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339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云南冬季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美玲  段旭 《高原气象》2007,26(2):414-421
利用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2003年1月5~6日发生在云南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偏南低空急流是造成冬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上的扰动导致一个相对大的风速核从急流主体分裂东移,风速显著加大,风向呈气旋性弯曲,引起低层涡度增加,产生强的辐合上升运动。(2)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移动与中层南支槽的关系较为密切,南支槽前的辐散为低空急流的形成提供了启动机制。(3)强降水天气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的区域,锋生强迫作为暖湿气流上升的强迫机制之一,对强降水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水汽条件的分析表明,暴雨区的水汽主要由低层水汽辐合来提供。  相似文献   
22.
云南三江并流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1971-2000年30年来云南三江并流地区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分析了云南三江并流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三江并流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略有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草场退化、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23.
1997年的强ENSO事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目前的海洋-大气资料,对普遍关注的1997年3月在热带太平洋开始形成的一次新的强ENSO事件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持续增温1-4℃、热带印度海洋温也同步增暖。SOI持续异常低值,但还不及1982/1993年的工。赤道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信风异常减弱,高层东风加强。OLR低值中心和最大负距平中心东移,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环太平洋沿岸热带地区出现明显旱涝异常。此次ENS  相似文献   
24.
2009—2010年云南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建萌  张万诚  陈艳  马涛 《气象科学》2015,35(4):488-496
基于云南122个站降水、气温资料分析2009—2010年特大干旱气候的特征。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云南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干旱从2009年9月出现,一直持续到2010年5月,许多县(市)干旱持续时间接近200 d,单日的重、特旱县(市)站数破1961年以来记录。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OLR资料,应用环流分析、水汽输送等方法分析此次干旱形成和持续关键时段2009年9—10月、2010年3月和5月的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09年9—10月乌拉尔山、青藏高原东部为脊,冷空气活动偏弱;赤道印度洋对流层低层为异常东风、高层为异常西风,导致纬向的季风环流圈偏弱;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对流偏弱;西南季风通道进入云南的水汽输送偏弱,云南上空水汽含量偏少并为异常下沉区。2010年3月欧亚中高纬位势高度距平场为北负南正,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偏北;西太平洋副高与北非副高连通并在低纬形成坝状高压带;南支槽上游地区高度场偏高、为异常下沉区;西风带无明显波动,导致南支槽不活跃,云南处于水汽辐散区。2010年5月欧亚中高纬距平分布为"-+-",低槽和冷空气偏北,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至安达曼海,阻挡了越赤道气流进入孟加拉湾,致使孟加拉湾南部、中南半岛西南季风爆发偏晚,云南为异常西北水汽输送,为水汽辐散区。  相似文献   
25.
Based on the reanalysis data of monthly mean global SST and wind from the NCEP/NCAR and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rain seasons in 124 stations of Yunnan province from 1961 to 2006, we applied the analytical method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omposite analysis and a significance testing method to two sets of samples of average differences. The goal is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ic (SH) SST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Yunnan from January to May so as to identify the key time and marine regions. Physical mechanisms a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sea level wind and the key marine regions on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Yunnan’s rain seas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indee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ST in SH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Yunnan. The key areas for influencing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a region called “West Wind Drift” in the SH, including the Southeast Indian, southern Australia, west coast of eastern Pacific off Chile, Peru and the southwest Atlantic Magellan. Besides, the most significant marine region is the west coast of Chile and Peru (cold-current areas of the eastern Pacific). Diagnostic analysis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monsoons in the Bay of Bengal, a cross-equatorial flow in the Indian Ocean near the equator and southwest monsoon in India weaken during the warm phase of the Peruvian cold current in the eastern Pacific. Otherwise, they strengthen.  相似文献   
26.
彭贵芬  段旭  舒康宁  周毅 《气象科技》2007,35(2):252-257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中知识发现(KDD)技术,分析研究发生在云南省境内造成重大损失的气象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当日及前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气象地质灾害都是由强降水诱发的,云南气象地质灾害与发生当日及前期降水的关系主要有3种类型,即暴雨诱发型、多日中大雨诱发型和连阴雨诱发型。所得到的云南气象地质灾害与当日及前期降水的定量关系,为云南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
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文利用测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东部华北、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尽管这三个地区的夏季降水具有不同的年代际转折时期,但是均同时在1910年代初期、1920年代初期、194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期以及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跃变。近一百年间不同年代际时期东部夏季降水的分布型主要以南正北负或者南负北正的偶极型为主,并且无论是偶极型分布还是三极型分布,两个相邻年代际时期中国东部降水分布型发生完全反向变化的概率较高(60%)。此外,夏季的PDO、冬季的AO以及春季的北极海冰也同时在192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期以及199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了跃变,这几次跃变时期与中国东部三个不同地区夏季降水发生跃变的时期一致,表现出近百年来太平洋年代振荡(PDO)、北极涛动(AO)以及北极海冰这三个因子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协同作用。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夏季的PDO与华北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PDO的年代际变化能够在500 hPa位势高度场中激发出太平洋—日本(PJ)型年代际遥相关波列;同时在850 hPa风场中激发出类似于影响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型,从而影响华北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冬半年的AO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冬季到春季正位相的AO导致亚洲大陆南部处于湿冷状态,土壤湿度的记忆性可将这种状态延续到夏季。因此,夏季海陆热力对比减弱,东亚夏季风发生年代际减弱,相应地长江流域的降水年代际增多。春季北极海冰与华南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北极海冰的年代际异常能在500 hPa位势高度场中激发出与静止Rossby波异常传播相联系的欧亚—华南年代际遥相关波列,从而影响华南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28.
云南烤烟低温冷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蒙  张明达  朱勇  张茂松 《气象科学》2014,34(3):294-298
用云南93个烤烟种植县气象站1961—2010年4—9月逐日平均气温、逐日最低气温,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结合各类型烤烟低温冷害指标,基于概率和强度结合权重指数,计算了各烤烟种植县的春季、夏季、秋初和全生育期综合低温冷害风险指数。使用低温冷害风险指数与海拔、纬度因子建立的空间推算回归模型,在ArcGIS 9.3平台下实现了低温冷害风险指数的空间精细化推算、订正及区划,进一步将其分类为5个风险等级,且对区划结果进行了分析。区划结果可为烤烟生产相关单位提供低温冷害防御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9.
利用ERA-Interim资料,采用改进的变形欧拉平均方法对1979—2011年剩余环流季节内时空结构转换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0 hPa附近4—8月剩余环流上升中心发生了整体向北移动的趋势,而9月至次年2月则表现为整体向南的移动,并且6—8月和9—11月的移动较为明显,分别向北和向南移动了3.168°和2.277°。(2)对流层内的剩余质量输送显著增强,但是热带环流上升区以及穿越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的输送存在着减弱的趋势。(3)两半球高纬度100 hPa附近从最低平流层向下输送的质量通量以及热带对流层顶附近向上输送的质量通量在各季节年代际变化中基本都是减弱的,仅在6—8月和9—11月北半球向下质量通量出现了增强。  相似文献   
30.
高涵  袁希平  甘淑  张明 《测绘学报》2022,51(9):1899-1910
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本质上都是地壳内部应力、应变能逐渐积累并突然或缓慢释放的结果,研究应变的变化过程对于地震危险性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云南区域2013—2019年GNSS格网应变时间序列,利用专门适用于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处理的热门时频分析方法—整体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的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分析方法,探索云南区域中强地震前GNSS应变时序的时-频-能量分布特征,尝试挖掘应变时频信号中所携带的孕震信息。利用23号、42号格网对应的地震进行震例分析,结果显示:EEMD具有分频剖面的类似特征,它能够依据数据的时间特征尺度进行信号分解,较好地剖析信号在不同频率尺度上的变化特征;Hilbert变换能够通过瞬时频率、瞬时振幅等方式突出信号的局部瞬时特性,在固有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异常曲线识别无效的情况下仍能凸显异常;通过EEMD、残差趋势项分析、IMF异常识别和Hilbert变换综合动态分析应变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能够在部分地震前夕发现一些潜在异常信息,为未来云南区域强震危险地点的判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