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97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97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物的成分、古水流及其底部砾岩的砂质充填物中碎屑锆石和砾岩中部出露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结果,并结合来源区的构造与岩浆作用的调查,揭示了杏石口组沉积时环境的剧变。三叠纪时期刘家沟组至二马营组均为河流相沉积,其古流向自东向西,而杏石口组沉积期变为快速堆积的山麓冲积扇相砾岩,古流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杏石口组一段至二段的沉积特征记录了该时期内蒙古隆起的构造抬升及剥露过程。杏石口组中碎屑锆石和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U-Pb年龄范围可分为3组:2025~2565Ma、1659~1888Ma和193~691Ma。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97±6Ma,表明杏石口组的砂砾岩沉积时代应晚于197±6Ma,即其沉积时代应为早侏罗世。笔者曾获得下板城盆地北侧王土房杂岩体中不同单元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91±1Ma和207±1Ma,其与本文获得杏石口组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及两枚花岗岩砾石中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197±6Ma和206±2Ma、207±2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与王土房杂岩体同期侵位的岩体在杏石口期发生了快速抬升剥露。暗示了内蒙古隆起在早侏罗世发生了快速抬升及剥露的构造过程。结合前人研究,燕山褶断带前180Ma构造幕发生时代应在197~180Ma期间。  相似文献   
82.
许志琴 《地质通报》2007,26(10):1235-1239
近年来对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北部与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周缘造山带崛起时限和机制的初步查明,大型走滑断裂的年代学、运动学、动力学和定量研究的进展,以及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罗布莎地幔岩新矿物研究的突破,说明要使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成果再上一台阶,必须加强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83.
西藏拉萨地块MORB型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松多榴辉岩的SiO2、Al2O3含量分别为45.3%~50.6%、12.93%~14.27%,K2O Na2O为1.3%~2.8%,TFeO/MgO为1.11~2.02,CaO为10.4%~14.47%,K2O<0.3%,Na2O为0.97%~2.47%。总体上具有玄武质或辉长质岩石的成分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MORB的特征,表明其原岩来自大洋环境。松多榴辉岩大多数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元素亏损,无明显的Eu异常,重稀土元素平坦。微量元素蛛网图均显示从Zr到Yb属于平坦型,基本上未发生分馏。松多榴辉岩的LaN/YbN比值为0.19~0.56,LaN/CeN为0.75~0.81,LaN/SmN为0.37~0.81,三者均小于1;Hf/Th除了石英榴辉岩中的06Y-344样品为6.81外,其他样品为11.10~33.97,均大于8;Ce/Nb为2.72~19.02,均大于2;Th/Yb为0.01~0.10,均小于或等于0.1,也说明其原岩具有典型MORB的特征。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松多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261Ma±5.3Ma,推测其原岩可能为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  相似文献   
84.
利用中美合作Hi-Climb项目北段吉隆-鲁谷剖面的天然地震探测数据,拾取2004~2005年期间5级以上地震事件的P波与4级以上地震的Pn波震相的走时,通过多震相层析成像反演获得青藏高原腹地的地下500 km以上的P波速度扰动结构.结果表明雅江地区为北向倾斜的低速扰动,班公-怒江断裂下方存在向南俯冲并被印度板块俯冲挤压而回折的高速体,建立了印度板块在冈底斯地块下方拆沉并被雅江低速体穿越的构造样式.说明印度板块俯冲在到达班公-怒江缝合带之前已经开始消减,与拆沉位置对比发现,印度板块的前锋深部呈现多期多级次特征,并受到地幔热循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接触关系的确定对该地区构造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变质带内的锦屏群底部含砾岩层不整合覆盖于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朐山花岗片麻岩之上,含砾岩层中的砾石虽然经历了后期的塑性变形改造,但其地质特征仍展示出地层下部层位沉积砾石特有的性质。此外,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出朐山花岗片麻岩与锦屏群变质岩的原岩分别形成于859Ma和814Ma。这些都说明锦屏群变质岩与下伏朐山花岗片麻岩原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在后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它们一起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变形作用,折返过程中锦屏群变质岩向北西西方向逆冲,形成叠加于不整合接触面的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86.
结合地质剖面对南苏鲁高压变质带中的南岗-高公岛韧性剪切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带上部变形较弱,主要发育S—C组构及拉伸线理;剪切带中部变形较强,发育不对称褶皱、S—C组构、σ型及δ型旋转碎斑以及多米诺骨牌等;剪切带下部变形最强,糜棱质颗粒达80%-90%,并见有同斜褶皱等。EBSD组构分析结果表明,剪切带上部糜棱质石英以中温柱面组构和中低温菱面组构为特征,中、下部以低温底面组构和中低温菱面组构为主,剪切带中石英条带以中温柱面组构为主,石英组构的剪切指向以SE→NW为主,其次为NW→SE,反映本区经历了中温→中低温→低温、以逆冲韧性剪切为主并曾发生韧性滑脱的复杂变形过程。各构造层化学成分及稀土元素变化趋势不明显,可能与原岩成分有关。剪切带中黑云母、白云母的^39Ar-^40Ar同位素年龄分析表明在253.8-214.2Ma期间本区曾发生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87.
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文采 《中国地质》2005,32(2):299-309
笔者讨论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球物理调查剖面及相关地球物理成果。分析大别—苏鲁地体的深部地质构造与岩石圈主要特征,并与东秦岭地区前人的探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认为,中央造山带东段的地壳构造反映了扬子克拉通向北的陆内深俯冲作用。陆壳俯冲的角度在20°~30°之间,由于角度较缓,中央造山带东段发育了开阔的后陆盆地,其下方基底构造仍保留有造山带板块会聚的特征。造山带核部上中地壳存在着规模很大的岩浆岩体的显示,与造山期后的地质作用有关。大别—苏鲁的早中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在东秦岭可能仍埋藏在地壳深处,不会出露于地表。  相似文献   
88.
PP3超镁铁岩在钻孔中出露厚度达480米,包括纯橄岩、石榴橄榄岩和闪石化金云母橄榄岩等岩石类型。岩石主要组成矿物橄榄石、铬尖晶石、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等。橄榄石为镁橄榄石(Fo在88.7-93.1之间),SiO2含量在38.8wt.%-42.4wt.%;石榴子石为钙饱和的镁铝榴石(Py65.945Alm18.095Uv7.518Gr4.695And3.605Sp0.142),MgO含量在16.77wt.%-20.04wt.%,CaO含量在5.4到6.4wt.%之间,Cr2O3含量在0.3到3.3wt.%,FeO含量在2.48wt.%-11.78wt.%,TiO2含量小于0.04wt.%,代表早期矿物组合;两类斜方辉石的成分都为顽火辉石(OpxⅠ:En91.86Fs7.80Wo0.34,OpxⅡ:En91.83Fs7.91Wo0.21Ac0.06)。斜方辉石Mg#(Mg/(Mg Fe)×100)在91.7-92.5间,Cr2O3含量低于0.32wt.%,CaO含量在0.102-0.199wt.%间,Al2O3含量为0.32-1.06wt.%,均值在0.72wt.%;单斜辉石可分为早期透辉石(Wo45.98En47.89Fs2.73Ac3.39)和晚期顽透辉石(Wo27.61En68.78Fs2.27Ac1.34)两种。铬尖晶石的Cr#(Cr/(Cr Mg)×100)从51到89变化,TiO2和MnO2含量分别低于0.26wt%和0.46wt%。橄榄石、铬尖晶石和单斜辉石等矿物组合表现为3-4期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9.
李强  柴凤梅  杨富全  杨俊杰 《岩石学报》2015,31(8):2211-2229
库卫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兼具铜镍矿化岩体和钒钛铁矿化岩体的双重特征,主要组成岩石类型有中粒辉长岩、条带状橄榄辉长岩、橄榄苏长辉长岩、角闪辉长岩和含橄辉长岩等。本文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获得中粒辉长岩、橄榄苏长辉长岩和含橄辉长岩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98.7±3.7Ma、397.5±2.3Ma和385.2±1.6Ma,表明库卫岩体是早中泥盆世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的主量元素显示其属亚碱性系列,并具有向拉斑系列岩石演化的趋势。具有Ba、U、Ta、Pb、Sr、Ti和Eu的正异常,Th的负异常,显示了相似的LREE相对富集的右倾型配分模式,表明它们可能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推测库卫岩体为早中泥盆世俯冲消减环境的产物,其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受俯冲物质交代的地幔楔和软流圈的混合体,不同的岩石类型是相似来源的岩浆经强烈分异的结果。库卫岩体兼具铜镍矿化岩体和钒钛铁矿化岩体的双重特征,但形成铁钛矿床的潜力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90.
<正>世界上菱镁矿矿床可大体分为三类:与超基性岩有关的菱镁矿、大型层状菱镁矿以及现代蒸发沉积条件下形成的菱镁矿。一般来说,蒸发环境下的富镁海水可能会促进菱镁矿的形成,例如在现代盐湖、萨布哈等环境下菱镁矿能够直接从海水中沉淀,但仅为薄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上大型层状菱镁矿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的碳酸盐岩地层中。此外,热液交代或埋藏成岩过程也可形成菱镁矿。此过程主要为富镁流体(淋滤周围白云岩或其他富镁岩石)交代沉积的白云石形成菱镁矿。总体而言,大型层状菱镁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