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7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7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首次开展的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在不同地区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性。共性表现为地球化学元素在土壤垂向剖面上的继承性、叠加性和渗透性,差异性则反映不同沉积来源、不同沉积环境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2.
通过 1∶2 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三叠系专项研究 ,在义敦岛弧带的四川省新龙县雄龙西、白玉县热加获得一批植物化石 ,计 15属 2 0种 ,其中包括两个新种 ,一个属种为国内首次发现。这些化石不仅丰富了本区植物化石组合内容 ,而且对地层时代的确定及与邻区的对比和沉积环境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83.
新生代构造抬升对地表化学风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建华 《地学前缘》2000,7(2):517-525
全球新生代构造抬升 ,特别是南亚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和南美安底斯山脉和Altiplano高原在新生代的抬升对地表化学风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对地表化学风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起造山带地区化学风化能力的提高 ;而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的物理影响 ,即通过对大气和海洋循环的影响来对大气变化产生作用 ;一是通过对地表硅酸盐岩石的化学风化造成大气CO2 变化和全球温度的改变 ,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间接的生物化学效应。目前看来 ,新生代构造抬升造成的大气CO2 浓度减少是造成全球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重要原因。这已得到了近 10年来计算机大气环流模型 (GCMs)数值模拟和野外实验研究的支持 ,但在关于地表化学风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以及海洋Sr同位素是否可作为反映地表化学风化速率变化的替代性标志和气候变化反馈机制等方面 ,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4.
中国海相层序油气地质个性与勘探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直至近几年才获得重大突破,原因在于中国的海相油气地质的复杂性。中国古大陆板块的个性造就了中国海相盆地演化的多旋回性,由此形成烃源岩热成熟度高、目的层埋深大、保存条件差等个性。海相油气藏多具有多期次充注—调整改造—再充注的特点,且以气藏为主。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策略应是以有效烃源岩、储集层及保存条件评价为基础,立足于古隆起发育区、海陆过渡相生储盖发育区、有效烃源岩与大面积储层的叠合区勘探,加强基础地质、地震、测井等综合研究,以提高勘探目标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85.
华北地区燕山东段下马岭组地层中发育一套黑色岩系,本文测定了该岩系代表性岩石的地球化学组成。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主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如SiO2=53.00%~78.83%,Al2O3=1.20%~17.57%);PAAS标准化稀土配分型式为重稀土富集型,具Ce负异常,与现代海水配分型式一致。样品具有较高的Al2O3+TiO2含量(1.31%~18.48%),其U含量(平均3.95×10-6)、Th/Sc值(0.97~1.26)、Th/U值(平均3.50)、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型式及大陆地壳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表明黑色岩系沉积过程中有较多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黑色岩系Ba/Sr值(9.28~22.79)、Co/Zn值(0.01~0.29)及相关图解显示其沉积过程明显受到海底热液作用的影响,但原始溶液中热液组分含量不足0.1%。主微量元素比值、Ce/Ce*PAAS值(0.82~0.93)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黑色岩系可能沉积于大陆岛弧背景下的深水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86.
在滇东南麻栗坡地区广泛分布的榴江组薄层状硅质岩中.发现包含放射虫动物群Helenifor robustum和Heleniore laticlavium的重要分子,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弗拉斯早期.硅质岩SiO2含量在80.2%-95.72%之间,Al2O3含量集中在0.32%-3.83%之间,平均为2.07%,Si/Al值...  相似文献   
87.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古风向、古风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盛行西风,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罗汉洞组(K1l)沙漠沉积风向记录完全一致。岩性特征与古风向的一致性表明,研究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均处于北半球西风带中,研究区可能为"古鄂尔多斯沙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8.
为进一步归纳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变形特征及机制,本文基于三峡库区189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数据,通过对地质灾害位移-时间曲线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2017~2019年专业监测地质灾害点的变形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变形主要发生在5月至9月,降雨为变形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地质灾害年变形量及地表宏观变形,划分为未变形或微变形、缓慢变形、较明显变形、明显变形等4类;(2)依据GNSS累积位移-时间曲线特征,将地质灾害变形特征划分为振荡型、直线型和阶跃型3种基本类型,其中阶跃型是发生明显变形和较明显变形的地质灾害主要变形形式,为库区地质灾害变形关注的重点;(3)通过变形特征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总结了三峡水库运行期地质灾害存在8种阶跃变形特征,提出了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变形模式,归纳了其累积位移-时间曲线在变形“台阶”的形态特征、高度控制因素、出现时间及重复规律性等4个方面差异。研究成果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变形分析和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9.
Pb同位素对德兴铜矿成矿物源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德兴铜矿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对于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论.为弄清楚德兴斑岩铜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该矿床铜厂和富家坞矿区中的黄铁矿进行了Pb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铜厂和富家坞矿床中黄铁矿具有较为一致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 Pb比值为17.954~18.320(平均值18.097);207Pb/204 Pb比值为15.407~15.517(平均值15.476);208 pb/204 Pb比值为37.888~38.153(平均值37.999).该Pb同位素特征以及前人的S同位素特征均表明德兴斑岩铜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而不是主要来源于赣东北双桥山群新元古代的轻微变质老地层.本研究还通过对国内外近30个斑岩型、矽卡岩型及石英脉型含钼矿床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德兴铜矿辉钼矿中高的Re和187Os含量也暗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该超大型铜矿可能是在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这一挤压构造环境下,为洋片(P-MORB)中富含Fe3+的岩浆释放出的流体或熔体在上升途中与上覆地幔楔相互作用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90.
湘中—湘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的过渡区域。根据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特征,识别出4种沉积相类型:碳酸盐陆棚亚相、深水盆地相、碎屑陆棚亚相及混积陆棚亚相。纽芬兰世—第二世早期(梅树村期—沧浪铺期),深水盆地分布范围广,占据了湘中及湘南大部分地区,湘东南发育碎屑陆棚沉积。第二世中晚期(龙王庙期),相对海平面下降,深水盆地范围略有减小,研究区西北部碳酸盐沉积逐渐占主导,碎屑陆棚面积变化不大。第三世(毛庄期—崮山期),海平面持续下降,碳酸盐陆棚及碎屑陆棚由两侧向中间推进,深水盆地面积急剧减小;湘西北一带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沉积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混有陆源碎屑。芙蓉世(长山期—凤山期),碳酸盐陆棚范围迅速增大,深水盆地面积继续锐减,碎屑陆棚与碳酸盐陆棚毗邻发育,湘南区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总之,寒武纪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间沉积相带连续完整,存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的过渡沉积物,推测两者处于同一浅海海域,为由北西、南东向中部变深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