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冷季暴雨特别是南方冷季暴雨不但常有发生,其强度和灾害甚至不亚于暖季暴雨。统计表明约有80%的华南冷季强降水与热带卷云羽(简称TP)活动相对应。为此,本文利用近7年FY-2静止气象卫星、TRMM卫星合成降水率数据、ECMWF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地面与探空的常规观测资料等,综合分析了与华南冷季暴雨相关的热带卷云羽的相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与华南冷季降水有关的TP云产生的源地主要集中在0°~10°N、70°~140°E之间区域内。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对TP引起的华南冷季降水分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Hovm6ller图分析显示,TP云在爆发前,云系大多呈连续西传的特征,传播速度约为15~20 m·s~(-1),与大尺度斜压波波速相当或略快。一般来说,与弱降水相比,引起强降水的TP云在爆发前移速较快,受来自对流层中上层的动力强迫影响较大。TP云爆发后,云内强对流区总体移动速度不快,大部分集中在TP云的西南端较小范围内。副热带高空急流只是使得TP云的云盖快速向东扩展。上述特征可能是造成华南冷季强降水中只有个别站点强度大而整体降水强度不强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2.
王圆圆  李贵才  闵文彬  张艳 《气象》2014,40(3):373-380
遥感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产品时序数据可用于分析基准气候站点的环境代表性,但LST空间变异性明显高于气温,容易低估站点代表性,因此提出首先建立面上气温的遥感估算模型,再用模型估算气温(和LST产品具有相同时空分辨率)评估站点代表性的方案。以藏东南林芝国家基准气候站点为例,首先提取气象站点2000-2011年8 d平均日最高气温(T-air)和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2,8 d合成,1 km空间分辨率),分析LST与T-air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他因素对相关性的影响;而后利用Cubist回归树算法,建立了基于LST、日序、晴空日数的T-air估算模型(RMSE=1.4718℃,r~2=0.95);最终将模型用于林芝站周围附近区域计算T-air,并对林芝站点代表性加以评估,结果表明,新方案得到的结果更加可信,林芝站点代表范围为15 km×15 km,而基于LST计算得到的林芝站代表范围仅为3 km×3 km。  相似文献   
113.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orbit absolute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of the operational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thermal infrared channels, China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Sites (CRC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CRCS in-orbit field absolute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methods (FCM) for thermal infrared channels (TIR) was evalua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ERRA/AQUA MODIS observation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MODIS at pupil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BTs) and the simulated BTs at the top of atmosphere using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RTM)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current in-orbit field absolute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methods was better than 1.0K (@ 300K) in thermal infrared channels. Therefore, the current CRCS field calibration method for TIR channels applied to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was with favorable calibration accuracy: for 10.5~11.5 μm channel was better than 0.747 K and for 11.5~12.5 μm channel was better than 0.851 K.  相似文献   
114.
大气环境卫星污染气体和大气颗粒物协同观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污染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随着污染气体和颗粒物观测技术的逐步成熟,基于卫星平台的近地层大气污染物监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概括性描述了大气环境关注的污染气体和大气颗粒物的主流遥感方法,对各方法的适用场景及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尽管差分吸收光谱方法对污染气体的监测十分有效,但最优估计算法可进一步从多光谱信息中提取部分污染气体(例如: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的分层信息,有助于更细致地刻画污染气体在整层大气中的垂直分布。对于大气颗粒物遥感方法,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地气解耦是算法的核心问题,增加光谱、角度、偏振以及时间序列信息都可有效增加算法的地气解耦能力。基于对污染气体和大气颗粒物反演算法的总结,从污染气体和颗粒物协同观测的角度对卫星平台及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论述了紫外、红外以及可见光波段的传感器协同观测的优势,展望了未来静止卫星星座的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监测能力以及中国卫星的贡献。还探讨了以近地面大气污染物监测卫星探测技术及遥感算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5.
陈柯  张兰  张幼明  董杉彬  刘艳  吴琼  商建 《遥感学报》2022,26(10):2043-2059
太赫兹频段在冰云探测上具有独特优势,但是目前的太赫兹冰云反演算法将不同种类冰相粒子(主要是冰和霰)视为冰粒子统一计算。本文根据冰云太赫兹辐射特性实现了一种预分类的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从太赫兹亮温中分别反演得到冰、霰两种粒子的统计参数和廓线分布。首先,基于WRF数值模式和ATMS载荷真实观测的冰云霰数据构建了包含冰、霰粒子密度廓线的混合冰云数据库,然后,使用DOTLRT辐射传输模式模拟183 GHz、243 GHz、325 GHz、448 GHz、664 GHz和874 GHz这6个频段的星载太赫兹冰云探测亮温,最后,开展冰云参数探测仿真试验,验证反演算法性能。仿真试验中反演得到的冰和霰的路径总量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97 g/m2和10.90 g/m2,等效粒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7.54 μm和25.38 μm,反演的冰、霰密度廓线也具有较高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以较好的精度从多频太赫兹冰云探测亮温数据中分别反演得到冰、霰两种粒子的路径总量、等效粒径、等效云高和密度廓线,突破现有研究仅仅计算单一冰粒子的局限,更加符合冰云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16.
王圆圆  李贵才 《气象学报》2022,80(1):124-135
MERSI/NDVI是风云三号D星的一个关键业务产品,深入了解其质量状况对推广产品应用、改进产品算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针对业务化运行后的全球MERSI/NDVI产品(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以同期Terra MODIS/NDVI产品(MOD13A2)为参考,通过空间格局和时间序列的对比、APU(准确度Ac...  相似文献   
117.
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区域1951-2005年温度、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近55 a的气温和降水具有如下特征:1)增温明显,气温变率为0.4℃/10 a,不同季节增温幅度以冬、春、夏、秋依次递减;2)降水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70-80年代处于较平稳的过渡期,90年代以来降水量又呈现增加趋势。夏季降水与年降水变化趋势类似,秋季与冬季降水波动较小,基本保持平稳。研究区高温、干旱有所加强,暴雨、低温事件减少。  相似文献   
118.
利用IGS数据分析全球TEC的周年和半年变化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远离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东北亚和南美地区) 比“近极地区”(靠近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北美和澳大利亚)大得多.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全球大部分地区TEC在春秋月份出现最大值,北半球近极地区最大值在冬季出现.南半球的南美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同样,采用傅里叶方法分析了中性大气模式MSIS90计算的全球大气原子分子浓度比值([O/N2])的数据,发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中性成分[O/N2]周年变化幅度较大且有明显的冬季异常现象,依据Rishbeth等提出的理论,我们认为大气成分[O/N2]可能对TEC周年变化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并且也是TEC在近极地区出现冬季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TEC半年变化的全球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我们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中性成分[O/N2]、太阳天顶角控制的电离层光化学产生率变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9.
风云四号A星闪电成像仪是中国首个采用在轨接收大量遥控指令,进而实现程序上注的高轨气象卫星。FY 4 (01)批地面应用系统在建设中通过设计程序上注策略和部署程序自动上注系统,实现了任务时间表生成、指令发送、上注结果辨识、错误指令重发等全自动化功能。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满足卫星在稳定性和时效性上的需求,并有效缩短了上注时间。程序自动上注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对未来风云系列卫星多星统一指挥测控任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0.
渤海悬浮物分布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现场实测的悬浮物含量和光谱数据,建立了基于555和670nm波段遥感反射率的悬浮物含量遥感反演模型。经检验,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优于20%,对输入端误差不敏感。基于该模型,利用ENVISAT MERIS遥感数据,从空间分布格局、大风过程的短期扰动以及季节性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特征。(1)渤海悬浮物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尤其是黄河口和莱州湾湾底)和渤海湾沿岸,此外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悬浮物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在渤海大部水体悬浮物含量较低。(2)大风过程可在短期内(约1~3d)显著改变全渤海的悬浮物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渤海湾和莱州湾响应最为强烈,辽东湾响应相对较弱,这与其各自的水深条件、底质类型和悬浮物粒径等因素有关。(3)渤海悬浮物含量总体上呈春夏低、秋冬高的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最显著的区域是渤海湾、莱州湾和辽东湾,差异性最小的是秦皇岛近岸海域;风力等气候因素是悬浮物分布呈现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入海径流是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