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伟 《地质与勘探》2024,60(2):277-293
为研究贵州北部马鬃岭铝土矿床中富锂铝质粘土岩的物源体系及其锂的来源,对出露于大竹园组顶部的该类岩石进行了锆石U-Pb定年、Lu-Hf同位素及锆石微量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富锂铝质粘土岩中碎屑锆石普遍发育岩浆振荡环带,为造山作用/弧作用相关的岩浆岩类锆石。碎屑锆石U-Pb年龄从早泥盆世到太古宙(411~3001 Ma)均有分布,具627~879 Ma和925~1018 Ma两个主峰及539~602 Ma一个次峰。εHf(t)值为-27.61~7.03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布在1242~3387 Ma之间。结合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微量元素特征及区域地质对比,认为富锂铝质粘土岩中碎屑锆石最主要的初始物源区为南岭-云开地体、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岩浆岩,其锂可能来源于江南造山带西段桂北-黔东地区860~750 Ma的基性岩。  相似文献   
2.
上黑龙江盆地前哨林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额尔古纳微地块北缘, 北与西伯利亚古陆以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相隔, 东以塔源—喜桂图断裂与兴安地块相邻。本文通过对上黑龙江盆地前哨林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年龄、主微量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 为探讨早古生代额尔古纳微地块与相邻地块的碰撞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技术, 获得研究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58.4±2.4) Ma(MSWD=0.022), 确定了岩体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中—晚奥陶纪。岩石中锆石Hf同位素?Hf(t)值介于–4.64 ~ 1.84, 其测点大部分位于球粒陨石演化线之下, 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介于 715 ~ 1 126 Ma。地球化学显示岩石具有富硅、富铝、富碱等特征; 稀土配分曲线表现出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 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的右倾特征, 且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及高场强元素Th、U、Zr、Hf, 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及高场强元素Nb、Ta、P、Ti。岩石成因类型判别图显示前哨林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A型花岗岩特征, 岩石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岩浆来源于中—新元古代古老地壳的熔融, 且存在少许幔源物质及新增生地壳物质熔融的参与, 元素特征暗示岩石形成于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古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背景下。结合前人对额尔古纳地块早古生代花岗岩形成背景的研究, 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北缘及东北缘早古生代花岗岩形成机制不同, 前者形成于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古陆及蒙古—图瓦地块碰撞、拼接后伸展背景下; 后者主要形成于额尔古纳与兴安地块碰撞伸展背景下。  相似文献   
3.
渗漏问题一直是赤泥堆场的一个难题。在岩溶地区的赤泥堆场,因岩溶裂隙管道的存在,渗漏的产生是必然的,而防渗处理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系统的工程。而对堆存强碱性(溶液的pH值≥12)液、固体物的堆场,若发生废液外渗,其对环境的危害及影响都较大。对赤泥堆场岩溶渗漏通道采取垂直帷幕注浆、场内封堵落水洞、赤泥铺盖等综合防渗措施进行治理,通过灌浆前后地层的渗透性对比和泉点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防渗治理的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川滇黔相邻区铅锌矿床之成因规律,提升成矿理论认识及预测找矿效果,通过对区内铅锌矿床分布规律研究得出如下认识:1)发现矿床(点)之集群分布趋势,据此将成矿区域划分为3个矿集区;2)统计发现,震旦系和石炭系具有较高的成矿机率(51.57%),灯影组和摆佐组汇聚了区域80.98%的金属量;3)构造单元分级控制了成矿单元展布,而矿集区与二级构造单元之间具有不完全的对等性,矿集区Ⅰ、Ⅱ由康滇地轴和龙门山拗陷及二者向上扬子区域跨越地带联合控制;4)根据菱(赤)铁矿与铅锌矿空间耦合,以及菱(赤)铁矿伴生铅锌元素、铅锌矿物含量均较高等现象,论证了在盆地演化早期,古陆边缘拗陷带(或海盆)内之次级单元代表了浅海环境之低能较深水凹(断)陷或海湾环境,沉积了古生界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至下石炭统德坞阶和中元古界下昆阳群(会理群)两套含铁建造,形成了区域Pb、Zn成矿金属元素的初始富集,并于成岩-后生期经热液流体循环改造而成矿,含铁建造提供了成矿的主要矿质来源;5)本区成矿物质硫源-膏盐层主要赋存于灯影组和摆佐组下伏地层以及寒武系多个层位;6)矿源层、硫源共同决定了矿集区以及层控的形成机制,并成为控制其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介绍了贵州省实施的20个脱贫攻坚重点乡镇地质资源调查项目的实施背景、目标任务和主要技术要求。同时,还详细介绍了资料搜集、方案编制、调查评价、专题研究、报告编制等具体工作程序。最后对贵州省20个脱贫攻坚重点乡镇地质资源调查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采用OpenPose与BP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人体整体或局部行为进行分类检测,首先利用人体姿态估计算法获得人体骨架节点坐标数据,然后利用BP分类网络对节点坐标数据进行迭代训练与学习。检测不同整体行为的分类模型,训练准确率达100%,网络损失仅为0.091,实测各类准确率及总体准确率均达100%;检测局部行为的分类模型,训练准确率亦达100%,网络损失小于10-6,实测各类准确率及总体准确率均达100%;OpenPose与BP网络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实现不同整体行为或局部行为快速、准确的分类检测任务,同时还克服了传统行为检测方法的不足,能够实现更高效、更准确、更快速的分类检测。  相似文献   
7.
贵州普定纳雍枝铅锌矿矿床成因:S和原位Pb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通过近五年(2011~2015)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贵州普定纳雍枝铅锌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五指山背斜南东翼北中部,是黔西北铅锌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区内已发现20余个铅锌矿体,探获铅锌金属资源储量超135万吨,是川滇黔接壤铅锌矿集区贵州境内目前已发现和探明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主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陡倾斜脉状产出,除了陡倾斜脉状矿体产于F7断层破碎带,其余(似)层状矿体均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中,与围岩产状一致,层控特征明显。其矿石类型主要有块状、角砾状、细脉状和浸染状等,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其次为方铅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含少量石英,偶见重晶石。本次研究表明,该矿床硫化物δ~(34)S_(CDT)值介于15.94‰~25.49‰之间,均值为22.41‰(n=21),其中黄铁矿δ~(34)S_(CDT)值为22.06‰,闪锌矿δ~(34)S_(CDT)值为19.37‰~25.49‰,均值为23.17‰(n=17),方铅矿δ~(34)S_(CDT)值为15.94‰~19.70‰(n=3),均值为18.23‰。各类硫化物δ~(34)S值部分重叠,总体上不具有δ~(34)S黄铁矿δ~(34)S闪锌矿δ~(34)S方铅矿的特征,暗示硫同位素在硫化物矿物间的分馏未达到平衡。此外,矿石存有少量硫酸盐矿物(重晶石),暗示成矿流体的δ~(34)S3∑S值应高于硫化物的平均δ4S值(22.41‰),接近赋矿地层中海相硫酸盐岩的δ~(34)S值(22‰~28‰)。因此,成矿流体中的还原硫最可能为海相硫酸盐岩热化学还原的产物,来源于赋矿地层中的蒸发岩。应用飞秒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法首次获得了纳雍枝铅锌矿中方铅矿原位Pb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Pb同位素组成非常集中(~(206)Pb/204Pb=17.828~17.860,均值17.841,~(207)Pb/204Pb=15.648~15.666,均值15.659,~(208)Pb/204Pb=37.922~37.979,均值37.960,n=32),位于上地壳平均Pb演化曲线上,表明其成矿物质具壳源特征,可能来源于基底岩石。综合矿床地质、矿物学、S和原位Pb同位素数据,本文认为纳雍枝铅锌矿床S主要来源于其赋矿地层,Pb等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基底岩石,这两组流体的混合是导致其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的重要机制,成矿流体具后生、低温热液等特征,属于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很可能形成于燕山期,与右江盆地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息朝庄 《地质与勘探》2023,59(4):803-816
通过对贵州省独山县表层土壤、土壤剖面、农作物样品的研究,对土壤理化性质、微量元素、土壤-农作物硒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土壤-农作物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独山县表层土壤中Se元素含量范围为(0.07~5.42)×10-6,均值为0.45×10-6,高于我国土壤背景值和贵州省土壤背景值;西红柿样品中Se含量范围为(0.009~0.017)×10-6,为富硒农产品;土壤总体偏酸性;SOM、N、K2O、B含量均值分别为0.34×10-6、2.04×10-3、11.03%、89.32×10-6,K2O、B含量超过中国土壤A层背景值;N、P、SOM含量高;土壤养分条件优良,有利于富硒农作物的种植。(2)研究区共有富硒耕地 20205.80 公顷,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50.03%;独山县的富硒耕地大多分布于中北部,南部较少,各乡镇富硒耕地比例最高的是麻万镇和影山镇,分别为 70.96%、70.03%。(3)研究区成土母岩类型Se含量均值白云岩>灰岩>砂岩>粘土岩;土壤类型Se含量均值为水稻土>黄壤土>石灰土;土壤剖面、成土母岩呈现出从深部到表层富集特征;成土母岩样品中Se元素含量为(0.03~0.21)×10-6,泥盆系中统鸡窝寨组、石炭系上统黄龙组和二叠系中统茅口组Se较为富集;这表明富硒农产品、富硒土壤、母质层和富硒岩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Up to now, the 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 as well as the biological absorption and inorganic absorptions, have been proved to be major factors in Cd isotope fractionation. And Cd isotope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studies on the universal evolution and marine environment and so on. However,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applying Cd isotopes to trace the source of metallogenic material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in a complex mineralization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a hydrothermal ore-formation system. We measured the C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phalerite, galena, and ores from five lead-zinc deposits in SW China, and found that the δ 114/110Cd values varied from ?1.53‰ to 0.34‰, with a total range of 1.87‰, which is greater than most of measured geological samples. Meanwhile, through contrasting the Cd content with C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deposits,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different genetic lead-zinc deposits have different Cd content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which could be a tool for the studies on the origin of ore deposits. Also, the biomineralization and crystal fractionation may also result in Cd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 a word, although the research of Cd isotopes is presently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especially in hydrothermal ore-formation system),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Cd isotopes can give a clue in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ore-forming fluid and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0.
务-正-道铝土矿成矿区位于黔北-渝南接壤地带,现已发现大型铝土矿床10余个,探明资源储量超7亿吨,是贵州重要的铝矿资源地。铝土矿产于下志留统韩家店组碎屑岩或上石炭统黄龙组碳酸盐岩古侵蚀面之上的下二叠统大竹园组中,属古风化沉积型铝土矿床。基于前人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类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与铝土矿形成的关系,结合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揭示了研究区铝土矿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演化过程。依据1∶10万~1∶1万遥感影像特征的提取,总结了含矿岩系及相邻层位、主要构造的识别标志,论述了铁化、泥化异常与含矿岩系的空间展布关系,刻画出大比例尺度的遥感三维立体影像模型。通过多个铝土矿区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频率域三极测深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大功率激电测深法等物探方法的应用和对比研究,反演出“高、厚、凹、拐”物探异常找矿标志,建立了典型铝土矿床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找矿预测模型。在上述基础上,集成了铝土矿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综合找矿模型,示范指导找矿预测,经工程验证,取得显著的找矿效果,表明建立的找矿模型在该研究区探寻铝土矿适宜、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