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1.
夏季梅梁湾水体中生物有效磷的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4年夏季在太湖梅梁湾应用一种新型氧化铁/醋酸纤维素复合膜(FeO/CAM)对水体生物有效磷浓度(FeO-P)进行了调查和连续监测. 发现水体溶解态(FeO-DP)、颗粒态(FeO-PP-)生物有效磷浓度与其总浓度在空间上有着相似的平面分布. 在梅梁湾北部入湖河口附近生物有效磷浓度最高, 随离河口或湖岸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 湖心区域的水体生物有效磷浓度差异不大. 在观测期间, 梅梁湾北部多数水域的叶绿素a含量较高, 出现藻类水华现象. 但在几个主要入湖河口附近叶绿素a含量并不是最高, 尽管其水体生物有效磷浓度最高. 在受河流输入影响较小的梅梁湾开阔水域, 叶绿素a含量与生物有效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性. 在风浪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 水体生物有效磷浓度会出现短促的升高. 结果表明, 河流磷输入对河口水体生物有效磷浓度起主要贡献作用, 而内源磷释放则是开阔水域生物有效磷的主要来源. 在富营养的浅水湖泊中, 蓝藻水华暴发可以通过改变pH值引发内源磷的释放. 所研制的FeO/CAM膜材料能够用来监测水体生物有效磷浓度变化规律, 并为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2.
利用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模式模拟了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硫沉降。模式中详细考虑了气象过程、气相与液相化学过程、非均相化学过程、气溶胶过程和干湿沉降过程对SO2输送、转化和沉降过程的影响。通过与IMPACTS小流域的观测资料的比较,显示了该模式系统能够较好地模拟SO2在大气中的转化以及干湿沉降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不同季节该区域的硫沉降和向外输送的情况,并且模拟了该区域2002年全年的硫沉降分布状况,这为该区域有效地污染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3.
这是一篇有关理论地理学的基础研究。在地理空间决策范畴中,讨论有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效益,如何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合理分配,是地理学家一直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以空间行为理论为出发点,在马尔可夫原则下,结合地理空间的特点,阐述了“转移概率过程”的局限,发展了更加接近于实际状况的理论范式,并且以“斜截形式”、“得失形式”、“固点形式”作出了解析,从而完成了“地理时空耦合”的深刻表达。下一步,将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验证和订正。  相似文献   
114.
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数学模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通过野外测定获得黄土丘陵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表层土壤水分, 依据影响该区土壤含水量的重要因素是坡度、土地利用、植被覆盖以及地表水的扩散特征, 建立了黄土丘陵坡地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模型. 应用野外测定的土壤水分值进行模型的参数拟合, 采用有限元方法正解模型, 对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 并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115.
本文较为系统地概述了国内外水质规划法的研究现状、应用概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6.
我国近的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耕地资源的减少已经成为上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耕地资源减少的两头还将持续下去。本文根据1987-1994年我国耕地面积的总减少,净减少,损失经和变化率分析耕地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并依此将我国大陆30个省分为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存在的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7.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介绍了全球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新进展。首先说明几十年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重点的转变,其次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特点,这就是多层次地(时空及生态系统)进行实验和数学模拟并外推至全球,比经典的循环研究要细致得多。经典研究往往只是将定位点上的结果简单地外推到区域甚至全球。最后有选择地阐述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领域(源、汇、转化过程、测量方法、模式等)内的发展趋势与热点,其中主要有农业生态系统含碳、氮痕量气体的源、遗漏的碳汇、碳、氮、硫、磷间的耦合作用、同位素丰度比及指示物的应用和氧化亚氮和甲烷释放模式。  相似文献   
118.
莱州湾地区由于海水入侵引起区域环境的严重破坏。本文从环境系统角度,提出两种海水入侵系统模式,即现代海水入侵与古海水入侵,其系统环境与系统格局具有明显的差异。海水入侵一旦形成,将很难逆转,其防治在于使已产生的环境灾害趋于缓解,即通过环境调整的方法,减缓海水入侵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9.
沙漠地区风光热资源丰富,已建设的风光热基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开展区域风光热基地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指导区域清洁能源开发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腾格里沙漠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云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并结合2000年、2022年研究区Landsat 8遥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景观格局指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沙区风光热基地建设前后生态环境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沙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时空异质性显著,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沙地、低覆盖草地及戈壁。沙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10%~72.72%。2000-2022年,风光热基地建设前后沙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区主要分布在沙区东南及西南边缘等。(2)近22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的是工矿建设用地,达到0.11%。沙地转移为工矿建设用地,而工矿建设用地中80%为风光热基地面积,沙地成为风光热基地的重要转移源。(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dex, EEQI)高值...  相似文献   
120.
在全球持续增温的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利用华东315个气象台站2011—2018年的小时观测数据,按照降水日峰值特征将华东地区极端小时降水分为单峰型和多峰型,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两种峰型极端小时降水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两种峰型极端降水分别对应常规年份和厄尔尼诺年,地形起伏度在两类峰型的降水中都为最重要的地形因子,主导区域主要为浙江北部及浙闽山脉北部;其他地形因子在两类峰型的降水中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单峰型降水中,第二重要的地形因子为地形坡度,主导区域位于浙闽山脉东南侧;而在多峰型降水中,第二重要的地形因子为离海岸线距离,且主导区域位于沿海地区。对二者差异的机理分析发现,单峰型降水以午后对流为主,浙闽山脉东南侧地形坡度较大处的对流有效位能值较大,容易促发对流;而在多峰型降水中清晨降水以平流为主,水汽输送明显较单峰型降水大,因此,离海岸线距离对该类型降水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