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03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335篇
地球物理   396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江南春季连阴雨的频数特征及其前期环流信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围绕发生在江南地区的春季降水,旨在分析江南春雨发生频数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前期的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的联系。结果表明,江南春雨以持续4 d及以上的连阴雨为主(简称春季连阴雨),主要发生在13—27候,分布于(22.5~30 °N,105~120 °E)的江南地区。春季连阴雨发生频数在江南地区整体呈减少趋势,年际变率全场差异不大。江南春季连阴雨的主要时空异常模态表现为全场一致变化,其时间序列以年际变率为主并呈现多时间尺度特征。从前期信号来看,第13候(即春雨发生时)的前10天至前35天内,当持续存在偏弱的温带急流和偏北的副热带急流共同配置时,有利于春雨期连阴雨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2.
不同参数化方案对安徽一次暴雨过程模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WRF v3.4模式对2012年7月12—14日安徽的一次暴雨进行模拟。保持其他参数如辐射、陆面过程等不变, 将不同微物理过程(Eta、Kessler、Lin方案)与积云参数方案(KF、BMJ、GD方案)进行组合成9个试验。将试验模拟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微物理方案的选取对于降水的雨强、位置、雨区范围的模拟都有一定的影响。积云参数化方案对于降水的范围, 雨带的位置模拟也都有影响, 但对于雨强的影响不大。将各试验模拟的逐小时降水与实况进行比较, 发现试验Eta-GD和Lin-GD模拟降水日变化与实况更接近。通过TS评分、ETS评分和系统偏差分析, 表明试验Eta-GD在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模拟中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943.
目前气象信息传输监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拨号辅助发送短信的方式将异常信息通知到台站,该方式的特点是对多个台站串行通知,及时性不足。介绍一种基于IMS的智能语音通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包括系统硬件架构、软件系统设计。与基于语音板卡的方案相比,硬件架构以多媒体交换机为核心,以移动IMS为支撑,实现了TTS 4路并行转换、30路语音通道并发外呼;软件系统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方式来设计:C/S负责气象通信业务中异常信息的采集和语音通知的发送,B/S负责语音信息的显示、统计和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体现了智能语音告警通知的优势。  相似文献   
944.
安徽地区春夏季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鲁德金  陈钟荣  袁野  吴林林 《气象》2015,41(9):1104-1110
分析安徽地区春夏季冰雹云雷达回波特征,对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作业有重要意义。根据2002—2013年间安徽省地面降雹资料,结合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探测资料,使用Stor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 (SCIT)算法设计风暴识别、追踪程序,得到3—8月59站次的降雹过程。统计分析冰雹云回波强度、回波高度、单体VIL等特征信息,结果表明:6—7月安徽地区降雹概率最大,1日中15—18时降雹概率最大。安徽地区春夏季冰雹云回波强度至少为55 dBz,大多数为60~70 dBz,单体VIL至少为30 kg·m-2,大多数为40~80 kg·m-2。单体VIL与最大反射率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最大值往往出现在降雹时间附近。安徽地区春夏季冰雹云回波顶高平均13.6 km,30 dBz风暴顶高平均12.1 km,最大回波顶高达17 km以上。  相似文献   
945.
江淮地区弓状回波的分布和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爱文  朱科锋  方茸  金龙  赵坤 《气象》2015,41(5):588-597
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分析资料和强对流重要天气报文资料,分析江淮地区(30°~36°N、115°~122°E)弓状回波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灾害性雷暴大风特征,重点利用我国2009—2012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弓状回波时空分布和三维结构及其成灾机制。统计结果表明:弓状回波常发生在傍晚(17—20时),分布在安徽西北部到江苏东南部、山东东南部到江苏的西南部,以及安徽南部的两山地间的平原地区。其产生的极端大风(≥10级)占该地区极端大风的30%。产生弓状回波的天气背景主要是东北冷涡和高空槽,中等的对流不稳定度[平均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1780 J·kg-1]和垂直风切变(平均1000~700 hPa风切变为11.6 m·s-1),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东北冷涡环境下的弓状回波系统具有较大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和地面的强冷池。 根据雷达观测的结构,江淮地区弓状回波可分为三类: 典型弓状回波(BE)类型、弓状回波复合体(BEC)类型和飑线型弓状回波(SLBE)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14.3%和57.1%。  相似文献   
946.
围绕可持续的绿色精准农业这一目标,针对农田"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的物联网应用,从农作物生产过程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服务4个层面上构建物联网应用系统,内容涉及农田的苗情、墒情、病虫情和灾情的感知,低功耗低成本自组织的无线传输网络,强大处理能力的云服务支撑平台和农作物生产管理决策系统,实现实时监测预警,病虫害防治和灾情评估等功能,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47.
基于我国青藏高原2个冰芯、中东部3个洞穴石笋、1个南海珊瑚的稳定氧同位素1950年来的年际分辨率时间序列,通过与其周边气象站点器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冰芯、珊瑚载体中氧同位素与温度相关性较好,可以指示过去温度变化的信息;洞穴石笋载体中氧同位素与温度、降水量的相关性因洞穴地点不同而存在差异.近50年来冰芯氧同位素记录了青藏高原20世纪50-70年代中期夏季温度降低以及随后温度增加的2个时段;珊瑚氧同位素记录了我国南海热带海区温度及海水表面温度一直处于变暖的环境中;而石笋氧同位素皆偏正变化的趋势与亚洲季风区其他石笋氧同位素、现代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记录一致,并和现代气象资料计算的亚洲夏季风指数变化相符,即石笋氧同位素也反映出亚洲季风在逐渐减弱,显示独特的区域一致性.  相似文献   
948.
利用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对2008年4月18日-7月28日和2009年5月19日-8月20日在黄山光明顶的两次外场观测中臭氧(O3)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中国华东高海拔地区O3的质量浓度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5、6和7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7.73、101.93和68.02μg·m^-1,其中5月和6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相对于国内其他本底站(除上甸子外)以及南极地区高出25~60Iμg·m^-1,7月与其他地区质量浓度相差较少。该地区的0,质量浓度相对于其他地区整体上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高质量浓度超标事件发生的次数很少,只占总观测时间的3.9%。质量浓度EI最大值多出现在夜间21时一次日06时(北京时间,下同),呈多峰分布,并且变化幅度很小,在15—20μg·m^-1,通过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当地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和晴空湍流等要素的变化发现,O3质量浓度和对流层顶折叠现象有关。不同天气条件下,其质量浓度在晴天最高,雨天最低,雾天和阴天在二者之间。臭氧质量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其他污染气体(CO、N0和NO3)浓度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而与风速相关性相对较弱;5月北面来风占主导,各风向所对应的O3质量浓度分布较均匀,而6月和7月西南风占主导,北面来向的风对应的质量浓度要高于南面来向。在利用KZ过滤器将O3原始数据分解成不同组份后,发现当地O3质量浓度整体上受低频组份(CBL组份)的控制,其余各高频组份(CSY、CDU和CID组份)只是会使其质量浓度在基准线附近波动。随后对发生在2009年5月28—31日和6月12—15日期间的两次0,质量浓度超标事件中CSY、CDU和CID对基线的贡献做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49.
(NH4)2SO4, CaCl2, Na2SiO3 and NaNO3 were selected as surrogates of inorganic seed aerosols of ambient atmosphere of Chinese urban areas, respectively, to study their effects on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 in the toluene/CH3ONO/NOx photooxidation system. The SMPS and aerosol laser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ALTOFMS)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aerodynamic siz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individual SOA particles in real-tim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either the growth or products of SOA is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inorganic seed aerosol. Inorganic seed aerosols would promote growth rates of SOA formation at the start of the reaction and inhibits its formation rate with prolonging the reaction time. In the case of about 100 μg m?3 seed aerosol load, the addition of Na2SiO3 induced a same growth rate of SOA formation as NaNO3. The influence of four individual seed aerosols on the generation of SOA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CaCl2 > (NH4)2SO4 > NaNO3, Na2SiO3. The presence of Na2SiO3 or NaNO3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rates of SOA formation, but it does increase the yield of organic acid and nitro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respectively. Besides the significantly effect on the growth rate of SOA formation, the presence of CaCl2 or (NH4)2SO4 ca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high-molecular weight species which i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ygroscopic behavior of seed aerosols. The CaCl2 shows the strongest hygroscopic behavior among the four individual seed aerosols,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motion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high-molecular weight speci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OA generation enhancement and high-molecular weight products are achieved by particle-phase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induced and catalyzed by the acidity of CaCl2 and (NH4)2SO4 seed aerosols.  相似文献   
950.
二等皮托管测风误差分析及偏差模拟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托管是组成风速检定装置的主要计量标准设备,其测量精度对检定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从皮托管测风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影响皮托管测风误差的相关因素,模拟计算了各因素对风速测量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影响皮托管测风误差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温度和阻塞系数是影响二等皮托管测风误差的主要因素.当环境温度偏差为±8℃时,可引起二等皮托管风速测量误差为干0.44 m/s(v=30 m/s).当阻塞修正系数偏差±0.02时,可引起二等皮托管风速测量误差±o.6 m/s(v=30 m/s);皮托管系数、大气压力和湿度经修正后对二等皮托管测风精度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