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2 毫秒
21.
近48 a新疆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根据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累计距平、t-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对近48 a反映新疆干湿气候的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新疆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和盆(谷)地,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的格局;近48 a,新疆各地年降水量均为增多趋势,增多倾向率的空间分布为:天山山区>北疆>南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以9.123 mm/10a的倾向率增多;新疆年降水量空间异常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和“南北疆反向变化”两种模态;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主要存在3~4 a、6~8 a、11 a和16 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多。②新疆年潜在蒸散量总体表现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盆(谷)地大于山区的分布格局;近48 a,新疆各地年潜在蒸散量总体为减少趋势,其中南疆为递减倾向率高值区,北疆大部和天山山区为递减倾向率低值区,全疆平均年潜在蒸散量以-23.8 mm/10a的倾向率减少;新疆年潜在蒸散量空间异常分布也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和“南北疆反向变化”两种模态;潜在蒸散量主要存在准22 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③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的共同影响,新疆年干燥度指数总体表现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盆(谷)地大于山区的分布格局;近48 a,新疆各地年干燥度指数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其中,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是干燥度指数减小最明显的区域,全疆平均年干燥度指数以-3.164/10a的倾向率减少;新疆年干燥度指数空间异常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干燥度指数主要存在准5 a、8 a和18 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  相似文献   
22.
新疆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史玉光  孙照渤 《中国沙漠》2008,28(3):519-525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分析了新疆地区不同季节大气可降水量(APW)的气候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疆夏季APW小于季风区界限25 mm,从该角度表明新疆为非季风区。APW空间分布呈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为高值区,海拔高的阿勒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为低值区。APW夏季最大,但小于同纬度东部季风区,春、秋次之,冬季最少,春、秋和冬季APW与同纬度东部季风接近。APW的地理分布与实际降水量分布相反,其最大(最小)区域却为降水量最小(最大)区,受西风带影响,新疆APW模态主要表现全疆一致变化,分布稳定,与降水模态分布差异性大有显著不同,且近40 a来无显著变化趋势,表明决定新疆降水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水汽的多少,而是由降水产生的动力条件、水汽辐合和其他因素差异决定的。  相似文献   
23.
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变化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即奎屯河上游支流哈希勒根河源区。1999年8月,在该冰川上布设了用于冰川变化观测研究的测杆18根;同时,在冰川外围测定了2个基本控制点和3个冰川末端变化观测控制点,运用GPS和全站仪等观测技术及测杆实测等方法,对该冰川进行了末端和运动速度变化的首次观测。嗣后,每年的8月底~9月初进行了重复观测;并在2000年和2006年对该冰川进行了测量制图。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并对比20世纪60年代冰川状况,结果表明:42年来冰川末端累计退缩了84.51 m,其中,1964-1999年间退缩了49.00 m,年平均退缩量为1.40 m/a;1999-2006年间退缩了35.51 m,年平均退缩量5.07m/a。冰川面积减少了0.123 km~2或8.3%,其中,1964-2000年间减少了0.083 km~2;2000-2006年间减少了0.040 km~2。明显地反映出冰川末端退缩加剧和冰川面积减少增大的趋势。冰川年平均运动速度在1.53~3.05 m/a之间,并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
阿克苏河流域的面雨量序列及其与径流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数字高程模型 (DEM) 的1km×1km网格数据为基础,对阿克苏河流域14个气象站和水文站的1961~2000年的年降水资料进行了自然正交分解 (EOF),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主要特征向量与地理因子的插值模型,给出了一个面雨量序列的计算方法,为建立气候要素的区域平均序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并由此推算出年阿克苏流域平均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以及面雨量序列。径流量与面雨量之比 (R/P) 平均为0.43,最高为0.69 (1997年),最低为0.30 (1963年)。计算出的阿克苏河流域面雨量序列与阿克苏河实测径流量序列的趋势变化率分别为5.79×108 m3/10a和4.29×108 m3/10a,两者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面雨量的增加速率要比径流量大一些,年际变化幅度也要大,面雨量和径流量的变差系数Cv值分别为0.17和0.13。阿克苏河年径流量的变化与夏季0oC层高度、年面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气候的变化是阿克苏河流域径流稳定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5.
南疆地区位于欧亚腹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受复杂地形地貌、天气系统路径以及特殊的大气环流与水汽条件等影响,暴雨突发性强且地域性特征显著。目前,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及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南疆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近年来,许多研究团队在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大型外场观测试验,对揭示南疆暴雨的机制机理有了更多启示,对造成南疆暴雨的对流触发机制、高低空系统配置及演变特征、降雨云物理过程等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对南疆暴雨的气候特征、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水汽输送、降水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回顾,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南疆暴雨研究、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及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姚作新  秦荣茂  何芳 《气象科技》2014,42(4):550-555
针对新疆气象局普查全疆105个国家级气象站1951—2008年人工观测的霾天气历史记录时,发现新疆霾天气人工观测历史资料的统计数据出现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异常现象,为探究出现这些异常现象的根本原因,研究人员分别采用历史资料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归纳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面向全疆观测员、预报员、业务管理人员等收集其对霾天气监测现状的看法和建议,进而归纳和总结出新疆霾天气监测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疆霾天气监测的优化对策与措施,这些优化对策与措施已经应用于新疆气象观测站的日常霾天气业务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7.
1997—201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降水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1997—2017年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降水日变化特征、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其天气背景。结果表明:1997—2017年研究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大雨雨量和雨日明显增加,降水呈增强演变。降水多见于6月,最大雨强为8.4 mm·h-1。降水量日变化呈多峰特征,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23:00,06:00是降水频次最多时刻。降水强度和降水频次对降水量作用不同,午后至前半夜强度大,频次少;而后半夜至清晨频次多,强度小。降水以短历时降水为主,其中1~3 h的短历时降水对总降水量贡献率高达61.76%。日降水和小时降水的99百分位强度阈值分别为15.3 mm·d-1和6.0 mm·h-1,大于90百分位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贡献率近半。极端强降水天气发生在南疆盆地受北纬40°以南低槽、切变槽或弱的气旋式风场控制地区,南疆盆地提前增湿,民丰850 hPa比湿接近或超过10 g·kg-1的背景下,降水连续性较差,多中小尺度引发局地短时降水。  相似文献   
28.
With the aim to achieve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of sand-dust storms in real time, wind-profiling radar is applied to monitor and study the process of four sand-dust storms in the Tazhong area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Through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eflectivity factor, it is found that reflectivity factor ranges from 2 to 18 dBz under sand-dust storm weather. Using echo power spectrum of radar vertical beams, sand-dust particle spectrum and sand-dust mass concentration at the altitude of 600 ~ 1500 m are retrieved. This study shows that sand-dust mass concentration reaches 700?μg/m3 under blowing sand weather, 2000?μg/m3 under sand-dust storm weather, and 400?μg/m3 under floating dust weather. The following equations are established to re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lectivity factor and sand-dust mass concentration: Z?=?20713.5?M 0.995 under floating dust weather, Z?=?22988.3?M 1.006 under blowing sand weather, and Z?=?24584.2?M 1.013 under sand-dust storm weather. The retrieval results from this paper are almost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monitoring results achieved by former researchers; thus, it is implied that wind-profiling radar can be used as a new reference device to quantitatively monitor sand-dust storms.  相似文献   
29.
TRMM月降水量产品在新疆地区的订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8-2013年TRMM月降水量产品与新疆同期的105个气象站地面观测降水量,运用逐步回归与BP神经网络方法,选取1998-2010年数据建立新疆地区的降水订正模型,并利用2011-2013年月降水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加入地形因子对TRMM月降水量产品订正效果明显,整体上两种模型对TRMM月降水量产品订正的相关系数从最初的0.66分别提高到0.75和0.80,相对误差由10.75%分别降低为4.88%和3.19%;月尺度上,TRMM月降水量产品相对误差为-5.68%~54.44%,经逐步回归模型订正后为-4.26%~32.57%,而BP神经网络模型订正后为-5.33%~24.48%,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订正效果更好;从综合时间技巧评分ST看,订正后TRMM月降水量产品在各月的效果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逐步回归模型订正后提高0.01~0.49,BP神经网络模型订正后提高0.03~0.70。因此,基于逐步回归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订正的TRMM降水量产品均能够准确、定量地再现降水分布,为TRMM降水量产品质量改进提供一种较实用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0.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机场跑道自动观测系统(AWOS)、微波辐射计及FY4A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等资料对2019年12月9~13日发生于北疆沿天山一带的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进行观测特征及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天气过程是发生在500 hPa高空脊区控制,低层不断有暖平流东伸,地面位于蒙古冷高压后部均压场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2)大雾发生前,地面明显升温有利于地表融雪、水汽蒸发,这为浓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浓雾维持期间,地面风速维持1 m.s-1左右的弱风场,温度露点差≤2℃,空气接近饱和,准噶尔盆地低洼地形均为浓雾维持提供有力环境条件。浓雾消散期间,风速增大,急剧降温,快速增湿,有利于雾滴凝结为米雪,使得浓雾消散。(3)Brunt-Vaisala(布伦特-维萨拉)指数能较好的反映浓雾期间边界层稳定度,并能提炼出相关稳定度阈值。浓雾期间相对湿度≥85%高度层主要集中在100米以下的贴地层,持续深厚的湿度层为浓雾形成和持续提供较好水汽条件,大雾期间强逆温层顶主要维持在600 m高度,当逆温层顶高度抬升时,有利于雾滴粒子、水汽粒子向上扩散,能见度好转。(4)FY4A卫星的多通道可见光及红外通道差图像能较好的监视白天及夜间大雾的形成、维持及生消变化,对于业务中短时临近预报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