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06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8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正第四纪特别是第四纪晚期近800 ka间冰期的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共出现了8次间冰期,这些间冰期很可能可以作为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参照物。21世纪以来国际上已经对其进行了4次集中研究。第1次:2000年集中研究大约400 kaBP的海洋氧同位素阶段11(MIS11),在几个间冰期中的太阳辐射状况更接近于现代。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于2000年出版了MIS11专刊~([1]),共发表了5篇论文,重点对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及赤道中太平  相似文献   
92.
广州地区旱季一次典型灰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研究2009年11月广州市气溶胶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PM1)、黑碳浓度、散射系数(Scatter)等大气成分要素,以及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及风廓线雷达所探测的风、温、湿等边界层结构,统计分析广州旱季一次典型灰霾过程(2009年11月23—29日)中气溶胶颗粒物及其光学特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配合天气形势背景、边界层结构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在典型灰霾过程中,黑碳浓度高达58.7μg/m3,散射系数高达1 902.7 Mm-1,PM10浓度高达423.5μg/m3,PM2.5浓度高达355.7μg/m3,PM1浓度高达286.5μg/m3。通过对同期的气象条件分析表明在广州地区旱季,区域性污染过程,特别是灰霾天气的形成具有以下三种气象条件:大气边界层高度较低;高压变性出海的天气形势与之密切相关;在偏东和偏南气流带来的高湿度环境下,气溶胶吸湿增长效应显著,导致出现严重灰霾天气。  相似文献   
93.
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趋势变化的可能原因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2  
多套观测资料检测表明,近百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变暖,变暖趋势达到0.2~0.8℃/100a,近50年变暖趋势更达到0.6~1.1℃/50 a.气候代用资料研究表明,中国20世纪的变暖在近千年中属于明显的,但对于20世纪是否为近千年中最暖的百年,还有待更多的观测研究验证.气候模式归因分析表明,20世纪中国的变暖与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有关,近50年的明显变暖可能与人类排放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有一定联系.但是,目前这一结论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尚需更多的研究工作.由于中国区域辽阔,不同区域气候差异较大,而且20世纪前50年观测资料匮乏,近千年的代用资料分布不广,因此,应该进一步考证中国20世纪的气温变化和在近千年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4.
应用先进微波探测器AMSU资料遥感反演春季陆地表层湿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先进微波探测器(AMSU)正演快速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完成了AMSU 窗区通道亮温与地表温湿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改进了现有业务上反演地表微波辐射率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到适用于我国非冻土积雪覆盖地区地表微波辐射率反演的指数分析模型;进一步通过地表微波辐射传输模型迭代反演得到土壤体积含水量信息.2001年相互匹配的AMSU资料和地面农业气象观测站地表相对湿度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二者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2002年3月和2003年3月的AMSU资料,反演了我国陆地区域地表湿度;连续两年春季地表湿度反演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与2002年春季相比,2003年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源区地表湿度反演值普遍偏高,潮湿的下垫面特征与沙尘暴发生频次的减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AMSU遥感资料可以获取大范围陆地表层湿度信息,进行区域尺度陆地表层湿度特征的动态分析,为我国沙尘暴监测分析提供陆地表层湿度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95.
气候变化研究中若干不确定性的认识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气候变化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很多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本文选择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包括过去两千年气候变化的状况(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是否存在、20世纪温暖程度是否为过去千年最大、20世纪增温趋势是否停止)、温室效应(对温室效应机理的不同认识、温室气体排放与气温变化的关系、水汽对温室效应及增温的贡献)、气候模式模拟(模拟与实测结果的比较、模式本身的缺陷)以及2℃阈值(来源及其物理意义、对2℃阈值的不同认识)等问题。气候系统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产生分歧和争议在所难免,当前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诸多研究结论并非是最终定论,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进而对未来一段时期深入开展气候变化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5个领域及其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6.
末次冰期冰盛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末次冰期冰盛期(LGM)是十分关键的气候时期,这是距我们最近的极寒冷时期,那时北美北部为一巨大冰盖,包括3部分:一个在北美北部的东南,是北美冰盖的主体,称为劳仑泰冰盖;一个在北美北部的西南方太平洋沿岸,范围较小,称为考尔的勒冰盖;另一个在北美东北部靠近北冰洋,称为因纽特冰盖,范围最小。LGM时全球陆地约有24%被冰覆盖,  相似文献   
97.
2017年8月11日下午,三个EF4级龙卷袭击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地形复杂地区,造成5人死亡,58人受伤。这是1961年以来中国有记录的最强山地龙卷事件。首先给出了此次龙卷过程的灾情调查结果,接下来分析了此次龙卷母体风暴-龙卷超级单体产生的天气背景、关键环境参数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特征。本次龙卷事件发生在东北冷涡东南象限的地面锋前和干线向湿侧发展处,CAPE(对流有效位能)值为1 800 J/kg,0~6 km风垂直切变为12.9 m/s,0~1 km风垂直切变达到10.8 m/s;同时,0~1 km相对风暴螺旋度达到67.3 m2/s2,接近美国龙卷发生环境的中位数,有利于超级单体龙卷的发生。现场灾害调查发现,灾害路径具有多涡旋和不连续的特点,可能与当地的复杂地形有关。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相对径向速度图识别出三个龙卷涡旋特征(TVS),TVS径向速度差最大达到38 m/s。三个龙卷及对应TVS出自同一个超级单体的同一个中气旋,其中两个TVS出现时间重叠。  相似文献   
98.
全球卫星探测和观测资料的积累,使以南海季风、亚洲季风为代表的季风研究兴起了一波研究热潮。区域季风认识的深入,推动了全球季风认识的发展,全球季风概念在20世纪末被提出来,并在21世纪初成为热点研究方向。季风边缘是与全球季风密切相关的概念,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近期演变与全球季风过去几十年的减弱有关。全球季风的演变表现为分布全球的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槽的活动,这些成员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全球季风系统。按照上述季风研究的发展脉络,系统地总结全球季风和季风边缘研究的进展,并提出未来季风研究的方向会把全球大气活动中心与全球气候槽,包括全球季风槽联系起来,即从季风系统着手研究全球季风的年代际和世纪尺度变率。  相似文献   
99.
利用降水短期预报和实况资料,分析预报某一量级降水条件下实况降水量级的概率分布。从防洪安全角度出发,重点分析某一量级降水预报条件下漏报各量级降水的可能性。并采用适线法,求解与经验点据拟合最优的水文频率曲线统计参数,估算各量级降水预报条件下实况降水的概率分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量级降水预报的可信度不同,各量级降水预报均表现出漏报率小、空报率大的特征;结合水文频率曲线,讨论了在汛限水位动态控制中如何应用各量级降水预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
利用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分析了经向风应力和纬向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不稳定海气耦合模态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局地热力平衡假设下,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海洋Kelvin波的不稳定,该不稳定模态发生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只有纬向风应力对其作出贡献;在海温仅由平流过程决定的假设下,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海洋Rossby波的不稳定,该不稳定模态在整个波长范围内都有发生,波长越大,不稳定越强,经向风应力与纬向风应力都可以对海洋Rossby波的不稳定作出贡献,但是前者贡献较小;不稳定Rossby波比不稳定Kelvin波的增长率要小;由于无论哪一种不稳定模态,都是纬向风应力在海气耦合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所以在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动力学对ENS0不稳定发展的贡献时,采用忽略经向风应力作用的近似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