薄、上古生界东薄西厚的厚度特征,都是不同地质时代构造演化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3.
孟旭  刘四新  吴俊军  傅磊  邓莉 《世界地质》2016,35(1):256-263
通过对目标函数求导的方式详细推导了时间域全波形反演的梯度公式,并使用共轭梯度法同时迭代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将该方法应用到一组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中,合成数据结果表明全波形反演能够准确刻画地层结构,精确重建亚波长尺寸异常体的位置和参数信息。实际数据的反演结果证明全波形反演能够反映地层中的细微结构,提供高分辨率的反演结果,其波形比配结果也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4.
The Jiaolai Basin (Fig. 1) is an under-explored rift basin that has produced minor oil from Lower Cretaceous lacustrine deltaic sandstones.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highly heterogeneous and is an important exploratory unknown in the basi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reservoir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vary with diagenetic minerals and burial history, particularly the effects of fracturing on the diagenesis and reservoir deliverability. The Laiyang sandstones are tight reservoirs with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Φ < 10% and K < 1 mD). Spatial variations in detrital supply and burial histor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diagenetic alterations during burial. In the western Laiyang Sag, the rocks are primarily feldspathic litharenites that underwent progressive burial, and thus, the primary porosity was partially to completely eliminated as a result of significant mechanical compaction of ductile grains. In contrast, in the eastern Laiyang Sag, the rocks are lithic arkoses that were uplifted to the surface and extensively eroded, which resulted in less porosity reduction by compaction. The tectonic uplift could promote leaching by meteoric water and the dissolution of remaining feldspars and calcite cement. Relatively high-quality reservoirs are preferentially developed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mouth-bar sandstones with chlorite rims on detrital quartz grains, which are also the locations of aqueous fluid flow that produced secondary porosity. The fold-related fractures are primarily developed in the silt–sandstones of Longwangzhuang and Shuinan members in the eastern Laiyang Sag. Quartz is the most prevalent fracture filling mineral in the Laiyang sandstones, and most of the small-aperture fractures are completely sealed, whereas the large-aperture fractures in a given set may be only partially sealed. The greatest fracture density is in the silt–sandstones containing more brittle minerals such as calcite and quartz cement. The wide apertures are crucial to preservation of the fracture porosity, and the great vari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filling cements presents an opportunity for targeting fractures that contribute to fluid flow.  相似文献   
165.
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塔里木盆地及其演化为典型代表。震旦纪以来,经历了地台发育、持续沉降、拉张翘倾、挤压坳陷及断陷推覆等构造发育阶段,与中国东部一样,表现为拉张与挤压交互出现的手风琴式演化史,突出的差别在于晚喜马拉雅期在西部地区形成强烈的挤压逆掩推覆构造,而东部地区只形成坳陷式的沉积盆地。中亚—蒙古大洋、秦—祁—昆大洋、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印度洋以及印度板块等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板块活动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盆地演化发展的动力学因素。根据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确定出四种断块油气藏类型,均反映后期挤压逆冲特征,尤其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推覆前锋带断块油气藏,还可区分为拆离型、褶皱型、前冲型和反冲型等四种,且每一种还可再区分出若干种。  相似文献   
166.
为了利用时频转换后地震资料完成高速围岩屏蔽薄层定量评价,应用广义S变换对目标地震开展解释性处理,落实薄层时频域地震可识别程度。结合实钻砂体发育数据、频谱分析、薄层时频特征等,开展时频转换数据优选,提取频率梯度属性定性分析目标区沉积储层平面展布特征。构建实钻数据与频率梯度数学关系,完成薄层定量评价。对中东地区实际资料处理解释表明,基于广义S变换的多频解释技术对于高速围岩屏蔽的薄层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为利用地震资料开展储层定量评价提供了一套技术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7.
祁连造山带处在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发育以来的构造演化,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本文依据区域地质调查与构造地质填图,结合前人地球物理场资料,阐述了中国西北和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特征。通过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浅、中—深层电性剖面反演与构造解释,分析了祁连造山带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山耦合关系,揭示了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北祁连洋板块向南和向北进行双向俯冲的化石俯冲带深部结构特征;俯冲消减的北祁连洋板块的宽度约在600 km以上。其中,北祁连洋向南在柴达木—祁连地块之下的俯冲作用角度较缓,俯冲带向南延伸的距离较远,其俯冲断离的板片可以达到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北缘;北祁连洋向北的俯冲作用产状较陡,其俯冲断离的板片具有向南陡倾的产状倒转特征,可能与中生代以来、特别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引起的挤压构造变形有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浅层反演与构造解释,验证了祁连山北缘断裂以北发育的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榆木山构成飞来峰构造,将早白垩世酒泉盆地的一个分支掩盖在外来的逆冲推覆体之下;飞来峰之下具有油气勘查前景。根据早白垩世晚期普遍发育的伸展作用,限定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时间在早白垩世早期,从而提供了青藏高原北缘早白垩世早期高原隆升与扩展的证据。综合前人资料和本研究成果,建立了祁连造山带自新元古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68.
洼槽区是断陷湖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烃源岩的主要富集区域,但由于其独特的沉积充填特征、埋深及储集层发育程度方面的影响,洼槽区的油气勘探程度通常较低。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的马西洼槽为研究对象,针对主力油气勘探层段沙河街组开展沉积充填模式与演化规律研究,明确了洼槽区陡坡、缓坡沉积类型与沉积模式的差异,再现了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及沙一段沉积展布特征,建立了洼槽不同构造演化期的沉积充填模式。研究表明,断陷湖盆洼槽区具有储集层发育的沉积条件,因此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应该成为今后油气勘探走向深层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69.
以往采集为压制规则干扰,突出有效信号,野外通常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检波器组合,但直接组合会对有效信号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随地震仪采集设备的发展与带道能力增强,单点激发与接收采集模式已经逐步开始推广应用,数字采集采取的单道接收能够实现对地震波场的充分采样,同时能够真实反映地震波场的物理特性,可为地震数据后期组合处理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可根据干扰波特征在室内进行道组合处理,包括叠前组合压噪等.本文从组合压制噪音的原理入手,结合正演数据分析和实际地震数据处理效果的对比,分析了室内组合与野外组合的差别与优缺点,并以实际地震数据对不同组合方式的效果进行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智能数字组合对于线性相干噪音具有更好压制效果,可有效地消除规则干扰和其它噪音,提高动态范围和数据保真度.  相似文献   
170.
为了提高海洋可控源电磁的地形响应模拟精度,探讨了三维交错网格剖分有限体积法求解频率域电磁场解的数值方法.在似稳场近似条件下,推导了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低频电磁场控制方程的离散表达式.通过对离散表达式的分析比较表明,有限体积法较之有限差分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同时也具有与有限差分相当的计算效率.对含地形界面网格单元电导率采用加权平均处理,通过与二维有限元程序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有限体积法对地形变化的模拟精度.应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一个三维带地形储层模型的可控源电磁响应,分析表明地形变化对电场分量影响明显,磁场分量对地形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