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347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257篇
地质学   932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5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积盆地有机质自由基热演化特征及其作为古温标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古地温指标法和动力学模拟法两类.古温标法中最常用的为有机质成熟度和矿物裂变径迹,动力学模拟法中最常用的是盆地的拉张模型和挤压模型.本文针对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作为沉积盆地古温标进行了探索研究.分析了自然演化系列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的热演化特征;根据自然演化系列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数据,对热模拟实验下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值进行校正,由校正后的数据初步建立了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浓度(Ng)与时间-温度指数(TTI)的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南堡凹陷近年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揭示该区滩海与陆地油气成因及分布规律,对67个原油和油砂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南堡凹陷原油具有低硫、中高蜡含量特征,陆相成因特点显著。共分为4种类型原油:(1)陆地沙三段深部层系原油,具有高4-甲基甾烷丰度、低奥利烷丰度与低甲基菲指数值和轻微偏高成熟度特征;(2)陆地Es1—Ed原油与Ng和Nm原油,其特征与第一类原油相反;上第三系原油普遍遭遇生物降解;(3)滩海东营组原油,以较高伽马蜡烷/C30藿烷和高甾烷/藿烷值区别于陆地原油;(4)滩海奥陶系潜山原油,具有低丰度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相对高丰度孕甾烷、三环萜烷与重排甾烷系列等特征,显示较高成熟度。上述4种成因类型原油指示南堡凹陷陆地、滩海均存在多层导有利烃源岩;同层位中滩海Es1-Ed存在较陆地更为优越的有利烃源岩,南堡滩海地区具有广泛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断层的垂向封闭能力主要取决于断面的紧闭程度和断裂带内填充物的岩性。在定量计算断面正压力和断层两侧地层泥地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断层垂向封闭因子(Fvs)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断面正压力与断层两侧地层泥地比的乘积。通过该参数可以定量评价断层的垂向封闭能力。以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断裂为例,在建立断层垂向封油、气能力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应用断层垂向封闭因子(Fvs)定量评价了该断裂带的成藏期垂向封闭性及现今垂向封闭性,分析了该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得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层序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原理指导下的地震资料解释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为配合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从克乌断裂带上盘向下盘、从构造油气藏向地层、岩性等隐蔽油气藏的转变,利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地球物理资料,将三叠系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进而总结出拗陷完整型和拗陷残缺型两种层序类型。结合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和井间沉积对比,探讨了三叠系砂体结构和湖侵体系域地层超覆、湖退体系域及最大湖泛面附近小规模滑塌浊积体岩性透镜体等5种圈闭发育模式。油气成藏综合条件分析指出有效圈闭和油源断层的识别是制约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不整合面及其动力学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不整合及其性质和强度的确定对理解克拉玛依至百口泉地区构造变形历史和油气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震资料研究显示,该区二叠纪至中生代地层中存在多个不整合面,且多为构造运动的反映。其中对克-百地区构造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有四期,其一发生在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沉积后,主要表现为冲断掀斜运动,使其前的二叠纪沉积向南东方向掀斜抬升,遭受剥蚀;其二发生在三叠纪末期,对克百断裂上盘大侏罗沟断层至百口泉段的构造有重要影响;其三发生在中侏罗世末,该期构造运动在克百断裂带及其上盘表现最为清楚,以冲断为主,局部地区有褶皱现象;其四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表现为掀斜运动,褶皱和断裂作用相对较弱。克-百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变形的差异性与构造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塔中低凸起地层水化学特征与不整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水化学特征对不整合具有很好的响应。在遭受强烈抬升和剥蚀、之间形成不整合的奥陶系和志留系,以及紧靠不整合面附近的石炭系CⅢ油组,其地层水具有矿化度、Cl-含量、K Na 含量和r(Cl-Na)/rMg值相对较小,而HCO3-含量、rNa/rCl值和rSO42-×100/rCl值相对较大的特点,反映出地质历史时期大气降水的影响。在志留系与石炭系之间以及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地层水的矿化度、r(Cl-Na)/rMg值和B3 含量变小,而rNa/rCl值和rSO24-×100/rCl值变大,具有典型的遭受大气淋滤的地层水化学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油气包裹体的特征和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结合烃源岩生烃史和地层埋藏史,分析了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断阶带具代表性的油气藏的成藏期次。断阶带内油气富集程度较高,不同构造带或同一构造带不同断阶带油层的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油源岩为古近系阜宁组二段和(或)泰州组的油藏具有2期油气充注的特点,如祝庄油田D34井阜宁组三段油层第一期充注的时间为26-21Ma,第二期开始充注的时间约为12Ma;草舍油田中-南断块S198井阜宁组三段油层第一期充注为14-8Ma,第二期为5-2Ma;草舍油田北断块S120井三垛组一段油藏第一期充注时间为17-4Ma,第二期无法找到对应的成藏时间。而油源岩为阜宁组四段的油藏为一期充注,如角墩子油田S228井三垛组一段、戴南组一段油层开始充注的时间约为14Ma.一直持续至今。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是中国大型陆相湖盆,其上白垩统嫩江组一段(K2n1) 和二段(K2n2) 烃源岩沉积时期的形成环境一直备受争议。文章选取盆地后金沟剖面为研究地区,通过测定和分析烃源岩中的稳定氮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氧化还原条件。结果表明,后金沟剖面嫩一段(H 层位) 和嫩二段(N2 层位) 具有明显的差异:嫩二段相较嫩一段而言,有机碳(TOC) 值偏高、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 值负偏,而且稳定氮同位素(δ15N) 值偏小,一致指示海侵事件发生之后导致嫩二段形成了缺氧环境。结合微量元素比值分析,古生产力参数Ba/Al、Ba/Ca,反映嫩二段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这与TOC 的含量变化一致;Mo/Al、V/Cr 等氧化还原参数表明嫩二段沉积时的水体环境还原性更强,这与δ15N 值偏小指示嫩二段形成缺氧环境的结论相符,重建了沉积时期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研究结果不仅可以预测优质烃源岩的沉积分布,还可以为国内其它湖相页岩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为油气勘探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深5井在下寒武统(?_1w)吾松格尔组白云岩中有油显示,属低凝、低黏度、低硫、含蜡轻质油。分析了中深5井、中深1井和中深1C井原油中■、苯并[a]蒽及其烷基取代系列和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并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典型烃源岩及相关原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中深5井和中深1井原油中苯并[a]蒽及甲基苯并[a]蒽相对于■及甲基■的含量很低,碳同位素较轻,与上奥陶统烃源岩具可比性,而中深1C井原油中苯并[a]蒽及甲基苯并[a]蒽相对含量较高,碳同位素较重,并与寒武系烃源岩具可比性。对于缺少常规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的高成熟轻质油/凝析油来说,及其烷基取代系列是进行油源判识的有效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机质孔隙在泥页岩及泥灰岩致密储层中被发现,成为非常规油气藏中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有机质孔隙度的计算是非常规油气评价及勘探中极其重要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泥灰岩为例,从成因角度出发,提供了计算有机质孔隙度的方法。束鹿凹陷泥灰岩为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油气藏,发育有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主要为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由未成熟固体干酪根向低密度烃类流体转化所产生。根据束鹿泥灰岩现今有机地化特征(Ⅰ型及Ⅱ型干酪根、TOC平均1.66%、氢指数(HI)平均451 mg/g、T_(max)平均444℃),推算出其初始氢指数(HIo)平均561 mg/g、初始有机碳TOCo平均1.9%、可转换碳占48%、转化率为31%。最终利用质量平衡方程求得该区有机质在此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孔隙度为0.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