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5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Oasis-desert ecot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oasis ecological security.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main factors on the changes of desert vegetation in the oasis-desert ecotone, an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 long-term changes. During past 50 years, the dominant plant species of Tamarix-vegetation in the Minqin oasis-desert ecotone changed from mesophytes to xerophytes and finally to super-xerophytes. The vegetative distribution area (belt width of Tamarix-vegetation between desert and oasis) markedly decreased from 1,000 m past to 30 m current. The coverage of Tamarix bushes reduced from 25 to 7%. The importance value (IV) of the bushes fell from 0.957 to 0.752, and Simpson index decreased from 0.702 in 1959–0.589 in 1992, and then increased to 0.712 in 2002. These changes in vegetation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apid decrease of groundwater table and the reduction of soil moisture due to un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for expande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change of Tamarix-vegetation in the oasis-desert ecotone was a process of vegetation degradation and concurrent desertification. The maintaining of stable groundwater and Tamarix-vegetation is a vital prerequisite for dryland management, especially, conserving ecological health of oasis-desert systems.  相似文献   
92.
 以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武威市凉州区为研究对象,对水资源承载力、城市适度规模的内涵进行阐述;基于可利用水量、水权及水质三要素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城市适度规模计算模型,构建了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的距离协调度评价模型,并给出评价区间标准;对未来可利用水量、未来可能配水量、未来城市适度规模、水资源超载度进行预测并分析。结果表明:近10 a凉州区的地表径流量变化幅度不大,相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程度显著,凉州区水资源超载度逐年增长,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的距离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绿灯区向濒临失调衰退黄灯区过渡阶段。未来20 a水资源超载度增长率降低,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市适度规模远小于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距离协调度进入轻度失调双黄灯警区。  相似文献   
93.
河西走廊不同强度冷锋型沙尘暴环流和动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 ERA-Interim 逐6 h的0.75°×0.75°再分析资料,对河西走廊3次不同强度区域性典型冷锋型沙尘暴的大气环流形势和高低层水平螺旋度、uv分量场和垂直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沙尘暴强度和范围的主要因素有高空冷空气强度、高低空风速、地面热低压中心、冷锋前后变压梯度以及冷锋入侵河西走廊的时间;(2)700 hPa风速和冷锋入侵河西走廊的时间影响最明显,低空风速越大,沙尘暴往往越强,强沙尘暴一般出现在中午到傍晚。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700 hPa风速阈值分别为18、22 m·s-1和24 m·s-1;(3)高(低)层正(负)水平螺旋大值中心越大,配合越好,下游沙尘暴强度越强,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的高(低)层水平螺旋度正(负)值中心阈值分别为400(-200)m2·s-2、800(-1 000)m2·s-2和1 000(-1 000)m2·s-2;(4)高空强风动量下传到近地面的风速越大,沙尘暴强度越强,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下传到近地面的uv分量风速阈值分别为8、10 m·s-1和12 m·s-1;(5)700 hPa以下上升运动越强,沙尘暴强度越强,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700 hPa以下垂直速度中心阈值分别为-0.4、-0.7 Pa·s-1和-1.40 Pa·s-1;(6)垂直风场表现为≥15 m·s-1大风下传高度越低,沙尘暴强度越强,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下传高度分别为600、500 m和50 m以下。  相似文献   
94.
不同类型防护林中樟子松的构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植物枝系构型的因素有各级分枝长度、各级分枝角度、枝径比、逐步分枝率和总体分枝率等。采用枝系构型的理论和方法,对甘肃民勤不同类型防护林中樟子松的分枝构型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防护林中的樟子松分枝格局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枝长度、分枝率等变化明显;②不同类型防护林中樟子松在不同部位处的分枝格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劣势类型Ⅰ的中下部枝条占优势,优势类型Ⅱ、中间类型Ⅲ以中上部枝条占优势,而劣势类型Ⅰ的基部分枝角度大于其他两种类型的;③优势类型防护林中樟子松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的分枝长度、分枝角度随高度呈规律性变化,在不同高度处的枝系构型指标以中上部占优势,基部较弱;④通过分枝构型特征研究认为在干旱区营造樟子松防护林以杨树和樟子松株间混交效果较好,杨树与樟子松行间混交效果较差,樟子松纯林居中。  相似文献   
95.
民勤地区近地面沙尘监测系统的建立及其运行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建于民勤地区的我国第一套近地面沙尘监测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经1 a多运行,该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沙尘监测效果。初步结果表明:2006年民勤19次沙尘暴平均气溶胶浓度的空间分布遵循幂函数关系,在沙漠和绿洲边缘区气溶胶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显著下降,而在绿洲内部,则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水平沙尘通量随高度变化也遵从幂函数关系,但在沙漠和绿洲边缘呈显著降低趋势,在绿洲呈平缓上升趋势。从沙漠区至绿洲内部,沙尘通量空间分布的规律一般是:沙漠>绿洲边缘>绿洲。2006年在民勤地区,绿洲边缘的沙尘通量比沙漠区减少了42.0%,至绿洲内部则减少74.42%,表明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网对沙尘具有较强的防护功能和减灾作用。  相似文献   
96.
库姆塔格沙漠古水系变迁与沙漠地貌的形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库姆塔格沙漠现场考察, 借助卫星遥感影像并结合地形图和相关研究文献, 对库姆塔格沙漠古水系变迁及其与沙漠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 初步认为: 阿尔金山北麓洪积扇发育和古水系变迁奠定了库姆塔格沙漠形成和演化的基础。第四纪初期阿尔金山强烈抬升之后, 大量剥蚀物质通过洪水搬运, 在阿尔金山北麓堆积, 形成巨厚的第四纪洪积扇层。洪积物不断堆积过程抬高了洪积扇前缘海拔高度, 导致洪积扇和古水系逐渐向海拔较低的右侧(东) 偏转发育和变迁。受卡拉塔什塔格-多坝沟一线的低山阻挡, 洪水携带剥蚀物在低山北侧堆积少而导致低山北侧的洪积扇海拔比其西部海拔低是洪积扇和古水系向右侧(东) 偏转发育和变迁主要原因。当阿尔金山隆升稳定后, 古水系的功能由对剥蚀物搬运转变为对洪积扇的冲蚀, 在洪积扇上形成冲蚀浅沟。流水进一步冲蚀洪积扇层和底部基岩, 形成了恰什坎萨依、厄格孜萨依、梭梭沟、八龙沟、多坝沟等冲蚀沟谷。同时, 流水不断改造 洪积扇, 形成了沙漠地貌的基本框架。库姆塔格沙漠是在流水地貌的基础上, 经过强烈的风蚀风积作用塑造, 形成了“帚状”形态和“羽毛状沙丘”独特的沙漠地貌景观; 广布于沙漠中的砾石体是洪积扇发育完成及沙漠形成后在较短时间里发生的大规模洪水事件的产物, 是古水系对剥蚀物的又一次搬运和堆积所致。  相似文献   
97.
民勤县荒漠化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民勤县荒漠化影响因素的考察,以年末农村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造林面积、机电井眼数、小麦单产量、农村用电量、地下水矿化度、上游来水量、沙尘天数、降水量11个指标的逐年变化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内在结构及各类因子对荒漠化进程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3年间,该县荒漠化发展进程中人为因素占82%,自然因素占18%。  相似文献   
98.
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被滴灌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滴灌技术对民勤绿洲边缘退化植被梭梭、白刺进行灌溉恢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滴灌条件下,退化植被梭梭、白刺生长良好,可使梭梭新稍增长1.3~1.5倍,新梢数目增多1.1~1.2倍,新梢生物量增加1.5~1.8倍;使白刺冠幅增大1.9~2.8倍,叶片数增多1.6~2.2倍,叶生物量增大2.8~6.5倍。(2)滴灌植物梭梭、白刺光合生理作用强。相对免灌对照,梭梭在100 m3.hm-2和15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光合速率(CO2)提高1.30 μmol.m-2.s-1和3.42 μmol.m-2.s-1,白刺在200 m3.hm-2和30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光合速率提高0.76 μmol.m-2.s-1和1.35 μmol.m-2.s-1,滴灌植被光合速率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3)灌溉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在0~250 cm土壤层次内,梭梭林地水分为3\^07%~3\^34%,相对对照林地提高了1.0~1.3百分点;白刺林地水分为2.76%~4.43%,相对对照提高了0.7~2.3百分点。  相似文献   
99.
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垄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库姆塔格沙漠像一把扇子覆盖在了阿尔金山山前的倾斜平原上,沙丘类型复杂,而尤以羽毛状沙垄最为独特成为我国独有的沙丘形态。有关羽毛状沙垄形成发育机理研究,近几十年来进展甚微。通过野外观测、高精度航片解译和风洞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羽毛状沙垄形成条件是:①具有广大平坦倾斜的地面。②地表沙物质不甚丰富。③两组相近风向是其形成动力条件。④舌状沙丘是在新月形沙垄形成之后的次一级沙丘形态。二者组合成羽毛状沙垄。羽毛状沙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下列图式: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垄→舌状沙丘→羽毛状沙垄。  相似文献   
100.
利用石羊河流域2009-2013年主汛期(6-8月)有完整资料的32个区域气象站和5个自动气象站共37个站点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的气候统计方法,采用逐时降水量、逐时降水频次、逐时降水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降水4个指标对石羊河流域主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主汛期降水总量及日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其地理位置、海拔、纬度以及影响系统密切相关,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呈递减趋势,降水强度空间分布较复杂。石羊河流域主汛期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呈三峰型分布,主要集中出现在20:00-23:00、01:00-09:00、14:00-20:00,其中强降水呈现双峰分布,基本都出现在20:00-23:00、14:00-20:00;石羊河流域主汛期持续1~3 h短时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大于持续10 h以上降水过程的降水量和降水次数,且持续1~6 h的短时降水多发于午后到傍晚,持续时间超过6 h的长持续性降水的最大降水量通常出现在夜晚-凌晨和午后-傍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