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11.
锦屏二级水电站厂址区域三维地应力场非线性反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江权  冯夏庭  陈建林  张春生  黄书岭 《岩土力学》2008,29(11):3003-3010
锦屏二级水电站是雅砻江干流上重要的梯级电站。电站厂址区域山体雄伟,地形陡倾,为一个典型“V”型河谷地貌。受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区域构造运动作用,该区域地层中赋存有较大的构造应力,而新生代以来的雅砻江侵蚀下切作用又使得地层中的构造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为全面研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厂址区域现今地应力场的影响并获得该区域地应力分布,提出结合地层剥蚀模拟、弹塑性计算和进化神经网络的地应力非线性反演方法。该方法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远古构造的先后顺序,并可模拟了河流侵蚀下切过程对现今应力场的影响。将地应力的实测值与反演值对比、现场洞室围岩破坏特征两方面分析都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2.
柱状节理开挖模拟洞数值原位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西南水电大开发中,柱状节理岩体的工程力学性质逐渐受到水利工程的重视。白鹤滩水电站坝基揭露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RQD值普遍较低,完整性较差,其变形模量等力学指标相对较低,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特征,对拱坝变形、坝肩稳定、边坡稳定、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有重要影响,已成为该水电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针对国内外对柱状节理岩体的研究及相关工程的经验甚少,白鹤滩水电站拟开展的大尺度柱状节理玄武岩试验洞,目的是获得反映柱状节理玄武岩力学特性的第一手观测资料。介绍了白鹤滩柱状节理的地质成因和工程特性及柱状节理试验洞的设计布置,探讨了原位试验和数值试验结合的分析方法,并采用各向异性本构模拟了试验洞开挖和原位试验,对不同位置试验点的代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3.
2010年7月对亚热带特大型水库——新安江水库湖泊区水体的垂向物理、化学参数以及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观测研究,并应用Water-PAM对水体浮游植物垂向光合作用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该水库湖泊区在水下10~20 m处形成明显的温跃层,垂向pH值、溶解氧及浊度的变化同叶绿素a浓度呈现高度一致;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占绝对优势,水体表层以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为主,表层以下其它各层均以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为绝对优势种,垂向分布表现为5~10 m区间为浮游植物高密度区域,温跃层以下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下降,水温分层可能是决定浮游植物垂向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浮游植物最大光合效率从表层向下层逐步降低,实际光合效率最大值出现在垂向10 m区域.  相似文献   
114.
应用实测光谱估算千岛湖夏季叶绿素a浓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2010年8月的实测数据构建了千岛湖水体夏季叶绿素a浓度的实测光谱数据估算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利用ASD FieldSpec3野外光谱仪获取高光谱数据,计算水体离水辐亮度和遥感反射率.通过寻找反演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高光谱敏感波段,采用单波段相关分析、波段比值、微分光谱、三波段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与单波段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不大;596 nm和489 nm波长处反射率比值、545 nm处光谱一阶微分与叶绿素a浓度均呈较显著相关,估测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82、0.590,RMSE分别为0.89、1.98μg/L;三波段模型的反演结果优于传统的波段比值和一阶微分法,R2为0.838,RMSE为0.71μg/L;神经网络模型大大提高了叶绿素a浓度的反演精度,R2高达0.942,RMSE为0.63μg/L.本研究为今后在千岛湖水域的夏季相邻月份进行叶绿素a浓度大范围遥感反演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5.
2D高密度电法在古墓葬勘探中应用较多,但二维剖面解释局限性愈发突出。以2D平行或等角度放射状测线为基础的拟3D高密度电法能够一定程度上给出三维信息,但对地表条件要求较高,灵活性稍差。3D高密度电法能够给出详细的3D探测信息,但施工效率偏低,且难以适应复杂地表环境。为解决复杂地表环境古墓葬探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方位拟3D高密度电法技术,并在一个位于密集竹林中的大型古墓葬调查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合地表条件布设多个方位的2D高密度电法测线,将多个方位的2D反演数据合并为拟3D数据体,进行可视化解释获得了内部结构的3D信息。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适应复杂环境,拟三维数据不仅能补充二维解释缺失的信息,且与钻探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6.
大型浅水湖泊藻类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太湖作为典型湖泊在之前研究基础上建立藻类模型,对模型中与藻类有关的40个参数进行拉丁超立方抽样,并使用区域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普适似然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的40个参数中,有7个参数是敏感的参数,对模拟的结果影响较大.在藻类生长、基础代谢、牧食和沉降4个藻类变化过程中藻类生长的敏感参数最多,影响最大;在藻类生长项中,叶绿素的消光系数是藻类生长光照限制中的最敏感参数,而最低适宜生长温度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系数则是温度限制中的敏感参数;并且不同湖区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差异明显,对于藻类低浓度湖区和藻类暴发期的模拟需要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7.
考虑径流成分的雅鲁藏布江月径流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智超  富强  高超  张徐杰  许月萍 《水文》2017,37(2):26-30
通过构建雅鲁藏布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并以1989~1998年为率定期,1999~2005年为验证期对3个水文站(奴各沙、羊村、奴下)的月径流进行了模拟。从模型参数组里选取径流成分模拟不同的2组参数,以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相关系数(R~2)及相对误差(PBIAS)为评价指标,来分析模型的模拟结果好坏。结果表明:率定期内,在径流成分1下奴各沙、羊村站和奴下站的R~2值高达0.9以上,NS系数分别为0.9、0.92和0.72,PBIAS的值为7.1%、18.5%及34.2%,但径流成分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而径流成分2下,模拟得到的评价指标虽然不是很高,但径流成分比较合理。验证期总体结论一致。因此,建议在模型率定验证中要充分考虑径流成分的作用,从而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8.
潜孔锤反循环钻进技术在复杂地层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贯通式潜孔锤反循环连续取芯(样)钻进技术在钻进复杂地层时有独特效果,依托中国地调局项目,通过野外生产试验,加深了贯通式潜孔锤反循环机理的理论研究,对贯通式潜孔锤及其配套钻具的结构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其对复杂地层的适应能力,完善了操作技术和工艺方法,使潜孔锤反循环钻进技术达到了可以广泛推广应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9.
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海事组织(IMO)计划制定一套强制性船舶营运能效(碳排放强度)国际机制,与现有强制性船舶设计能效机制互为补充。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船舶营运能效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为相关国际机制的构建带来巨大挑战。文中通过构建带有年份虚拟变量的碳强度分位数回归模型,实现了对不同时期海运船队碳排放强度特征的量化,包括总体分布的位置、尺度与偏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国际海运船队碳排放强度目标为导向的船舶营运能效评级机制。实证分析表明,该评级机制能够引导国际海运业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碳强度目标,同时对船舶个体营运能效表现的波动具有鲁棒性,为科学评价船舶营运能效水平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0.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field measurements of an embankment constructed on a deposit of soft Ariake clay in Saga, Japan a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simulations were made both before (Class-A) and after (Class-C) the field data became known. It is shown that the Class-A prediction resulted in poor simulations of the measured settlement–time curves, mainly due to over-estimation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yield stresses of the subsoils (i.e., the sizes of the yielding loci) and under-estimation of the compressibilit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the slope (M) of the critical state lin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a) appropriate site investigation, soil test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st results are essential for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behaviour of an earth structure constructed on soft clayey deposits; (b) when using a soil model develop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to make such predictions, M value should be directly determined from tests with an appropriate effective stress path; and (c) yield stresses of soft soil layers can be calibrated by comparing the predicted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s (Su) with measured values, provided the effect of strain rate and/or strain softening on the value of Su is properly considered.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indicate that Bjerrum’s strain rate correction factor can be adopted as a first approximation of the correction factor applied to field or laboratory measured values of S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