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19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98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马攸木金矿床金银互化物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攸木金矿床是西藏近年发现的首例规模较大、矿石品位富、金成色高的岩金矿床.作者通过对马攸木金矿床矿石组构、矿石共生组合及矿物特征研究发现,金银互化物主要有自然金、含银自然金、银金矿、自然银.载金矿物为黝铜矿、针铁矿、脆硫锑铅矿及石英;金银互化物的赋存形式主要为包裹体金、裂隙金及粒间金.金银互化物的形成、富集与热液成矿作用及表生风化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may be inferred from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s that the very thick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basin are 5.89- 0.78 Ma old and that their deposition persisted for 5.11 Ma, i.e. starting at the end of the Miocene and ending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with the Quaternary glacial stage starting in the area no later than 1.58 Ma.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dicates that the Zanda basin on the 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began uplift at -5.89 Ma, later tha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sence of gravel beds in the Guge and Qangze Formations reflects that strong uplift took place at -5.15 and -2.71 Ma, with the uplift peaking at -2.71 Ma.  相似文献   
3.
Using monthly average, maximum,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5 weather stations in Mt. Qomolangma region in China from 1971 to 2004, climatic linear trend, moving average, low-pass filter and accumulated variance analysis method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climatic change in this region were analyzed. The main finding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re is obvious ascending tendency for the interannual change of air temperature in Mt. Qomolangma region and the ascending tendency of Tingri, the highest sta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 rate of increasing air temperature is 0.234 oC/decade in Mt. Qomolangma region, 0.302 oC/decade in Tingri. Th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s more strongly in non-growing season. (2) Compared with China and the global average, the warming of Mt. Qomolangma region occurred early. The linear rates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Mt. Qomolangma region exceed those for China and the global average in the same period. This is attributed to the sensitivity of mountainous regions to climate change. (3)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Mt. Qomolangma region are quite different in precipitation changes. Stat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show increasing trends but a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yalam in the southern part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sudden decreasing of precipitation occurred in the early 1990s. (4)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find that the warming of Mt. Qomolangma high-elevation region is most significant in China in the same period. The highest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station in the world set up at the base camp of Mt. Qomolangma with a height of 5032 m a.s.l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nitoring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4.
西藏昌都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昌都镇位于澜沧江上游“三河一江”地带(即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气候较恶劣,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植被稀疏,地质灾害发育。该区是藏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城镇建设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查研究显示昌都镇发育地质灾害33处,其中崩塌16处,占灾害点总数48.5%,主要发育于路堑边坡和河流下切侧蚀形成的自然边坡;滑坡1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9.4%,且90%为土质滑坡,多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泥石流4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2.1%,以中小型为主。文章总结了昌都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空间位置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昌都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影响。结合调查分析提出了昌都镇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策略———治灾、设防、治水、治坡、生态建设和加强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涌保护器(SPD)级间能量配合试验中配合失效的问题,主要利用波的传输理论与基尔霍夫定律进行分析,结合JB/T 10618-2006(组合式电涌保护器)的规定假设一套组合型SPD,通过基础理论分析与精确计算得出:当被保护装置属于低频(直流)设备时,在不影响信号强度的情况下,退耦元件采用电感或电阻型元件均可;当被保护装置属于高频设备时,退耦元件只能选用低电感量的电阻型退耦元件.退耦元件的参数值均可按照波的传输理论与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理论计算.这在组合型SPD退耦元件的选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多模式遥感数据及产品对西藏年楚河流域上游地区10年间(2005~2015年)的冰川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分类结果表明:冰川面积减少了21.7km2,退化率(PAC)为16.94%,年退化率(APAC)为1.69%。冰川厚度变化监测采用了两期遥感数字表面模型(DSM)差值法,结果表明冰川厚度减少了5.20m。冰川体积变化用厚度变化与面积变化的乘积计算。结果表明,10年间研究区内冰川体积减少了0.71km3。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冰川在此10年间出现了重度退化。   相似文献   
7.
1981-2015年西藏全区气候季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15年西藏全区39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修订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分析了39站季节起始日与季节长度,代表站的季节极端日期、极端长度、季节早晚、季节长短等级变化趋势及其对农牧业、旅游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近35年来,春、夏、秋、冬季平均起始日分别为2月25日、5月31日、9月15日和11月28日,平均长度分别为99 d、106 d、73 d和87 d,且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波密、加查、尼木、狮泉河、申扎站春季的起始日在提前,分别为-5.8、-1.2、-3.3、-2.5、-2.3 d·(10a)-1;秋冬季的开始日在推迟,分别为1.4(1.5)、2.1(4.2)、1.9(4.4)、1.0(2.5)、1.2(4.0)d·(10a)-1。春(夏、秋)季持续时间在延长,分别为7.0(1.3、0.1)、0.04(3.3、2.1)、1.0(4.6、2.5)、0.1(3.4、1.6)、1.7(1.8、2.8)d·(10a)-1;冬季持续时间在缩短,分别为-8.5、-5.4、-7.8、-5.1、-6.2 d·(10a)-1。春季的提前与季节长度的延长,使作物播种期与牧草返青期提早;秋季的推迟与季节长度的缩短使得作物复种机会大;同时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作物品种熟性布局以及旅游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及周边18个气象观测站1989~2018年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进行强降水个例筛选,在大气环流分型的基础上,应用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暴雨和大雨在不同环流形势下的水汽输送轨迹。结果表明:昌都产生强降水的大气环流形势分为高原低涡、高原槽及高原切变线3种类型,其中以高原切变线型为主,而降水强度最大的是高原槽型。不同环流形势下暴雨发生时三个等压面的水汽轨迹方向基本一致,均以偏南气流为主,水汽来源相对集中,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强降水;而大雨发生时三个等压面的水汽轨迹多以偏南气流为主,与暴雨相比,水汽来源较为分散且水汽条件较差。夏季昌都的水汽来源主要以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海为主,最远可以追溯到大西洋。   相似文献   
9.
高佳佳  杜军 《冰川冻土》2021,43(2):580-588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流域汛期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推算一定重现期的极端降水量分位数,通过百分位法、Hill图法、年交叉率法选取阈值,借助广义帕累托分布函数(GPD)对流域极端降水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9百分位时的阈值为流域内各站点的最佳阈值,且各站点超阈值序列通过了M-K的平稳性检验,无明显突变。拟合效果通过K-S检验,各站点拟合的极端降水理论频数和实测频数基本相符。尺度参数的大值区位于流域下游,表明该地区的极值波动大;形状参数正值区位于流域中上游地区,说明发生破纪录降水事件的概率较大,拟合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从5年一遇和1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值来看,雅江流域除拉孜站外,其他地区降水极值均超过30 mm,日喀则地区的降水极值达50 mm;各地区20年一遇和30年一遇的降水极值增长的非常缓慢。通过与实际极端降水值对比分析得出,GPD拟合计算出的重现期水平基本符合实际,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周期性蓄水改变了岸坡内的地下水渗流场和应力场,降低岩土体的剪切强度,对库岸边坡、岩体稳定性影响很大。以往库区岸坡岩体形变监测主要通过设置固定点进行观测,难以发现岩体整体变化情况。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方法能获取岩体整体表面厘米精度的点云数据,具有无需接触目标、获取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非常适合库区高陡危岩体表面三维形变监测。以巫山箭穿洞危岩体为例,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对箭穿洞危岩体进行了为期2年(2017—2018年)共3期监测,以第一期观测目标周围稳定岩体数据为基准,对数据进行重叠点云迭代配准,点云配准精度优于±2.7 cm。针对箭穿洞危岩体在观测时段内的变化情况,构建危岩体区域的基准不规则三角网模型,以点到基准面最近距离法结合危岩体变化区间分析其变形。通过对比分析箭穿洞危岩体3期观测数据,发现相对于2017年,2018年箭穿洞危岩体左侧岩体有变形趋势;在库区蓄水阶段,危岩体局部多处存在明显凹陷变化,局部因蓄水影响发生约?0.03~?0.07 m变形。结果证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库岸高陡边坡形变监测中的有效性,为三峡库区高陡危岩体形变监测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