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内蒙古西部狼山以北的测老庙拗陷中主要充填着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陆相碎屑岩。拗陷的西部边缘主要出露灰黑色页岩,偶见巨厚层砂砾岩为主构成的河流相三角洲入湖沉积体。一条近南北向延伸100多米、深达20余米的冲沟切割出一个非常完整的三角洲入湖砂体纵剖面,从下而上依次显示出由灰黑色页岩夹泥灰岩组成的底积层,由砂砾岩组成的前积层和相似组分的顶积层,而在顶积层之上还见上覆旋回的部分前积层下部层序。根据顶积层和前积层产状判断,露头点处古流向为SSW,说明物源区在北侧,而湖泊主体在南部。根据三角洲顶积层和前积层特征判断,该早白垩世入湖三角洲应为辫状河三角洲。完整的三角洲天然露头十分罕见,研究者往往借助于地震或雷达等手段间接地探讨三角洲的结构特征,而本露头为人们野外现场观察三角洲的结构层特征提供了最为直观的例子。  相似文献   
22.
西藏保吉地区晚侏罗世珊瑚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班戈县纳木错西岸的保吉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牛津期-基默里奇期珊瑚化石14属21种及未定种。它们分别是:Goniocoracf.annulata Roniewicz,Calamophylliopsis cf.moreauna(Michelin),Thecosmilia?sp.,Calamophylliopsis?sp.,Micrabacia?sp.,Stylosmilia michelini M.-Edwards et Haime,Cladophyllia turbinata(Gregory),Cladophyllia?sp.,Thamnasteria?sp.,Ovalastraea?sp.,Montlivaltia?sp.,Latiastraea goldfussi(Koby),Donacosmilia cf.silinensis Liao,Thecosmilia baingoinensis sp.nov.,Placophyllia cf.rugosa Becker,Cladophyllia rollieri Koby,Thecosmilia cf.costata Fromentel,Goniocora?sp.,Pleurocora crassa(Reuss),Calamophylliopsis moreauna(Michelin),Trocharaea?sp.等。这些珊瑚表明其所在地层的时代不是中二叠世,因此不能划为中二叠统下拉组。通过与已有上侏罗统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分析,该套地层应属于吐卡日组。本研究吐卡日组的发现证明了保吉地区的上侏罗统并非缺失,而是礁滩相碳酸盐岩地层。这一发现进一步表明了措勤盆地上侏罗统并非缺失,也不仅仅是接奴群或者是拉贡塘组为代表的碎屑岩沉积,而且也有上侏罗统礁滩相碳酸盐岩地层。这一发现为开展措勤盆地礁滩相上侏罗统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地层古生物学证据,因此,笔者建议将上侏罗统吐卡日组作为措勤盆地新的油气勘探目标层系。  相似文献   
23.
24.
尚晓冬  刘鹏举  张德军  董进  杨犇  周元 《地质学报》2023,97(12):4020-4034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华南黄陵背斜西翼湖北宜昌兴山县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中上部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中的疑源类微体化石,经系统鉴定共识别出8属8种,包括Appendisphaera grandis,Crassimembrana multitunica,Leiosphaeridia minutissima,Megasphaera inornata,Schizofusa zangwenlongii,Symphysosphaera basimembrana,Urasphaera nupta,Variomargosphaeridium gracile。该化石组合包含Liu Pengju and Moczyd?owska (2019)所建立的第二生物组合带(Tanarium tuberosum-Schizofusa zangwenlongii组合带)的特征分子Schizofusa zangwenlongii,因此,可尝试性地与第二生物组合带相对比,但未见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的常见属Tianzhushania,据此推测黄陵背斜两翼在古环境上可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5.
广西百色盆地始新世孢粉组合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百色盆地百东河地表始新世剖面进行系统孢粉分析 ,建立那读组和百岗组连续的孢粉序列 ,共划分 6个孢粉带和 11个亚带。根据剖面孢粉母体植物的生态属性 ,确定 6个孢粉植物群—气候期。当时植被经历了由常绿阔叶林向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转变 ;气候从热带湿润型向南亚热带—北热带半湿润偏干型转变。  相似文献   
26.
本文依据明钾1井孢粉分析资料建立了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的孢粉组合序列,共划分出6个孢粉带、14个孢粉亚带、6个孢粉植物群-气候时期和5次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孢粉证据揭示,在始新世晚期存在着一次剧烈的环境变革,植被经历了由阔叶针叶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转化,气候由中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的转化。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由前三次快速而强烈的干湿、暖热颤动事件,转化为后两次气候转型事件,气候由暖湿、热干转为热湿、暖干。在盐岩-钙芒硝泥岩-紫色泥岩-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的岩石序列中孢粉组合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气候干湿变化对植被和沉积环境的制约作用。盐类堆积时期,当地地形起伏大,植被稀疏;湖滨周围耐旱麻黄灌丛发育,气候干旱、偏热;山区有针叶、阔叶疏林分布,气候偏湿。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江陵凹陷因深层富钾卤水及钾盐矿物的发现受到各界的关注。而钾盐的形成与古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石盐包裹体均一温度的研究,对江陵凹陷早始新世古气候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为确定江陵凹陷成钾有利期提供一定依据。通过对石盐样品中的单一液相流体包裹体采用冷冻法进行均一温度测定,测温结果显示其均一温度范围是14.9~32.3℃,均值23.7℃,且各样品间温度数据波动不大。由此说明,江陵凹陷早始新世新沟嘴组中段的古气温较高,且比较稳定,属于温暖干旱的气候。此外,还通过分析比对前人研究成果,发现该区域古气温自沙市组至新沟嘴组下段有明显降低的趋势,这可能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之后的降温期有关。  相似文献   
28.
蒋子堃  王永栋  田宁  张武  郑少林 《地质学报》2016,90(8):1669-1678
木化石在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保存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且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木化石。基于北票木化石树木年轮、树桩直径等数据计算了木材早材与晚材的比率(E/L),并推算了松柏类树木古树高。通过已有测量的树木年轮直径,应用Niklas(1994)和Mosbrugger(1994)两种方法恢复了化石森林中松柏类树木的古树高约为25m。推断中晚侏罗世的裸子植物森林树木生长的环境为以火山岩和湖相沉积为主,降水丰富。推断髫髻山组属于温暖、湿润、季节性明显的亚热带到暖温带气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木化石木材组织中呈现的特殊解剖构造包括假轮、创伤树脂道、年轮扭曲、虫孔等,也能够揭示辽西北票中晚侏罗世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状况。表明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古气候虽然有利于植物生长,但生长期间受到了火山喷发、虫害、大风、降温等多种不利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干扰。  相似文献   
29.
在前寒武纪早期,条带状含铁建造(BIF)十分发育.然而,在1.8 Ga以后,BIF在地球上消失了,直到新元古代冰期,巴西、纳米比亚、澳大利亚和我国扬子地区又再次出现了BIF.  相似文献   
30.
首次在曲靖玉龙寺组上易剥页岩中发现Pridolian期的化石证据。对多门类大化石及微体化石的分析研究表明,玉龙寺组属晚志留世晚期,下西山村组属早泥盆世早期,志留一泥盆系界线应从它们之间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