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116篇
地球物理   284篇
地质学   266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鄂拉山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产出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学研究,确定该套火山岩属晚三叠世鄂拉山组,属钙碱性系列。喷出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为陆内造山环境,该火山岩最初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由于A型俯冲构造活动,测区乃至鄂拉山地区产生一系列右旋走滑断裂带,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的影响,岩石孔隙加大,并出现强烈的热流活动,导致岩浆沿这些断裂带喷出地表。  相似文献   
112.
中国台湾地区和大陆西北地区都是破坏性地震活动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这两个地区100年来破坏性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进行探讨,当台湾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活动后两年内,大陆西北也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95.08%;两地7级以上地震活动时间间隔的置信度为90%的区间估计都为2~4年;通过对两地7级以上地震活动时间间隔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3.
青海省钻孔应变资料典型干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震  杜娟  马玉虎 《高原地震》2011,23(1):53-58
分析了青海省境内6套YRY-4型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资料的可靠性,详细研究了每套资料的干扰因素及特征,结果认为地下水和气压等因素是YRY-4型分量钻孔应变仪的主要干扰因素,但由于各观测点气候及地质水文条件的不同造成了干扰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4.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将宁夏及邻区地震活动能量场看作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函数,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系统研究宁夏及邻区主要典型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以及典型能量场的空间等值线图。结果发现,目标曲线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预示了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时间段,而等值线图的高值变化(危险区)对应了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5.
利用青海地区1900年以来5级以上强震目录探讨了省内各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基本状态,结合累积应变能释放现象讨论了各地震带现今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结果显示,青海地区4个地震带强震活动存在明显的平静与活跃的交替特征,这是普遍的宏观规律,但平静与活跃的特点具有差异性。伴随各地震带地震活动状态的不同,其累积应变能释放呈现加速或减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6.
青海牧区近10年牧草产量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PS统计中的相关、回归等方法分析近10年青海高原牧区5站点牧草产量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建立了牧草产量的气象条件多元回归拟合模型。结果表明:近10年来牧草产量的年最高值河南、甘德总体呈下降趋势,曲麻莱、海北、兴海总体呈上升趋势;5站点牧草产量5月变幅最大为兴海,变幅最小的为海北,6—8月变幅最大的是曲麻莱,变幅最小的是海北;5站点8月牧草产量形成期总体上日照充足,降水除河南阶段性较充沛外,其余受限制,温度除河南在牧草生长季内当光温出现匹配不当时呈负相关外,其余均受限制;气象因子与5站点年最高牧草产量的拟合模式拟合效果较好,均可通过0.01检验。  相似文献   
117.
近30a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1978-2011年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和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臭氧总量资料,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臭氧廓线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气象场资料,对比研究了近30a南北极臭氧总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差异,重点分析了2010/2011年冬末春初北极臭氧出现的异常损耗现象,探讨北极春季臭氧低值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与南极地区一年四季都保持一个臭氧低值中心明显不同,北极臭氧总量的减少则是伴随着整个春夏季(4-8月),在秋季(10月)达到最低值,冬季(11月-次年2月)北极臭氧快速恢复,这主要是由于南北半球极地地区环流差异和温度差异造成的。南北两极年均O3总量呈下降趋势,两极地区O3总量年际变化最大的季节是春季。近30a,北极在1997和2011年春季(3-4月)分别达到极低值355DU和361DU,但近年来两极臭氧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出现的较严重臭氧低值现象从3月中旬至4月中旬持续了近1个月,2010/2011年冬春季平流层低温和臭氧低值对应关系很好。  相似文献   
118.
青海省煤炭资源相对比较贫乏,且分布不均衡,总体勘查程度较低。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煤炭预测资源量为344.46亿t,总量占全国比值相对较少,已查明资源储量为45.84亿t,查明率是13.26%,查明程度很低。根据对资源量赋存深度、成煤时代、煤质类型及地域分布的分析,认为全省煤炭煤种优势明显,产地相对集中,找矿潜力很大。根据青海省经济发展规划,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煤化工产业将成为青海省又一重要经济支柱,因此应加大地质勘查投入,着力提高全省的煤炭地质勘查程度,为青海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19.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鱼卡煤田为例,对含煤地层中的各种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该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属"简单易区别"型,即煤岩层的物性差异较大,物性条件较好,不同岩性在伽马-伽马、自然伽马、电阻率等测井曲线上的特征明显,根据曲线的变化幅度、峰值高低等曲线特征,可有效进行煤岩层划分与对比。根据实际测井解释成果,对侏罗系上统红水沟组、采石岭组、侏罗系中-下统大煤沟组的页岩段、上含煤段及下含煤段等标志层段的测井曲线组合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0.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鱼卡地区侏罗系广泛分布,出露良好,在各露头剖面、钻井剖面资料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区内侏罗系含煤地层特征。结果表明:冷湖-赛什腾地区中侏罗统的沉积从盆地边缘开始向腹部扩展,并受基底断裂所形成的山前断陷控制;在西区的冷湖一带石门沟组发育,主要煤层形成于河漫沼泽相;东区的鱼卡一带大煤沟组发育,主要煤层沉积环境为三角洲间湾沼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