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1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我国目前因采矿破坏而废弃的林地面积累计达1600万亩,破坏草地400万亩,因尾矿、废石堆积占用的土地2100万亩~3000万亩,并以每年30万亩的速度增加。尾矿、废石的堆积,除严重污染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及大气外,还经常诱发塌方、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62.
以HDD铺设管道直线段轨迹中的扩孔钻具组合为研究对象,将扩孔钻具简化为质量均匀分布的转子模型,对扩孔钻具进行了详细的受力分析。以转子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扩孔钻具所受力及力矩表示并建立了力和力矩平衡方程,采用矢量分析方法推导出了在小挠度情况下扩孔钻具的三维控制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63.
极硬水区分布于松花江漫滩和阿什河漫滩,漫滩包气带组合以黏性土和砂土为主。包气带厚一般4m左右,其中黏性土厚2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4m左右,极易遭受污染。  相似文献   
64.
城市化对石家庄站近地面风速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2—2012年石家庄城市站和4个乡村站地面风速资料,采用城乡对比方法,对石家庄城市站地面风速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站年和季节平均地面风速和平均10 min最大风速的长期下降趋势,主要是由城市化因素引起。具体结论如下:(1)石家庄站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和大风日数均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为-0.15 (m/s)/10a、-1.05 (m/s)/10a和-2.90 d/10a;乡村站年平均风速呈微弱下降趋势,年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减少较为明显,年大风日数减少趋势非常显著,减少速率分别为-0.02 (m/s)/10a、-0.21 (m/s)/10a和-2.19 d/10a。(2)石家庄站年平均风速下降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为-0.13 (m/s)/10a,城市化影响非常显著,城市化贡献率达到86.0%。该站春、夏、秋、冬季平均风速变化的城市化影响分别为-0.16 (m/s)/10a、-0.10 (m/s)/10a、-0.13 (m/s)/10a和-0.15 (m/s)/10a,城市化贡献率分别为82.8%、87.6%、88.6%和85.4%。(3)石家庄站年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为-0.84 (m/s)/10a,城市化贡献率为79.7%;春、夏、秋、冬季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分别为-0.94 (m/s)/10a、-0.80 (m/s)/10a、-0.60 (m/s)/10a和-1.01 (m/s)/10a,城市化贡献率分别达到90.4%、78.6%、64.9%和79.1%。(4)城市化对石家庄站年大风日数减少的影响不显著,但冬季大风日数减少仍明显与城市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5.
提要:普兰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面积约650 km2,主要由方辉橄榄岩、含单辉方辉橄榄岩和透镜状纯橄岩组成,缺失堆晶岩和枕状熔岩等洋壳端元。方辉橄榄岩中普遍发育辉绿岩和辉石岩脉,地幔橄榄岩上部被块状玄武岩、玄武质火山碎屑岩、粉砂质泥岩、硅质岩和硅质灰岩覆盖。辉绿岩低K、Ti,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曲线具有N-MORB特征,富集LILE(K、Sr、Rb),亏损HFSE(U、Th、Nb),(143Nd/144Nd)t=0.512904~0.512909,εNd(t)=+8.6~+8.7,(87Sr/86Sr)t=0.704893~0.705310,显示俯冲带弧后盆地环境的特征。对比前人研究,认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普遍存在洋内俯冲作用,但开始俯冲的时间不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西段开始于早白垩世,而东段开始于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66.
系统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中新世50余个沉积盆地的类型、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对青藏高原中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中新世,青藏高原海相沉积已经全面退出,全部转为陆相沉积,约23Ma时高原及周边不整合面广布,标志高原整体隆升。塔里木、柴达木及西宁-兰州、羌塘、可可西里等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沉积。约17.2Ma左右,阿尔金山显著隆升,使柴达木盆地西叉沟一带再无生物礁灰岩出现,且在盆地西部出现了短暂的沉积间断。这一时期,柴达木盆地西部开始进入湖退期,而东南部则快速湖进;同时,大约17.7Ma索尔库里山间盆地初始凹陷形成。另外,高原腹地五道梁-沱沱河盆地受南部唐古拉山的挤压抬升,在16Ma左右结束了五道梁组的沉积,在可可西里—唢呐湖一带则再次凹陷接受唢呐湖组沉积,形成高原腹地的大型压陷湖盆。13~10Ma期间,藏南南北向断陷盆地的形成,是高原隆升到足够高度开始垮塌的标志;约8Ma以来,高原东北部几乎所有湖盆均进入湖退期,普遍出现冲积扇、辫状河和水下扇砂砾岩堆积。  相似文献   
67.
压实作用可能会对地层的真实厚度和沉积速率造成影响,因而需要进行矫正,但在实际研究中很少考虑这些影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古厚度的恢复,原始沉积速率的详细研究及盆地内其它剖面研究资料的对比,发现该区52~13Ma间至少存在3次大规模的构造隆升事件,时间分别在约49.5Ma、45.5~33Ma、25~16Ma,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沉积演化和南祁连山隆起的过程,发现经矫正后的沉积速率峰值与前人所总结的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期可以较好地对比,为探讨青藏高原构造隆升过程及沉积速率对其发展的响应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8.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婧羽  崔春光  王晓芳  崔文君 《气象》2014,40(2):133-14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根据水汽收支方程计算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时期华北东北部暴雨区域的水汽收支情况并分析水汽输送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经向水汽输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暴雨区内水汽主要来源于中、低层(500 hPa以下)的南边界。暴雨区内水汽的辐合与暴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具有较好一致性,在低层水汽的辐合起主要作用,中高层水汽垂直输送作用更为显著。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得到的结果显示根据水汽源地划分影响此次暴雨过程水汽输送路径主要有:从孟加拉湾、南海地区处于中低层直接北上的西南路径,以及中层以下从我国东部海域(黄海、东海为主)进入内陆之后北折向东北偏北方向运动的L形高湿路径;同时高层沿着西风带西北路径的干空气输送也对此次强降水有重要影响。三者中从东部海域到达暴雨区的水汽贡献率最大,而孟加拉湾、南海的水汽输送对于此次强降水起到了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9.
早石炭亚纪冰川性海平面变化及黔桂盆地独特的古地理位置控制着盆地中的地球生物学过程,决 定了生烃母质生物的生产力和有机质的保存条件,进而影响了盆地相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通过对广西巴平剖 面地球生物相分析,探讨下石炭亚系盆地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结果表明:汤粑沟期早期、旧司期 中晚期生境型以Ⅵb ( 台间深海盆地生境相)为主,盆地中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盆地中水体较深,古氧相为厌氧 相,有机质埋藏效率高,形成了下石炭亚系的优质烃源岩。汤粑沟中期生境型为Ⅵb,生产力水平低,古氧相为 贫氧-厌氧相,由于沉积速率过慢,发生了大量的Mn /Fe氧化还原反应,降低了有机质的埋藏效率,仅形成了 一套非烃源岩。早旧司期及上司期生境型为Ⅳ1 ( 范围为风暴浪击面至真光层下界面) 、Ⅳ2 ( 范围为真光层下界 面至大陆架坡折处) ,生产力水平低-中,古氧相为准厌氧相-贫氧相,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一般烃源岩。上 司期末期-罗苏期生境型主要为Ⅲ2 ( 范围为强光合作用面至风暴浪基面) ,局部为Ⅳ1,生产力水平中-高,古 氧相为常氧相-贫氧相,有机质埋藏效率低,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差烃源岩。  相似文献   
70.
岩溶作用对大气CO2起到汇的作用,其量级的大小受岩溶水的排泄量及由岩溶作用产生的无机碳浓度两方面的影响。基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寨地下河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对岩溶碳汇过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寨地下河流域岩溶年碳汇量约为353 t C,不同时间尺度的岩溶碳汇强度与流域的排泄量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能否准确监测岩溶地下河的排泄量是岩溶碳汇估算的关键。由于岩溶区水循环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监测站在岩溶碳汇评估中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