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2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01.
何文渊  白雪峰  张金友  赵莹  刘召  钟建华  孙宁亮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28-2023060028
笔者等通过电子背散射、二次成像和能谱分析,结合薄片和反射显微镜观察,发现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育了大量由生排烃扩张形成的微米孔和微米缝。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孔的特点有:① 一般只发育在超高压的页岩油储层中;② 一般只发育在黏土质长英页岩中,纯黏土岩少见;③ 多为近圆形或半圆形,直径多在0.5 μm到数微米,一般1~2 μm,最大可达8 μm;④ 孔缘一般为以绿泥石为主的黏土,形成不连续的圈环;圈环上缘的黏土多呈弧形或眉状,绿泥石化明显,在背散射图像中呈亮色;⑤ 孔内多有自生的纳米级葡萄状或豆渣状黏土,是构成封存油气的物质基础;⑥ 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孔可以组合成4种类型:即垂向联结成垂直的排烃烟囱型、垂向联结成倾斜的排烃烟囱型、水平联结成顺层的排烃管型和竖面上联结成更大的片状大孔型。排烃烟囱直或微曲,直立或倾斜;宽1~3 μm,最宽可达200 μm;高十几到30 μm,最大可达1500 μm;顶部多与顺层微米缝(或毫米缝)联结,是排烃烟囱的最终泄压和泄油气的总库;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孔隙度变化大,面孔率一般在5%~6%,局部面孔率最高可达39.66%。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缝的特点有:① 一般只发育在超高压的页岩油储层中;② 一般只发育在黏土质长英页岩中,纯黏土岩少见;③ 多以顺页理为主的微米缝为主;④ 略曲的张性缝,多呈锯齿状,绕过刚性矿物;⑤ 宽度多在0.5 μm到数十微米;最宽可达150 μm;⑥ 多与黄铁矿、白云石、磷灰石等自生矿物伴生;⑦ 多与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和排烃烟囱相连。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的形成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烃类流体的高压扩张力;第二种是烃类流体的化学溶蚀力。笔者等计算了形成这种生排烃微米孔和微米缝的压力,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孔从1500 m的44.74 MPa到2500 m深的74.81 MPa;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缝的排烃压力稍大,在相同深度比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大3 MPa。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与其他孔缝相连构成了一个储运网络,使储层的储集能力和渗透性大幅增加,是可动用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为古龙页岩油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的发现对于古龙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页岩油储层的研究具有启发作用。从产出特征又可以将微米孔分为4类:即孤立分散的微米孔、垂直组合的微米孔、倾斜组合的微米孔和水平组合的微米孔。  相似文献   
102.
传统地震切片技术(时间切片、层切片、地层切片、真地层切片)在构造分析、地震沉积、油气检测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复杂地质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穿时现象,同时对于人工解释地震切片,存在耗时耗力且地震解释精度低的缺陷。针对目前传统地震切片技术的缺陷与不足,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在优化模型基础上拾取全局性地震切片的方法。先根据地震数据创建规则网格,再利用规则网格中采样点处的波形相似性和距离建立链结,并赋予其链结全局位置值,最后通过成本函数最小化(即调整链结结构)优化模型,并在其基础上拾取全局性地震切片。应用该方法建立了复杂地质情况(丘形反射体、断层、海底扇)的模型并拾取其全局性地震切片,同时结合地震地质特征分析了海底扇的构造变化和砂体展布特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3.
印度河盆地N气田A砂层为海相三角洲前缘储集层,储层薄,相变快,预测难度大。针对该特点,综合测井及试油成果进行了地层划分对比,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高的优势,采用地层切片技术精细刻画了砂体的展布形态,在测井相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该区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结合构造形态准确刻画出该区气藏规模,为气田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4.
黄棱  刘洋  刘殿秘  刘财  王铁柱 《世界地质》2018,37(3):930-937
为解决野外地表参数测定不准确等因素引起的地震数据剩余静校正问题,通过平面波分解滤波器计算时空变地震同相轴局部倾角,利用局部倾角与同相轴的时空预测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在剩余静校正量计算所需局部平面波方程求解过程中,加入时间方向倾角为常数的整形正则化约束条件,以保证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共中心点道集数据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同时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为实际资料处理提供了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5.
106.
鄂尔多斯地块基底岩芯岩石组合、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组成以及航磁异常和地壳速度结构特征表明,该地块中部沿大同-华池基底断裂带存在一航磁异常梯度带,沿该带南缘发育一条2.2~2.0Ga古元古代弧岩浆活动带,并经历了1.96~1.85Ga的变质作用改造,与东缘中部带古元古代中晚期构造演化过程一样,可能代表该地块内部古元古代中晚期形成的一条构造活动带。该活动带以北为东西向展布的正航磁异常带,基底由混合岩化的变泥质和杂砂质片麻岩、片岩及大理岩和石英岩等变质表壳岩和一些花岗片麻岩类构成,记录了新太古代末~2.50Ga和古元古代中期2.2~2.0Ga两期岩浆活动及古元古代末期1.95~1.85Ga变质作用等地质事件,为一主要由新太古代陆壳物质构成的陆块。活动带南部为北东向不规则正、负相间航磁异常带,基底除少量副变质岩外,多为花岗片麻岩类,记录了古元古代中期2.2~2.0Ga岩浆热事件以及1.95~1.85Ga的变质作用改造,除新太古代物质外,还存在古、中太古代陆壳物质,是由一定规模中太古代和部分古太古代陆壳物质以及新太古代新生陆壳添加构成的古老地块。因此,鄂尔多斯地块中部沿大同-华池断裂带成为分割该地块一条重要分界带,其北部地块与其北缘孔兹岩带构成同一构造带,可能代表新太古代陆壳基底之上于古元古代晚期发育的一条大陆边缘活动带。南部则为古、中太古代陆壳与新太古新生陆壳增生而成的古老地块,代表鄂尔多斯地块古老基底陆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7.
扬子北缘的鄂西和渝东地区分布有2个关键的元古宇出露的大地构造单元,即西侧的神农架隆起与东侧的黄陵隆起。扬子板块北缘经历长期的沉积与变形改造,形成了现今的大巴山和川东冲断体系。本文利用沉积学与地球物理综合方法对该区元古宙深层盆地格架进行研究,通过对裂谷断裂边界与内部盆地结构的识别揭示出西侧的南充—竹山、东侧的忠县—宜昌裂谷带的展布形态,认为它们是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发育的裂谷体系,神农架隆起和黄陵隆起则为分隔2个古裂谷带的同期侧翼差异隆升地块。同时通过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对位于神农架南侧的年代长期有争议的马槽园群砾岩开展年代学与沉积学研究,利用其中的同沉积白云岩夹层和上覆层白云质角砾岩进行碳酸盐岩测年,获得(759.2±17.6) Ma和(566.8±13.8) Ma的年龄,证实了马槽园群为南华纪裂谷填充沉积,形成于忠县—宜昌裂谷西侧的斜坡沉积环境。由此建立了马槽园群沉积序列,结合裂谷带及隆起处的多条沉积剖面重建了扬子板块北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填充格架。  相似文献   
108.
针对四川盆地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吸附气量大(70%~80%)的特性,对该页岩气区11口井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的岩心样品作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和等温吸附分析测试,结合大量泥页岩含气量实测数据,统计分析及评价表明:研究区地层因素中,生烃条件如总有机碳含量(0.17%~4.3%)、有机质类型(Ⅰ、Ⅱ1型)和成熟度(2.4%~3.0%),以及储层条件如矿物成分、孔隙体积(3%~6%)、孔隙结构(中孔为主)和湿度,主要是通过改变页岩气生成量和吸附活性表面的大小而产生影响;外部因素如温度和压力主要是通过改变气体分子的活化能和结合能而对泥页岩吸附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岩石共生组合,对其进行微相分析和沉积模式构建,有利于揭示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学信息,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开展岩石宏观、微观观察,识别沉积微相,分析沉积序列,构建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可划分出10类微相(MFT1-MFT10):盐岩、膏岩、含膏云岩、纹层状微粉晶云岩、颗粒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微生物云岩、生物扰动(灰)云岩、纹层状微晶灰岩、微晶颗粒灰岩;共生体系发育4类微相组合:(1)潮间上带—潮上带白云岩-含膏云岩-泥云岩组合;(2)潮间下带膏岩-藻云岩-白云岩组合;(3)潮下带纹层状灰岩-搅动灰岩-扰动灰岩组合;(4)潟湖内层状膏岩-团块状膏岩-盐岩组合。马家沟组为浅盆蒸发成盐,低海平面蒸发成盐,高海平面发育碳酸盐岩,海平面反复波动形成巨厚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组合。  相似文献   
110.
桑托斯盆地历经早白垩世早期克拉通坳陷盆地、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全新世大陆边缘盆地3个演化阶段,石油资源主要富集于裂谷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中,目前的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不能够准确地反映裂谷期的构造格局。根据最新的重磁、地震、钻井、大洋钻探等基础资料,提出了桑托斯盆地盐下构造单元划分的新方案:(1)以晚断陷期主要断裂和沉积特征作为划分一级构造单元的依据,根据断裂分布结合晚断陷期沉积厚度600 m等值线确定隆起与坳陷的边界;(2)以晚断陷期次级断裂和沉积特征作为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依据,根据同沉积拉张断裂、二级走滑断裂及其调节断裂分布,结合晚断陷期和早坳陷期沉积厚度1 000 m等值线确定凸起和凹陷的边界;(3)将盆地划分为"二隆三坳"5个一级构造单元,包括西部坳陷、阿乌隆起、中央坳陷、卢苏隆起和东部坳陷,并进一步划分为38个二级构造单元。以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为主要依据划分的构造单元对未来油气勘探选区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