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55篇
地球物理   169篇
地质学   600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建立三孔六边形全球离散格网系统代数表达模型,根据其数学性质设计编码方案.首先,引入"格元-格点-格边-格心"的概念,描述格网各种要素.其次,以格心作为格元等效研究对象,通过相邻层次几何递推关系,证明可采用复数平面上的混合定位计数系统严格描述不同层次的格心,揭示格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复进制数".第三,通过间隔层次几何递推关系,证明在特定约束条件下,仍可采用混合定位计数系统唯一描述不同层次的格心,据此设计格元编码方案.第四,将编码方案扩展到正二十面体的20个三角面上,完整描述二十面体封闭表面的多分辨率离散格网.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代数编码方案具有理论严密、利于高效编程实现的优点,单元编码跨面邻近搜索效率是同类方案的242.9倍.本文采用的复进制数是理想的格网形式化描述工具,提出的研究思路可用于创建具有普适性的全球离散格网系统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72.
台风造成的强降雨、低气压、海面高度变化均会引起地表的形变.本文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陆态网)7个GPS台站每日的垂向位移和环境负荷形变模型分析2018年9月10—26日台风"山竹"期间不同负荷引起的区域垂向地表形变.结果表明,台风期间大气负荷和非潮汐海洋负荷垂向形变最大分别达到5.1 mm和-9.2 mm.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河流区域地表水文负荷变化造成的垂向形变,但不同模型之间存在系统偏差.由于缺少地下水等信息,模型反映负荷长期形变效应的效果不佳,且形变的量级明显小于GPS观测的结果.迅速增加的水文负荷使北海GPS站从开始下沉到最低点(-15.6 mm)5天的下沉量达到25.7 mm;珠海、广州GPS站均观测到河流汇水作用造成地表的二次下沉,且珠海站一周后才抬升到正常位置;湛江和北海GPS站能较好地反映河流水位变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50.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形变模型,GPS能更有效地监测台风短期水文负荷形变,可为台风洪水等灾害监测与预报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873.
为查明滇西三江构造带及邻区复杂的构造特征,并揭示该区深部电性结构,沿福贡—巧家布设了一条长约410 km的大地电磁剖面.共观测到61个物理点,其中宽频大地电磁测点41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20个.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反演,得到了沿剖面的壳幔电性结构模型.并结合研究区内区域地质资料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对剖面所经过的各个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及主要断裂带进行了综合解释.电性结构模型揭示沿剖面地壳电性层次复杂,深部电性结构由西往东呈分块展布,横向变化大,壳内广泛发育低阻异常.在中甸构造带(香格里拉地块)和盐源—永胜构造带深部壳幔存在大规模低阻异常,这可能与地下局部熔融体和地热流有关;康滇构造带壳幔存在大规模高阻异常,表明地壳中曾经有地幔物质侵入;在大凉山构造带地下10~50 km深处存在一呈横向“半月形”展布的低阻体,电阻率值不满10Ωm,结合地质资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该低阻体成因应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管道流”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874.
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系基山砂体地震作用成因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剑萍  查明  牟雪梅  王辉 《沉积学报》2006,24(4):488-495
通过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对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基山砂体成因进行了研究,笔者首次提出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基山砂体沉积动力学机制为地震作用而非洪水沉积。基山砂体主要由原地震积岩(原地地震扰动层)、“似海啸岩”(准原地)、及震浊积岩(异地)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地震沉积序列和震积作用模式。地震扰动层对识别基山砂体的地震成因十分关键,震浊积岩构成基山砂体的主体,两者之间为一规模不等的震积不整合面。研究结果表明,基山砂体与超浅成侵入岩共生,地震是由深部岩浆的上拱引起,中央隆起带地震事件与岩浆侵入事件具有同时间和同空间性。  相似文献   
875.
水下收缩裂隙沉积模式及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测试、室内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对水下收缩裂隙的形成过程、裂缝充填模式、定量分级、各参数之间的拟合关系、微小扰动对裂缝形成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且建立了水下收缩裂隙产生的地质理论模型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的几点建议。这些对于定量描述裂缝形态、结构、变化规律,预测区域性裂缝规模、分布范围,判别区域沉积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76.
泥岩裂缝性储层地震勘探方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胜利油田罗家地区以构造裂缝为主、与断层关系密切的特点,本文采用地震资料相干分析和方差分析技术,力求精细而准确地确定该区目的层的断裂系统;提出了地震吸收系数分析技术,期望为确定目的层段的裂缝发育分布提供重要的证据;利用全方位地震信息进行AVA、VVA方法的研究,可望定量地得到目的层段的裂缝方位和密度分布情况;针对AVA和VVA技术的不足,采用了不同方位角阻抗的变化来检测裂缝发育情况的IPVA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套泥岩裂缝储层勘探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泥岩裂缝油气藏定量检测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877.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走滑,中新世起变为左行走滑,在盆地北缘伴随走滑发生的冲断作用,早期向北东扩展,晚期向南西扩展。2)阿尔金断裂的斜冲作用在始新世和上新世表现尤为明显,控制了下干柴沟组上段和狮子沟组异常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中心自西向东迁移。3)中新世是阿尔金断裂的松弛期,在次级北东向正断层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在柴西形成拉分盆地,因而盆地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4)新近纪阿尔金断裂在左行走滑的大背景下经历了一个陆内的拉张—挤压旋回。  相似文献   
878.
油藏规模序列法在胜坨油区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胜坨油区已勘探开发40多年,油气勘探程度高。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对该地区资源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胜坨油区仍有124个30×10^4级地质储量以上的待发现油藏,剩余资源总量达1.46×10^8t。待发现油藏的规模不仅局限于百万吨级储量以下的小规模油藏,百万吨级储量以上的油藏还有35个,地质储量9672×10^4t。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所计算的胜坨油区剩余资源量及其规模分布能够为该地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79.
依据黄河口海域含沙水体野外实测光谱反射率为参考实验数据,结合水体表面光谱观测数据建立了经验回归模型,从而定量估测黄河口海域水体表层悬浮泥沙质量浓度,最终得出黄河口海域不同年份水体的悬浮泥沙质量浓度图,这对分析河口海岸带冲淤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0.
为了探讨飞雁滩油田海域刁口河岸滩水下三角洲的侵蚀演变规律,根据该海域多年实测水深数据,采用Surfer软件对海岸冲淤总体变化进行了直观分析.应用Origin软件完成了CS3~CS7 5个剖面的水深对比图,通过该图分析了不同年份同一剖面的变化及累计蚀淤深度情况,分析了侵蚀演变的原因及规律,为海岸侵蚀治理与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