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1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41.
贵州关岭上三叠统瓦窑组中碳酸盐岩结核形成的生物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尚彦  王宁等 《地质通报》2002,21(12):855-857
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附近的晚三叠世早期地层瓦窑组底部产具重大科学意义的关岭生物群。关岭生物群产出地层中伴有大量大型碳酸盐岩结核。这些结核中部都有植物茎干,结核内的海百合、双壳、菊石、牙形刺等生物化石含量明显高于结核周围的岩石,且有许多生物化石直接附着在植物茎干上。这类结核的形成,除化学沉积作用外,还有生物作用的影响。海百合、双壳类和菊石类栖息在植物茎干上营假浮游生活,随着栖息生物量和化学沉积物灰泥的增加,逐渐沉积在海底形成结核。  相似文献   
542.
目前,低温地球化学的着眼点主要在纯物理化学作用下的地球化学行为,而对于微生物在低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已发现有微生物与元素溶出、迁运、富集相关的许多实例。微生物虽微小,但具有非凡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因而在大气、水域(地表水、浅部地下水、海水)、土壤、岩石的表层广泛分布。低温地球化学作用中的温度、压力、pH、Eh等物化条件相当大的范围内,正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特别是在常温常压下,元素的溶出速度极其缓慢,而当微生物参与时,可以大大加快某些元素的溶出和富集的速度。可见,微生物在低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1.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化学因子  相似文献   
543.
贵州铜仁地区石竹—牙溪一带的熬溪组自下而上分为3个岩性段,第Ⅰ段主要由泥质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组成,上部产较多的三叶虫,计6属(2亚属),3种、2未定种及1新种,分别为Probowmania(Mufushania)nankingensis、Probowmania(Pr.) balangensis、Balangcunaspis(B.)transversus、Oryctocephalops sp.、Kootenia sp.和Deiradonyx tongrenensis sp.nov.。其中Deiradonyx见于澳大利亚北部Templetonian下部的Alexandris层,Oryctocephalops主要产于西伯利亚Amginian下部,两者时代均为早寒武世;Kootenia主要见于下寒武统;其他三叶虫均为凯里组下部常见的分子。上述三叶虫的发现改变了熬溪组为中寒武统的认识,熬溪组是跨中、下寒武统的岩石地层单元。熬溪组第Ⅰ段上部层位为下寒武统顶部,与紧邻的第Ⅱ段下部的含钾页岩共同组成凯里组  相似文献   
544.
塔东古生界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东地区不同构造带上代表性钻井下古生界储层的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成分表明,大量液态烃、气液两相烃、含烃盐水及沥青存在于下古生界储层中,表明英吉苏凹陷曾经有过油气的生成,古城鼻隆和塔东低凸起曾经有过油气的充注。米兰1井与古城4井含烃流体包裹体拉曼成分的不同,说明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油气来源。古城4井寒武系与奥陶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分的明显差异,表明二者间存在流体封隔层。  相似文献   
545.
黔中隆起研究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黔中隆起”是南华纪一早古生代期间与南华裂谷造就的湘黔桂盆地演化有关的盆缘隆起。“黔中隆起”活动与盆地沉降曲线很好的吻合性证明了这点,二者是一对挠曲偶。这就是“黔中隆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伴随南华裂谷盆地的开合过程,“黔中隆起”经历了南华纪晚期雏形出现、震旦纪一奥陶纪水下发展、奥陶纪末期至早志留世古陆发展直到志留纪晚期的消亡。它不仅控制了当时该地区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以及这段时期地层的垂直发育序列和横向分布、变化,而且对陡山沱组磷矿、石炭系九架炉组含铝岩系等形成分布、黔中地区后期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形都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46.
ICP-AES同时测定地质样品中钴铬铜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况云所  胡万明  赵平 《贵州地质》2005,22(2):137-139,133
本文研究了地质试样中Cu,Co,Ni,Cr,Ti等五个元素用电感耦合等离子测试的方法及可行性。通过多次试验,用本法所测国家一级标准样品的结果符合国家地质勘查管理规范的要求,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47.
贵州镇宁沙子沟地区北西向构造形迹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筑生 《贵州地质》2000,17(1):30-33,39
沙子沟地区北西向构造是省内闻名的水城-紫云变形带向南东方向的延伸段,该北西向构造带除褶皱外,尚发育有一毓的逆冲断层构造,为一个大型的褶皱断裂构造带。它由两个褶皱带和个部断层带组成,即:打邦-六马-打万挤压褶皱带、阐益-乐纪-岜解逆冲断层带、店子上-岜闹褶皱带、白石岩-板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548.
徐松金  龙文 《地震工程学报》2012,34(3):220-223,233
为解决地震预测中最小二乘向量机(LSSVM)模型的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利用粒子群算法(PSO)的收敛速度快和全局优化能力,优化LSSVM模型的惩罚因子和核函数参数,建立了PSO-LSSVM地震预测模型.通过对地震实例的预测仿真及其相关分析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优于传统的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地震预测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549.
人为地质作用刍议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家仁 《贵州地质》2004,21(3):171-177
本文阐述了人为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研究人为地质作用的意义、方法和任务,并就开展人为地质作用研究工作提出建议。以因果关系划分,人为地质作用可分为人力地质作用、人力诱发地质作用和人力诱导地质作用三类。人为地质作用具有作用速度快、强度大、范围广、效果明显、分布与人类活动场所相关、具有正负两方面效应、可人为重复、可控制等特点。研究人为地质作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地质学发展的需要,是破除迷信、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研究人为地质作用在防灾、减灾、除灾,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利用地质作用规律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造福人类,破除迷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人为地质作用研究要解决的是现在和将来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再用“今天是过去的钥匙”。研究人为地质作用的发生过程、发展规律、作用后果和形成机制,研究人为地质作用的控制技术,研究人为矿床的开发利用技术,是人为地质作用研究的三大任务。本文建议:(1)加强人为地质作用研究力量,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加强对人为地质作用的研究;(2)加强人为地质作用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550.
针对贵州省倾倒式崩塌的特点,选取对灾害发生具有控制性或影响较大的且易于在野外采集的因子(坡度、岩体结构、凹腔状态、主控结构面倾角、卸荷松弛、后缘裂缝贯通程度和基座软硬程度)作为识别指标。基于岩石工程系统RES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构建指标相互作用关系矩阵,研究指标间相互作用对潜在崩塌稳定性的影响,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就评价指标对整体稳定性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旨在为潜在崩塌的野外简易识别奠定基础。研究发现,岩体结构、后缘裂缝贯通程度对潜在倾倒式崩塌的影响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