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339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玉树M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35 km和4.68 km,走时残差为0.49 s.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1.48~19.85 km,平均震源深度为10.28 km.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余震沿北西-南东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分布,长约97 km.余震分布特征在主震(微观震中)两侧存在差异,可能反映了两侧构造特征存在差异.截止到4月29日,主震东南仍是应力的主要释放区域,余震强度大且活动密集的区域位于主震东南距主震约5 km、横向范围约20 km.主震破裂区的大部分应力在主震过程中得以释放,主震时应力未释放的区域成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余震的连续发生可能已造成主震破裂区相互连通,且破裂范围向西北方向扩展.玉树主震及余震的发震构造为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段,断层性质为北东倾向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发震断层的倾角和宽度在帮洞两侧有所不同,帮洞以东发震断层宽度约为12 km,倾角约为83°;而帮洞以西发震断层宽度约为6.5 km,断层倾角约减缓为63°.  相似文献   
142.
震前温度异常升高表明了地球内部热能在震区集聚的事实,这是理解判断地震成因和发震机制的关键所在. 根据地壳中存在局部热能集聚和岩层突然大幅升温的事实,推断火山喷发与地震发生过程的机制原理:①火山喷发过程:地幔物质岩浆上涌,在靠近地表的岩层中形成岩浆包或岩浆房并持续扩大体积融化周围岩层,最终从某一点或几点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相似文献   
14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芦山MS7.0地震现场工作队在地震应急考察期间发现了WNW向的箭杆林地表破裂带,并详细考察了该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破裂面上的擦痕及断错特征,讨论了对该地表破裂带的不同认识以及对发震构造研究的意义.箭杆林地表破裂带位于雅安市上里镇箭杆林村二组西侧海拔1 529—1 578m、坡度30°—40°的山坡上.在长约80m的范围内,该地表破裂带分3段近直线展布,每段长6—10m,最宽约40cm.破裂带总体走向120°,破裂面平整,倾向SW,倾角62°—85°.破裂通过的岩性多为黏土,破裂面上有两组明显的新鲜擦痕,倾伏角较大的一组擦痕一般仅保留在距地面10—20cm以上的范围内,其下倾伏角较小的一组擦痕则覆盖倾伏角较大的一组擦痕.破裂经过处见一直径约4cm的树根被明显错断,上盘上升15cm,并向SE方向平移10cm;另见上盘地层发生翻转现象.经探槽揭示,破裂带上盘黑色腐植土层相对下盘上升约15cm.综合分析表明,箭杆林地表破裂带在芦山MS7.0地震期间经历了先逆冲、后左旋平移的运动过程.震源机制解表明,芦山MS7.0地震是错断面为NE走向的逆冲型地震.WNW向箭杆林地表破裂带可能是芦山地震产生的次级破裂带,是否存在NW--WNW向的发震构造值得研究.芦山MS7.0地震箭杆林地表破裂带的发现为发震构造和震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4.
针对地震速报时间误差带来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分析时间获取的途径和原理,通过C++提供的 SOCKET 套接字及其函数,结合地震数据采集器协议,提供实例方案,最终达到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5.
地震台网设备涉及大量测震、前兆仪器以及相关的路由器、服务器等,不同设备各有一套管理程序,通过Excel实现对各类设备日常运行工作进行集中管理、调试,省去繁琐操作,实现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6.
前兆台网服务器是前兆台网技术系统的核心设备,所以服务器的安装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更换服务器后如何能更快更完整地完成整套系统的安装配置更是系统维护人员都要面临的问题。对在更换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解决了很多困扰系统维护人员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7.
对洛阳CK7井水氡观测资料动态特征以及与地下水水位、区域降雨量、伊河水水位流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此评估降雨量、伊河水水位流量对洛阳台地下水观测的影响,分析显示降雨、河水水位流量与地下水位具有相关性,对观测水氡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8.
利用宜昌台重力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宜昌台DZW微伽重力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重力潮汐和气压改正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7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相吻合,除0S3、0S4、0S50、S60、S10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于0.2%外,其他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都集中在0.1%左右。  相似文献   
149.
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勘测产生的钻孔数据,基于实体-关系为数据模型设计钻孔数据库,实现钻孔地层、剪切波速、土动力学参数等重要信息的全面表达;以SQL Server为后台数据管理软件,实现钻孔数据库的有效存储与管理。以Visual Studio为开发平台,以B/S为架构、动态网页(ASP)形式实现钻孔数据的远程录入、编辑、查询与分析等功能。通过钻孔信息系统的开发,可以实现钻孔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与网络化服务,直接服务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0.
定点形变DSQ型水管仪通过记录台基的相对垂直位移来反映地壳形变,其数据波形的异常反映了观测环境的相应变化。2014年10月18日DSQ南北向数据出现大幅向南下滑的特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取证,并根据前人成果计算钵体内损失的水量与山洞本身水分对灰岩墩轴向产生的膨胀应变值,然后再通过DSQ观测数据反推造成南北向异常的可能应变值,最后将两种应变值的大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计算表明:灰岩轴向膨胀应变εz0应在[1.9168×10-3,5.2219×10-3]范围内,而通过DSQ反推的应变值εdsq约为4.6398×10-3,正好位于灰岩轴向应变之内。由此可大致判定此次异常的原因:在仪器北端礅附近,钵体与连通管结合部渗漏微量的水,渗漏水进入仪器墩体,使北端墩体膨胀,造成南北分量向南倾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