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2篇
  免费   4013篇
  国内免费   4451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3696篇
地球物理   4014篇
地质学   6331篇
海洋学   307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30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383篇
  2020年   396篇
  2019年   547篇
  2018年   447篇
  2017年   591篇
  2016年   618篇
  2015年   695篇
  2014年   864篇
  2013年   920篇
  2012年   966篇
  2011年   946篇
  2010年   801篇
  2009年   932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842篇
  2006年   862篇
  2005年   555篇
  2004年   413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0篇
  1979年   30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MW7.6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永革  沈正康  尚丹 《中国地震》2006,22(3):277-286
本文研究分析了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断层泥区域的孔隙流体压力和介质弹性常数与周围介质中的不同;(2)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3)将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生的应力叠加计算得到余震破裂机制。该研究考虑了多种因素,计算结果与余震的分布比较吻合。结果表明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对大部分余震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892.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 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以分成4个段落,每一段落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破裂单元而发生地震破裂,亦有可能发生不同尺度的多段联合瞧裂. 对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尺度破裂的震级及复发间隔进行研究. 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测量及地震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我国强震复发的特点,分析了拉分盆地内部的滑动速率分布,以确定各段落的等效长度和倾向宽度,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大陆走滑断裂的面波震级与断裂发震面积的关系式;进而运用地震矩方法,考虑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该段的矩平衡断裂破裂模型;最后,给出了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各破裂源特征化地震的复发间隔、震级大小和不确定性,以及他与中小地震的联合震级分布. 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较易发生单段破裂,复发间隔在100~150年左右.  相似文献   
893.
利用1951~2000年中国东北地区23个台站资料,对东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变化除具有整体的一致性外,东北南部和北部的夏季气温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都表现出很大不同,其中北部区域的夏季气温在1987~1988年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 另外,剔除夏季气温全区一致变化的年份后,南北两区夏季气温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表明:突变前,影响北部和南部冷/热夏季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显著的不同,关键海域亦有很大差异:影响南部的为中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海域,影响北部的主要为ENSO事件;突变后,两区的夏季气温及相应大气环流和关键海区都趋于一致. 在整个分析时段内,北部夏季气温与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南部的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894.
线性同相轴波场分离的高分辨率τ-p变换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最小二乘τ-p变换和τ-p域模型稀疏分布的假设,本文给出高分辨率τ-p变换的推导及其模型空间域的离散采样公式,同时给出了保振幅线性同相轴波场分离的算法流程.在求解本文给出的高分辨率τ-p正变换时,由于待求解的矩阵不具备最小平方法所具有的Toeplitz结构,故采用Cholesky分解法进行计算.本文模拟了井间地震和阵列声波测井中的Stoneley上下行波的分离算法过程,高分辨率正反τ-p变换且滤波所得结果显示本文算法误差小和保振幅的特点.对于在τ-p域距离很近或时间域同相轴近于水平的线性波场,高分辨率算法的聚焦作用使得所分离波场畸变小,体现本文算法精度高的优点.理论模型试算表明本文给出的高分辨率τ-p变换线性波场分离算法具有稳定性、精度高和保振幅的特点.  相似文献   
895.
本文介绍了查表法设计模糊系统(FSLE)的方法与原理,然后基于该方法建立了华北地区及主要地震带最大震级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分析认为,该方法的建模与预测精度较高,模型外推泛化能力较强,原理简单直观,计算结果稳健。因此,FSLE方法可作为地震趋势建模与预测分析工作中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96.
897.
Developing an accurat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is always a key issue in paleoclimatic studies. Magneto- stratigraphy has been a routine tool for such purposes. However, complexities arise for inter-profile correla- tions of magnetostratigraphy due to effects of the lock-in process. One good example is the “mystery” of the mismatching of stratigraphic locations of the Matuyama/Brunhes boundary (MBB) (occurred at ~780 ka) recorded in Chinese loess and marine sedi- ments. Tauxe et al.[1] con…  相似文献   
898.
INTRODUCTIONThe mafic-ultramafic complexesinthe Hongqilingarea were emplacedintothe metamorphic rocksof the Hulan Group. Ag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rusion and metamorphism of the Hulan Groupmetamorphic rocks is crucial for the study of petrogenesis and evolution, orogenesis and its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However ,so far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geochronology ofmafic-ultramafic rocks inthe area ,thusthe age obtainedfromprevious data hadto be used.Inrecentyears ,withthe …  相似文献   
899.
INTRODUCTIONAccording to the“netlike plastic-flow (NPF)”continental dynamics model ( Wang, 1993a ,1993b; Wang,et al .,2001c)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generally includes 4 tectonic deformationlayers frombottomtotop:the NPFlayer (i .e .thelowerlithosphere ,includingthelithospheric mantleandlower crust) ,the transitional weak layer distributed discontinuously (i .e .the so-called low-velocity/high-conductivitylayer) ,the shear fracturinglayer (i .e .the seismogenic layer inthe upperc…  相似文献   
900.
应用构造运动学理论,以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对汤原断陷基底和各断块体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证实断陷内第Ⅳ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大,第Ⅴ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小;通过对15个块体的实例计算总结出不同构造、不同时期断块体的翘倾运动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汤原断陷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藏类型.伸展运动和压扭性挤压运动形成构造油气藏,伸展运动早、中期在向斜部位形成岩性油气藏,断块体翘倾运动和抬升剥蚀作用形成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