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响涛源—祖塔锰成矿带位于湘中地区,地处桃江成锰盆地中心部位,带内已发现多个大中小型“桃江式”锰矿床。在汲取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方法,对区内锰矿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区内锰矿床的形成受到区域构造、同沉积断裂、古地理以及岩相组合等因素的控制,集中分布在同沉积断裂的西侧。锰矿赋存于盆地沉积中心亚相和过渡亚相中,呈NNW向连续展布。成矿带往东的边深部及赋矿向斜的核部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为后续的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2.
3.
【研究目的】热解温度和原材料对秸秆基生物炭吸附重金属性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本文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作为原料,在限氧条件下,通过热解法于中温(450℃)和高温(600℃)下制备秸秆基生物炭S450、S600、Y450和Y600,研究不同类型生物炭的材料表面特性差异及对溶液中Pb2+、Cd2+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影响明显,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产率下降,碳元素含量增大,氮、氢和氧元素含量有所降低,而且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平均孔径均有所减小。4种秸秆基生物炭对Pb2+和Cd2+的吸附以化学沉淀反应为主,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对Pb2+、Cd2+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也随之增大,而且玉米秸秆生物炭对Pb2+、Cd2+的吸附量明显高于水稻秸秆生物炭的吸附量。【结论】4种生物炭对溶液中Pb2+和Cd2+的吸附分别为多层吸附和单分子层吸附,而...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2孔岩石地层、磁性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学数据的分析研究,结合区内其他钻孔的对比,确定了该孔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结果表明:该孔第四系底界埋深297.36 m,地质年龄为2.58 Ma,置于松山/高斯极性时(M/G)分界处;中、下更新统界线埋深168.97 m,与布容/松山极性时界线(B/M)吻合,时代为0.78 Ma;中、上更新统界线埋深98.90 m,上更新统底部与本钻孔MIS5底部大致相当,时代为120 ka BP;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界线埋深11.08m,年龄约为12kaBP,深海氧同位素I阶段(MIS1)与末次盛冰期(LGM)界面为全新统底界。本孔的微体古生物分析进一步揭示了3层海相沉积层,分别对应MIS5 (74—128 ka)、MIS3 (24—60 ka)、MIS1(现在—12ka)。该结果较好地印证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发育的3次大规模海侵事件,同时也为本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划分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高宝龙  胡正旺  李端  杜劲松 《地球科学》2021,46(5):1881-1895
随着地磁场观测数据的不断积累,高效利用观测数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研究表明,仅对单一观测手段获得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往往很难达到目前解决相关地质问题的精度要求.因为各观测方法获得的地磁场数据集通常在分辨率、精度、高程及覆盖范围方面存在局限性和差异性,造成单一数据集仅能有效表征地磁场某一频段信息的问题.而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数据间的融合.为此,基于等效源方法,提出一种多层等效源技术方案,应用于航空和地面磁测数据融合,提高地面数据插值补空、扩边及航空数据下延的精度.该方法针对观测信息的频谱特征,采用3个位于不同深度的等效源层模拟实测数据;较传统的单层等效源方法,减少了等效源设置的盲目性,增强了观测信息在等效源模型中分配的有序性和结构性.理论实验表明,多层等效源模型设置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航空与地面磁测数据融合可以起到显著的相互丰富及改善的作用.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湖北金牛火山岩盆地航空与地面磁测数据融合,获得了丰富的、平面上规则分布的地磁场数据.   相似文献   
6.
雨台山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别山地区大悟宣化店—麻城乘马岗银铜金成矿带中段,是与大别山造山带有关的银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NW向断裂破碎带和近EW向石英脉中,受断裂控制明显。近矿围岩主要为压碎石英岩和碎裂二长浅粒岩,围岩蚀变以硅化、钾化、叶蜡石化为主。开展了矿区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分析了Au、Ag、Cu、Pb、Zn、As、Sb、W、Sn、Mo共10种元素。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元素组合特征。通过与成矿元素分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了符合矿区的深源流体成矿模式,并对矿床深部找矿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矿区新一轮深部找矿突破,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调查院近年来在丰山铜矿完成的地质勘查资料,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成矿受NWW向断裂、轴向近EW向的复式褶皱、封三洞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及岩体接触带等因素控制,大冶群第六段为成矿有利围岩,矿化及围岩蚀变具有垂向分带和水平分带特征,垂向分带表现为自上而下依次呈现Fe、Cu→Cu、Mo→Mo、Cu矿化,水平分带则表现为自岩体内至岩体外,依次出现斑岩型Cu、Mo矿→矽卡岩型Cu、Mo矿→热液脉型Pb、Zn (Au、Ag)多金属矿。矽卡岩型主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应力集中的次级褶皱构造轴部顶缘与滑脱(断裂)叠加的接触带地段及其附近,其次赋存于主接触带附近的有利成矿围岩,形成独有的厚大扁豆体矿体和似层状矿体,据此开展深部找矿预测,认为丰山铜矿3~17线深部仍存在矽卡岩型矿体,研究成果可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丰山铜矿是一个开采历史悠久的老矿山,需要接替资源勘查。基于在鄂东南封三洞铜矿矿区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找矿工作,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对反演图进行推断解释并圈定成矿有利部位,经后期地质勘查工作验证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因此,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为封三洞铜矿的深部找矿工作打开了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锰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屹 《地质与勘探》2021,57(2):294-30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锰矿消费增长迅速,进口锰矿石量快速攀升,对外依存度已从2010年的47%攀升到2019年的82%,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在系统收集并总结我国锰矿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资源潜力及供需现状等资料的基础上,依据钢铁产量与锰矿消费之间的线性关系,对未来我国锰矿需求进行了预测,并对影响我国锰业安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大中型锰矿资源基地、提高锰矿资源查明率、优化锰产业结构、降低锰资源消费、加大"走出去"力度,以及建立国家资源储备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此提高我国锰业安全保障程度,缓解我国锰矿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我国主要锰矿矿集区内,划分了重点勘查区,并提出了锰矿勘查工作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通过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背景资料收集,查明了该区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和短板要素,并在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资源再生型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完成实际验证评价的基础上,与通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且与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也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构建的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更适宜此类地区矿区分散分布且发展方式迥异的特点,能进一步突出地域主导特色,可为同类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