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9篇
  免费   4097篇
  国内免费   4459篇
测绘学   167篇
大气科学   3710篇
地球物理   4035篇
地质学   6417篇
海洋学   307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30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82篇
  2021年   368篇
  2020年   409篇
  2019年   554篇
  2018年   453篇
  2017年   598篇
  2016年   619篇
  2015年   695篇
  2014年   869篇
  2013年   928篇
  2012年   968篇
  2011年   948篇
  2010年   812篇
  2009年   946篇
  2008年   623篇
  2007年   856篇
  2006年   877篇
  2005年   565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305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30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北半球环流年际变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刘新  李伟平  吴国雄 《气象学报》2002,60(3):266-277
利用 195 8~ 1997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加热率和环流资料 ,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诊断和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的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的年际变化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 (弱 )的年份 ,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上升运动、下层辐合及上层辐散均增强 (减弱 ) ,使高原加热对周边地区低层暖湿空气的抽吸效应和对高层大气向周边地区的排放作用加强 (减弱 )。从而影响着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环流以及亚洲季风区大尺度环流系统。而且高原的加热强迫能够激发产生一支沿亚欧大陆东部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列 ,其频散效应可影响到更远的东太平洋以至北美地区的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112.
大气污染物SOx输送方程的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中用量纲分析方法分析了控制大气污染物输送方程的动力学特性。提出了 6种反映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中各种动力、物理和化学过程相对重要性的动力学参数。并以硫氧化物为例进行了各参数量级大小分析 ,尤其对 3种起汇作用 (去除机理 )的机理 (化学转化、干沉降和湿清除 )在不同尺度大气污染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一般情况下 ,SO2 的气相化学作用小于干沉降和湿清除的作用 ;干沉降作用很依赖于模式最底层厚度的选取 ;在有降雨时湿清除作用一般较大。文中还对大气污染物SOx 输送方程各项特征量的量级作了分析对比 ,得出了控制不同尺度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的零级近似方程和一级近似方程 ,并指出了这些方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3.
冷暖事件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韬  吴国雄  郭裕福 《气象学报》2002,60(5):513-526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GOALS 5全球海 陆 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暖事件 (ElNi no)和冷事件 (LaNina)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的影响 ,并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纬向平均资料来说 ,冷、暖事件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相关量的反相变化特征非常清晰 ,中高纬度地区并不明显。此外 ,还发现 ,暖事件时定常涡动的经向热通量的变化是北半球对流层热带外地区温度异常的主要原因 ,而瞬变波的影响则起抵消作用。冷事件时定常波和瞬变波相互抵消的局地特征也依然存在 ,但瞬变波的影响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14.
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维栋  孙菽芬 《气象学报》2002,60(6):706-714
将来自土壤深部的热通量引入off line的陆面过程模式 (NCAR—LSM ) ,通过长达 2a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它对各层次土壤温度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在土壤底部引入 5W /m2 的热通量使底层土壤显著升温 ,但升温随着接近表层而迅速衰减。积分 3个月后 ,由地下进入地表的热流量增幅可达 1W/m2 以上 ,并持续增大到 5W /m2 ,地表最大升温约 0 .5K ,同时地表感热、蒸发潜热及长波辐射通量均有 1W /m2 左右的正异常 ;若将土壤热传导系数放大一个量级以加速热量交换 ,则地表升温提高到 1K以上 ,长波辐射增加 3W /m2 以上 ,超过了气溶胶全球平均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 :一定量值的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和短期气候变化 (10 -1~ 10 1a)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 ,深入的资料分析、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以及它与大气模式的耦合试验也是亟待进行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15.
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微气象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1998年5月-7月在改则、当雄和昌都三测站获得的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发现高原近地面层微气象学特征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白天出现的逆湿现象。  相似文献   
116.
用一个耦合的全球格点大气环流模式-植被模式模拟中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模拟试验中考虑了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而其他强迫条件均取成现今值。结果表明,耦合的模式能够模拟出较今强的大尺度夏季风,特别是亚洲-非洲季风,而其他季节和区域的变化值一般都比较小。季风环流和季风降水都大幅度地增大了。结果还显示,耦合模式模拟的大尺度季风系统的变化同单纯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结果非常相似,但是,在非洲北部季风区耦合模式模拟的降水和温度变化较单纯大气模式模拟的值要大,而且,耦合模式模拟的冬季降温值要比单纯大气模式模拟的结果小。  相似文献   
117.
根据Dobson和TOMS资料分析北京和昆明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约20年 Dobson和TOMS资料来分析北京(39.93°N,116.40°E)和昆明 (25.02°N,102.68°)两地大气臭氧总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1979-2000年间北京大气臭氧长期变化趋势是-0.642 DU/年,而昆明在1980-2000年间的趋势是-0.009 DU/年;(2)北京和昆明两地大气臭氧都有很强的季节内变化(尤其冬季更强),与季节性变化强度相当;(3)在北京和昆明,由记录较短的大气臭氧资料分析得到的长期变化趋势,与较长记录得到的结果有显著差异;(4)在北京(中纬度)和昆明(低纬度)大气臭氧都有显著的准两年振荡信号;(5)两个站点大气臭氧的年际变化主要由长期趋势项和准两年振荡信号组成;(6)Dobson仪测量得到的臭氧总量与TOMS资料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18.
土壤热异常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个例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thermal anomaly and short-term climate change is presented based on a typical case study. Furthermore, possible physical mechanisms behind the relationship are revealed through using an off-line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a reasonable soil thermal forc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soil layer.In the first experiment, the given heat flux is 5 W m-2 at the bottom of the soil layer (in depth of 6.3 m)for 3 months, while only a positive ground temperature anomaly of 0.06℃ can be found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run. The anomaly, however, could reach 0.65℃ if the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was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It could be even as large as 0.81℃ assuming the heat flux at bottom is 10 W m-2. Meanwhile, an increase of about 10 W m-2 was detected both for heat flux in soil and sensible heat on land surface, which is not neglectable to the short-term climat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siderable response in land surface energy budget could be expected when the soil thermal forcing reaches a certain spatial-tem poral scale. Therefore, land surface models should not ignore the upward heat flux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oil layer. Moreover, integration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d coupled land-atmosphere model are also necessary for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19.
改进的切线性模式对一个边界层模式变分资料同化的改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气、海洋中边界层物理过程的强非线性会对切线性模式近似(尤其是当积分时间长时)有较大的影响,从而给相应的4维变分资料同化问题的求解造成困难。本构造了Mellor-Yamada湍流封闭模式(level 2.5)的一个改进的切线性模式,相比通常的切线性模式和简化的切线性模式可以提高对非线性扰动的逼近。利用这个改进的切线性模式的伴随模式分别进行了1到7天的变分资料同化试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而用通常的伴随模式和简化的伴随模式都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0.
通过引人泊松括号,分析了无限维Hamilton的性质,并将其推广到广义Hamilton系统,且从理论和实用角度讨论了这类广义Hamilton系统的辛格式构造问题,从而为辛几何算法在一般的时间发展方程的数值求解提供新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