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范兴利  陈棋福  郭震 《岩石学报》2020,36(7):2081-2091
近年来,有关长白山火山是否存在潜在喷发危险的讨论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人们目前对其壳幔岩浆系统的了解却十分不足,已有的研究对长白山火山壳内岩浆房存在的深度位置、形态规模及其部分熔融程度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通过汇集长白山火山及邻区(包括朝鲜境内)多个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区域固定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长白山火山区高精度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模型。成像结果表明:长白山火山中-下地壳深度位置存在显著低波速异常,可能指示了岩浆房的存在。上地壳局部低速区可能反映了壳内深部岩浆向上运移的通道或者是区域小尺度的岩浆聚集体。长白山火山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可能揭示了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其减压熔融为壳内岩浆房提供了幔源岩浆补给。  相似文献   
112.
《China Geology》2020,3(1):16-27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BSR)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indicators of gas hydrates. However, BSR and hydrate are not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In the Xisha area of South China Sea (SCS), carbonate rocks wildly develop, which continuously distribute parallel to the seafloor with high amplitude on seismic sections, exhibiting reflections similar to BSRs in the Shenhu area nearby. This phenomenon causes some interference to hydrates identif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typical geophys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arbonate rocks and hydrates, indicating that the main difference exists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and velocity, causing different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AVO) characters. Then the authors proposed a new model assuming that the carbonates form the matrix and the hydrate fill the pore as a part of the matrix. The key modeling parameters have been optimized constrained by P-velocities and S-velocities simultaneously, and the model works well both for carbonate rock and gas hydrate bearing sediments. For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the authors calculated the velocities when carbonates and hydrates form the matrix together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 Then they proposed a carbonate and hydrate identification template (CHIT), in which the possible hydrate saturation (PHS) and possible carbonate content (PCC) can be both scaled out for a group of sample composed by P-velocity and S-velocity. If PHS is far larger than PCC, it is more likely to be a hydrate sample because carbonates and hydrates do not coexist normally. The real data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template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between hydrates and carbonate rocks, consequently reducing the risk of hydrate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13.
《China Geology》2020,3(4):524-532
Shenhu area in South China Sea includes extensive collapse and diapir structures, forming high-angle faults and vertical fracture system, which functions as a fluid migration channel for gas hydrate form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maging precis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 in this area, especially for fault and fracture structures, the present work propose a velocity stitching technique that accelerates effectivel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shallow seafloor, indicating seafloor horizon interpretation and the initial interval velocity for model building. In the depth domain,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and residual curvature are built into the model based on high-precision grid-tomography velocity inversion, after several rounds of tomographic iterations, as the residual velocity field converges gradually. Test results of the Shenhu area show that the imaging precision of the fault zone is obviously improved, the fracture structures appear more clearly, the wave group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change for the better an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resolution are improved. These improvements provide the necessary basis for the new reservoir model and field drilling risk tips, help optimize the favorable drilling target, and are crucial for the natural gas resource potential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14.
利用最新多道地震剖面资料,结合重力、磁力、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中沙地块南部断裂空间展布特征、断裂发育时期、断裂内部构造形变特征及深部地壳结构,并基于认识探讨了断裂的发育机制。研究结果认为,中沙地块南部陆缘构造属性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地壳性质从西北向东南由减薄陆壳向洋陆过渡壳再向正常洋壳发育变化;Moho面埋深从中沙地块下方的26 km快速抬升到海盆的10~12 km;从中沙地块陡坡至其前缘海域的重力异常明显负异常区为洋陆过渡带,在重力由高值负异常上升到海盆的低值正、负异常的边界为洋陆边界。中沙地块南部发育有4组阶梯状向海倾的深大正断裂,主要发育时期为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断裂早期发育与南海东部次海盆近NS向扩张有关,后期遭受挤压变形、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南海的NWW向仰冲有关。该研究有助于更好认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和南海被动大陆边缘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5.
在悬沙输运的数值模拟中,初始场的准确给定至关重要。目前诸多确定初始场的方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初始场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一个三维悬沙输运伴随同化模型,通过孪生实验和实际实验,对模型初始场进行了伴随法反演研究。在孪生实验中,首先验证了初始场的相对重要性;其次,探讨了初始场的反演结果对优化算法、初始猜测值、卫星遥感数据数量、同化时间窗口宽度和背景流场误差的敏感性;最后,比较了伴随法和插值法重构初始场的能力。孪生实验结果表明:最速下降法对初始场的优化反演效果要优于三种共轭梯度法和有限记忆BFGS法;初始场的反演效果对初始猜测值、卫星遥感数据数量和背景流场误差不敏感,而对同化窗口宽度较为敏感;与插值法相比,伴随法是重构模型初始场更有效的手段。实际实验中,在杭州湾海域同化典型的小潮时期和大潮时期的GOCI卫星遥感资料所得表层悬沙浓度数据,优化反演了初始场。实际实验结果表明:数据同化后,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最优初始场,表明伴随法是实现初始场优化反演的有效手段。该研究对进一步改进悬沙输运模型的初始化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其他数值模型的初始化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6.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环境重要性认知程度的加深,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环境修复成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维护海洋生态与环境功能的重要方式。通过从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问题诊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关键内容、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及效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海洋环评和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并对近年来我国海洋环评和修复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海洋环评和修复研究应重点注重和聚焦以下方面: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基线、监测技术、全球性影响及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问题;2)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思路的转变,包括修复目标、修复模式、评估指标、监管技术及资金来源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7.
文章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自发地理信息(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大数据促进灾后恢复监测工作。首先概述了国内外VGI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明确了VGI用于灾后恢复监测研究的不足,然后提出了一个基于VGI大数据的灾后恢复监测应用的研究框架,助力于灾后恢复监测各类具体恢复目标(如旅游业恢复、工商业恢复、生活常态恢复)的实现。该研究框架包含数据获取、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挖掘3个核心组成部分。其中,数据获取对象以VGI为主,以传统官方权威数据为辅;数据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模糊逻辑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确保VGI适用性;数据挖掘则是以变革式范例为理论基础,利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调查灾区基建、经济和安全3个灾后恢复主要方面的状态。最后,文章还讨论了当前利用VGI大数据促进灾后恢复监测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包括VGI来源的可持续性问题、各VGI平台应用程序接口的数据获取限制问题和VGI应用所涉及的用户隐私问题。  相似文献   
118.
张晨  周霞  李勇  杨骥  李林 《热带地理》2020,40(2):266-277
基于广州市常见的绿化植物,采用高光谱遥感技术,通过设计半封闭的大棚实验方案,探讨了滞尘污染下不同植物叶片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1)滞尘时间是影响绿化植物累积滞尘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滞尘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饱和之后会呈减少的趋势。2)在可见光波段,受叶面尘影响,叶片光谱反射率升高,且随滞尘量的增加而升高;在近红外波段则相反,光谱反射率随滞尘量的增加而降低。3)叶面尘对植物叶片的光谱特征参数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滞尘量与植物的三边位置无关,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植物的NDVI受叶面尘影响的程度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朱蕉>红花檵木>金叶榕。文章设计的半封闭大棚实验方案为植物滞尘效应的长时间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9.
南海西部风驱离岸急流次中尺度锋面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和500 m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对南海西部夏季风场驱动的离岸急流海域次中尺度锋面及其不稳定对背景流场的动力学影响进行了研究。卫星观测和模拟结果表明,南海西部(WSCS)存在侧向尺度为O(1-10)km的次中尺度锋面,在地转和非地转运动的共同作用下,次中尺度密度锋面具有一阶Rossby(Ro)和Richardson(Ri)数。锋面诊断结果显示,沿锋面急流方向的风场强迫引起了显著的跨锋面Ekman净输送,有效地在跨锋面方向将表层冷水平流输送至暖水侧,导致海表浮力损失。减弱的垂向层结和增强的水平浮力梯度使得锋面海域出现负Ertel位涡(PV),表明该密度锋面易受次中尺度对称不稳定(SI)的影响。次中尺度锋面不稳定引起的跨锋面次级环流能够显著增强垂向速度,其最大值可达100 m·d-1。能量评估结果表明,次中尺度湍流的两个主要能量源,即地转剪切项(GSP)和垂向浮力通量(BFLUX)在锋面海域显著增强表明在沿锋面急流方向的风场强迫作用下,大尺度地转流的地转剪切动能和锋面有效位能能有效地通过锋面不稳定向次中尺度过程传递。因此,次中尺度锋面及其不稳定有助于增强局地垂向交换和正向串级地转能量,可以为夏季WSCS高叶绿素浓度的相干结构和锋面地转能量的正向传递提供新的动力解释。  相似文献   
120.
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产品已经成为海洋和大气研究中的重要数据源,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卫星(HY1C和HY1D)的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COCTS)具有两个热红外通道,可反演全球SST遥感产品。对比Terra和Aqu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SST产品,分析COCTS海表温度产品对MODIS相应产品的可替代性。比较了两种卫星的全球SST单日和月平均融合产品的图像空间结构,分析了匹配像元SST值的离散度,统计了HY1C/1D的误差结果,讨论了HY1C与HY1D产品的一致性、不同质量控制方案对SST产品影响以及遥感产品质量对昼夜SST变化研究影响等问题。结果表明,以2020年6月SST(Terra)为真值,HY1C白天SST的单日全球遥感产品的平均偏差、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04℃、0.60℃、0.78℃和0.98,夜晚SST的单日全球遥感产品的平均偏差、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78℃、0.95℃和0.86。以2020年6月SST(Aqua)为真值,HY1D白天SST的单日全球遥感产品的平均偏差、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