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大气科学   20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冯志娴 《气象》1986,12(12):21-24
一般认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大气层结是潜在不稳定的,有相当大的不稳定能量;其二是有触发机制存在,能使潜在不稳定能量转化为对流动能。因此,确定大气层结是否潜在不稳定,并进一步计算出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大小,将有助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可以有多种方法计算大气层结潜在不稳定能量,例如T-lnP图解法与比能廓线法等,但具体操作是人工绘制的。近年来,随着微机在气象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天气诊断方面利用微机代替手工  相似文献   
152.
1995年7月25—31日东北地区致洪暴雨Tbb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金锡  冯志娴 《气象》1996,22(8):29-32
该文分析了1995年7月25-31日我国东北地区中南部致洪暴雨时段Tbb场特征,并与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致洪暴雨Tbb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除了热带,副热带系统位置偏北且西伸外,北方致洪暴雨云带的走向,同热带,副热带云系的联系以及各系统之间的配置都和梅雨期致洪暴雨云带非常相似,这是值得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3.
九十年代以来江淮流域夏季典型旱涝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时珍玲 《气象》1996,22(9):35-38
1991年和1994年的夏季,江淮地区分别出现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和少雨干旱,究其是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即500hPa极涡,西风带系统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配置不同以及100hPa南亚高压的强弱,位置和热带海洋温度的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154.
本文基于Farneback光流法实现了雷达回波追踪,并选取不同天气类型的雷达资料进行测试评估,结果表明:利用Farneback光流法估算的位移场空间分辨率和准确度均较高,空间分辨率为1 km,风向风速与实况吻合,能清晰刻画出风场中的辐合辐散结构。利用主观对比法和客观指标计算法与交叉相关法(TREC)作对比,表明利用Farneback光流法得到的回波位移场精度优于TREC法,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55.
潮白河流域为北京主要供水源,其水资源量对北京用水保障至关重要,因此开展该流域在全球1.5℃和2.0℃升温下的径流预估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利用1961—2001年WATCH数据对SWAT水文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应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在典型浓度路径(RCP4.5、RCP6.0和RCP8.5)下预估的全球1.5℃和2.0℃升温下的数据驱动SWAT模型,开展了潮白河流域气温、降水及径流量的变化预估研究,并量化评估由气候模式和RCPs导致的水文效应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 SWAT模型基本能较好地模拟潮白河流域的月径流特征,应用该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评估是可行的。(2)在全球1.5℃和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年平均温度较基准期(1976—2005年)分别增加1.5℃和2.2℃,年平均降水量也增加4.9%和7.0%。预估的年径流量在全球1.5℃升温下总体略有增加,盛夏和秋初的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在全球2.0℃升温下,年径流量增幅达30%以上,但夏季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明显减少。(3)在全球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极端丰水流量明显增加,洪涝发生风险增大。(4)未来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的预估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全球2.0℃升温下不确定性更大;相对而言,径流量的不确定性要远大于降水量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全球1.5℃升温下还是2.0℃升温下,预估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全球气候模式。  相似文献   
156.
应用2003—2015年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质量数据MCD43A2,统计分析中国地区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高质量全反演结果(质量标记0)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中西部;当量反演结果(质量标记3)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中东部;填充值(质量标记15)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及西南地区的部分区域。2)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只有春、夏和秋季才有超过60%的区域可能获得高精度MODIS地表反照率;可能获得高精度M ODIS地表反照率的区域,在西南地区全年各时段都只有40%~60%,在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全年各时段都不足20%。3)各地当量反演结果的比例一般不足50%,华东和华中地区夏季和秋季当量反演结果的比例超过40%;4)华中和华东地区夏季和冬季,以及华南地区春、夏和冬季,填充值的比例超过50%,华南和华中地区最高甚至超过80%。  相似文献   
157.
程智  杨玮  徐敏  周昆 《气象》2017,43(4):434-442
基于东京气候中心提供的新一代气候预测业务模式(JMA/MRI-CPS2)回报数据,综合多种评估方法,评估了其对于东亚夏季风的预测技巧,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模拟出气候场上主要降水中心和夏季风主要成员的位置,但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偏差。对于年际变率的预测,泰勒图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夏季风指数预测效果总体较好,对于副热带高压指数中的面积、强度和西伸脊点指数预测能力较好,但对于脊线南北位置指数的预测效果较差;分月来看,4和5月起报结果的技巧相对更高。MV-EOF分析的结果表明模式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东亚夏季风主要模态的空间分布,滞后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其第一模态反映出了厄尔尼诺衰减的影响,第二模态反映出了厄尔尼诺发展的影响,合成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模式能够反映出厄尔尼诺发展的不同位相下东亚季风环流响应的差异。这些分析表明该模式对于东亚季风区的预测具有一定技巧,可以作为每年汛期气候预测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8.
淮河流域的降水异常容易导致旱涝灾害。本研究从降水位相变化的角度,对淮河流域春夏季降水规律作了分析。在近50 a中,春夏季降水持续偏多的典型事件发生频次较多,强度较大。1960年代初期—1970年代末期和2000年代的两个时期内发生降水位相变化的站次都呈现减少趋势,而在近几年则显著增加。通过S-EOF分解,第1模态代表春、夏季降水持续同位相变化,其时间系数在近年来持续上升;第2模态为春夏季降水反位相变化特征,此模态的时间系数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前冬和春季,当赤道太平洋持续发生El Ni1o事件,南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春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弱,春夏季中国东部850 hPa均存在南风异常,有利于淮河流域春夏季降水持续正位相变化;持续负位相年则反之。当春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强(弱),夏季位置偏南(北);中国东部沿海春季海温偏低(高);春夏季间中国东南部850 hPa经向风由北(南)风异常转变为南(北)风异常,可能会导致春季降水负(正)位相—夏季正(负)位相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9.
江淮灾害性大风飑线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瑞姣  陶玮  周昆  邱学兴 《气象》2019,45(2):155-165
本文利用2000—2017年4—9月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和高空探测资料,识别出江淮地区35条飑线。空间分布显示,飑线主要形成于长江以北的平原地区。时间分布显示,40%的飑线发生在7月,其中7月下旬有一峰值;约37%的飑线形成于中午到下午,在午后到傍晚成熟,在下午至夜间消亡。较多的飑线向东南方向移动,移速集中于8~16 m·s~(-1),长度为200~250 km,强度为60~65 dBz,生命史为3~4 h。飑线的主要形成方式为离散区型(broken areal型),组织方式以后部层状云型(trailing stratiform型)居多,主要消散方式为逆向断线型(reversed broken line型)。把飑线的天气背景分成五种类型:浅槽型、深槽型、高压边缘型、槽后型和冷涡型。江淮飑线多出现在西风槽前;深槽型飑线引起的地面降温幅度最大;深槽型和冷涡型飑线的雷达回波核较高,天气也更为剧烈,除了降水和雷暴大风外,还可出现冰雹或龙卷。五种天气型的相同之处是对流有效位能大于1300 J·kg~(-1),0~6 km的垂直风切变大于10 m·s~(-1),抬升凝结高度多低于930 hPa,即低层为高温潮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0.
利用1975—2014年安徽省77个观测站的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气温资料,对近40 a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分布,总体呈北多南少,地区差异较大,极端低温事件发生次数最多的是宿州萧县。近40 a间冬季的极端低温事件发生减少趋势显著,与冬季平均温度的显著上升相对应。年极端最低温度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且极端低温的发生频次与强度并不对应。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较多区域为江南。1975—2014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呈整体增多趋势,但趋势不显著。年极端最高温度的时间序列,与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的时间序列是相对应的,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从MK突变上看,年极端低温和高温事件发生均存在突变。分析合成环流场发现,冬季极端冷事件发生时,亚洲中高纬度环流的经向度明显增强;夏季极端暖事件的发生与副高的明显西伸增强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