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黄江  曹静  赵文化  徐杰  杨光林  毛田 《广东气象》2010,32(4):33-34,40
介绍空间天气对通讯的影响、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近年来开展空间天气监测与研究的情况以及本届亚运会期间的空间天气服务产品情况。  相似文献   
2.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掩星大气产品精度的初步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蜜  张鹏  毕研盟  杨光林 《气象学报》2015,73(6):1131-1140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C星于北京时间2013年9月23日成功发射,其上搭载了中国第一个以掩星方式探测中性大气和电离层大气的民用新型有效载荷——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Occultation Sounder, GNOS)。GNOS可以接收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导航卫星和中国北斗导航卫星信号,进而得到全球范围内的中性大气和电离层大气的探测结果。利用常规无线电探空资料,对GNOS接收GPS信号的掩星探测大气产品(包括折射率、密度、温度以及湿度廓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近地面至25 km垂直范围内,GNOS掩星大气产品折射率廓线和干大气密度廓线的平均偏差在0.5%左右,标准偏差在2%左右;温度廓线的平均偏差约为0.5 K,标准偏差约为2 K;水汽廓线的标准偏差在6 km 以下为0.25—1.0 g/kg。对于风云卫星首次尝试的掩星观测技术,GNOS掩星产品的精度基本达到预定目标,在未来还有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地基GPS遥感观测安徽地区水汽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2002年6~7月安徽地区肥西、桐城、寿县、无为、芜湖、滁州6个GPS观测站的数据,结合相应的地面温度、气压等气象数据反演了时间间隔为30min连续变化的水汽总量。这一解算结果由解算方法分析达到1~2mm量级精度,达到了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要求。利用这些资料,分析了上述地区水汽变化特征。单站水汽的持续积累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是强降水系统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研究水汽来源及水汽量的大小,结合NCEP资料计算了一次强降雨过程中水汽通量值。  相似文献   
4.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 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研究发现,瑞利波的能量从地面经大气耦合传输到电离层高度,导致在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出现与瑞利波传播同步的TEC扰动.利用中东部的稠密接收机网络,还揭示了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瑞利波经过后产生的TEC扰动呈条带状,在中纬度地区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而在低纬度大致为东西方向.条带的转向可能与地磁场作用下的中性-离子耦合过程有关,大气波动导致的等离子扰动倾向于沿磁力线方向(向南)传播,从而形成垂直磁力线方向(东西)的波前结构.这是首次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使用GPS站网研究地震波耦合电离层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西藏地区水汽GPS遥感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文章对2000年10月至2001年4月西藏改则、拉萨两站GPS预测数据,利用GAMIT软件进行了解算,通过对两站GPS观测数据的解算,结合相应的地面温度,气压观测数据,给出了长达7个月的时间间隔为30分钟的水汽总量分布。水汽解算结果由GPS解算软件分析达到毫米量级的精度。通过对这两个观点GPS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西藏地区水汽日变化较大,春秋两季比冬季的日变化大;长期的水汽变化具有5~10天左右的周期性,青藏高原水汽自西向东输送。  相似文献   
6.
高εNd(t)-εHf(t)花岗岩是研究陆壳生长的有力证据。哀牢山构造带中段滑石板花岗岩样品激光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其为高硅(SiO2=72.66wt%-73.70wt%)、低镁(Mg^#=0.28-0.34)、弱过铝质(A/CNK=1.01-1.05)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 具有正的εNd(t)值(3.28-3.55)。其中两个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29.9±2.0)和(229.3±2.3) Ma, 对应的εHf(t)分别为9.8-12.6和8.4-13.1. 229 Ma代表了花岗岩结晶年龄, 结合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哀牢山深变质杂岩的年代学资料的统计分析, 可以认为哀牢山深变质岩并非前人所认为的是扬子地台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一部分, 而是由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海西早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等不同时代岩石组成的变质杂岩。滑石板高εHf(t)花岗岩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二叠纪受到流体、熔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底侵到下地壳形成岛弧下地壳; 晚三叠世碰撞后阶段上涌的软流圈地幔热导致新生下地壳重熔。滑石板高εNd(t)-εHf(t)花岗岩记录了哀牢山构造带经历过的一次地壳增生事件。  相似文献   
7.
基于Kalman滤波的GPS水汽层析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毕研盟  杨光林  聂晶 《高原气象》2011,30(1):109-114
开发了基于Kalman滤波的GPS水汽层析方法,Kalman滤波提供了一种高效可计算的方法来估计过程的状态.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海南地区GPS小网观测试验中,成功地层析出观测站上空大气水汽的垂直结构.结果表明,GPS层析得到的水汽廓线信息与探空符合较好,即使水汽先验估计存在士50%偏差的情况下,依然能获取正确、可靠的水汽垂...  相似文献   
8.
利用IGS数据分析全球TEC的周年和半年变化特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远离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东北亚和南美地区) 比“近极地区”(靠近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北美和澳大利亚)大得多.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全球大部分地区TEC在春秋月份出现最大值,北半球近极地区最大值在冬季出现.南半球的南美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同样,采用傅里叶方法分析了中性大气模式MSIS90计算的全球大气原子分子浓度比值([O/N2])的数据,发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中性成分[O/N2]周年变化幅度较大且有明显的冬季异常现象,依据Rishbeth等提出的理论,我们认为大气成分[O/N2]可能对TEC周年变化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并且也是TEC在近极地区出现冬季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TEC半年变化的全球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我们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中性成分[O/N2]、太阳天顶角控制的电离层光化学产生率变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