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非开挖施工技术是城市地下管线施工的重要方法,在埋置深度大,地质复杂,临近建筑物等不利于明挖的地段,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非开挖施工方法。本文介绍了广州市芳村大道南段路段深埋污水管的施工经验。污水管穿越山岗,河流,市区繁华街道,在不影响交通,地面建筑物已敷设地下管线的条件下,采用非开挖管线施工技术施工,不须进行房屋和管线拆迁,不影响道路交通和商业经营,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2.
遥感技术用于太行山北段金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太行山地区岩性勾绘、构造解释、蚀变带识别、矿化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圈定等方面的应用。探讨出该区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总结出适应于这类地区的图像处理技术和遥感、物化探资料综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3.
采自欧龙布鲁克地块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两个剖面全吉群下部砂砾岩段(包括麻黄沟组与枯柏木组)样品ICV指数大多数1、或略1,这表明该套碎屑岩沉积是构造活动地带的初始沉积。底部冰成岩发育层段样品CIA指数大多数在53左右,向上CIA指数增大至67左右,反映新元古代早期研究区古气候整体转暖。底部层段样品极低的CIA值表明欧龙布鲁克板块新元古代早期主要发生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低等程度化学风化,首次从CIA指数角度证实研究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极端寒冷气候事件,为研究区受新元古代早期"雪球地球"事件影响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据。通过对前人年代学研究的总结,将这套含有大量低CIA值碎屑岩的冰川沉积地层沉积年限约束在780±20~740±16Ma范围内,并认为其与国际上的Kaigas冰期及塔里木地区贝义西冰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44.
分析了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14件磷灰石样品,其中南缘中西部10件,东部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及其与高程的关系、单颗粒年龄、封闭径迹分布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热事件。通过封闭径迹正演热史模拟得出,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晚期快速隆升,白垩纪—古近纪相对稳定和新构造快速隆升三个阶段。东西两段略有不同,西段隆升时间较早,样品所在地在早三叠世就开始强烈隆升,说明当时该处离原型盆地边界较近,而东段此时样品所在位置还可能接受沉积,直至中侏罗世末期才开始隆升剥蚀。侏罗纪原型盆地南部边界至少跨过大板煤矿,因为在该处出露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残留地层。相应的稳定阶段东段要滞后一些,稳定时间相对较短,西段该时段长达100Ma,而东段多在50~60Ma。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时间东段相对较早,局部地段在38Ma就开始隆升。盆地南缘沉积相带的发育特征和新近纪(或第四纪)内给出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ESR)均说明,沉积对构造具明显的响应,盆缘快速隆升阶段其盆地内相应的沉积物较粗,相对稳定阶段对应的沉积较细或缺失。  相似文献   
45.
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深部探测是集多种技术与数据成果的系统工程,通过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综合分析、处理和集成已有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所取得的各类地球物理、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数据,结合以往研究积累,建立中国大陆地壳结构框架;研究我国大陆和东亚大陆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地质响应,初步建立我国大陆岩石圈四维结构概念模型,重塑主要构造单元的演...  相似文献   
46.
念青唐古拉山深部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葵  赵文津  吴珍汉  江万 《地球学报》2005,26(5):405-410
本文利用INDEPTH项目深反射地震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对念青唐古拉山地壳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对深反射地震资料的地震相分析及与大地电磁资料的比较得到:①16~22km深度的部分熔融体是多个不连通的独立的穹隆;②在羊八井一当雄北地区,深45~58km以下的下地壳深度存在NE走向的向形构造,该向形构造向北延伸、逐渐变深;③当雄北20km附近,中下地壳在深29~58km范围内存在大型的正断层,断距达6km。  相似文献   
47.
大巴山西北缘叠加褶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忠义 《地质学报》2009,83(7):923-936
大巴山晚侏罗纪叠加褶皱可能是世界上区域规模或填图规模最典型的褶皱叠加构造之一,具有完美的干涉图像。作者在两期褶皱近乎正交的大巴山西北缘开展1/万填图和构造分析,重点研究露头尺度上的横跨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厘定了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两期构造运动及其两期褶皱变形,确定地壳浅层发育的纵弯褶皱机制,在三维几何形态研究基础上,特别是根据同褶皱层间滑动线理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及其相互配置关系,基于叠加褶皱力学作用方式和变形干涉图像将区内叠加褶皱划分为3类10种基本样式。研究表明晚侏罗世近南北-北北西向褶皱(F2)近垂直地跨过晚三叠世近东西-北东向褶皱(F1),是大巴山地区最主要的定型构造,构成大巴山晚侏罗纪弧形前陆褶皱山系主体;而北西向褶皱(F3)与近南北-北北西向褶皱(F2)在其中-西部以小的角度相交,总体具非共轴的旋转应变特征,并主要表现为并置或重褶作用。  相似文献   
48.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重金属、氮和磷污染研究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河三角洲河流、沼泽、潮坪环境主要为粉砂质沉积,重金属Cd、Pb、Zn和H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7~0.30 μg/g,9.7~36.3 μg/g,37.4~110 μg/g和0.01~0.25 μg/g, Cu、 Ni、Cr和M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8.4~58.0 μg/g,17.9~43.7 μg/g,38.7~80.7 μg/g和 423 ~980 μg/g.由于Pb、Zn、Cd和Hg的含量较低,Cu、Ni、Cr和Mn的含量与背景值无明显差别 ,黄河三角洲沉积可能未遭受明显的污染.黄河三角洲富粘土粒级的粉砂质沉积明显富集重金属.但若排除其影响,黄河口沉积物剖面从下至上Pb、Zn、Cd和Hg含量仍呈现上升趋势, 反映出自八十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总氮含量一般较低(110~670 μg/g),其中NH3态氮的比例仅为0.01~0.06.沉积物中总磷含量为4 30~760 μg/g,主要为钙磷酸盐,以FePO4和AlPO4形式存在的磷的含量仅分别占0.00 ~0.08和0.00~0.03.因此,沉积物中的氮和磷不会对环境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铜川市是以采煤工业为主的新兴工矿城市。本文除对市区川口变电站斜坡变形进行分析研究外,还对该市范围内存在的、大量的、潜在的滑坡及其与城市规划、工矿建设的关系提出意见,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0.
取自柴达木盆地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的5个变质岩样品、80颗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表明:80颗岩浆成因锆石年龄分布在510~420Ma之间;5个测试样品的206Pb/238U平均年龄分别为437.8±2.7Ma(样品Qb-217)、440±3Ma(样品Qb-218)、433.2±3.6Ma(样品Qb-219)、497.1±3.5Ma(样品Qb-225)、464.1±4.2Ma(样品Qb-228),这5组206Pb/238U平均年龄均代表了锆石结晶年龄,即岩浆侵位年龄。加里东期锆石的大量存在说明宗务隆构造带早古生代存在与板块离散—聚合有关的岩浆活动,是介于中—南祁连地块与欧龙布鲁克地块之间的板块边界。宗务隆构造带是一条经历了漫长地质演化过程和多期造山运动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构造雏形形成的起始时限不晚于497.1±3.5Ma,构造格局奠定于海西—早印支期。这是对宗务隆带研究的突破,在该区域地质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