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383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根据板深22井中不同地球化学指标的背景含量和异常特征,重点探索和总结了不同油气层的化探指纹指标,并根据地表指纹指标的异常组合、配套关系及异常特征,对油气层的埋深进行了初步预测,为今后该地区地表开展预测油气藏埋深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垂向分带及油气藏流体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古岩溶形成的基本条件出发,提出可溶性岩石和具溶蚀性的流动水是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古岩溶与古风化壳常共生.受储层结构的非均质性、构造圈闭分割性、流体分布不完善性及高地温场等因素影响,流体在古潜山奥陶系储层的分布很复杂,孔、洞、缝发育程度及搭配好坏是决定油气产量的核心,圈闭条件与流体分布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大张坨凝析气藏是在我国发现的高含量凝析气藏之—.开发中据相态特征及流体组份研究结果,适时调整开发方式.1994年开始试采,1995年初实施循环注气开发.该气藏的开发经历了衰竭试采循环注气2个开采过程,开发过程中定期取地层流体样品进行相态特征和流体组份研究,并注重其成果的应用,凝折油采出率29.0%,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证实了相态研究在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全过程应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黄骅坳陷中北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地层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黄骅坳陷仅在南区的王官屯地区发现过确切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地层。上世纪 90年代初 ,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曾根据个别单井孢粉化石资料 ,怀疑黄骅坳陷北区的北塘凹陷局部分布有沙四段。但由于当时的勘探程度较低 ,化石证据不足 ,因而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中区板桥和歧口凹陷过去从未发现沙四段。通过对板桥凹陷地层的系统古生物分析 ,发现中北区沙三段下伏原来部分归属中生界的地层中含大量的藻类、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化石 ,依据它们的生物群特征 ,这套地层应属于沙河街组四段 ,且为沙四段上亚段。  相似文献   
15.
千米桥潜山构造高蜡凝析油气藏的蜡质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米桥古潜山奥陶系凝析油以高含蜡为特征。为探讨凝析油气藏中的高蜡成图机理,对黄骅坳陷近30年来3300多个第三系原油油样含蜡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原油含蜡量的垂向分布主要受自下而上运移过程中的“地色层效应”所控制,对最接近油藏原始蜡质保存条件的试油含蜡量的层位分布统计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说明无论是初次运移还是二次运移,随距离的增加含蜡量逐渐降低,赤即含蜡量较高的原油更靠近烃源岩。板桥油田和港东部分地区沙三段产层(凝析油烃源层)的含蜡量平面分布研究,表明千米桥古潜山奥陶系高蜡凝析油的蜡质来源于歧口凹陷方向的白水头地区,与白水头地区原油高分子量蜡姻分的指纹对比及含氮化合物、成熟度等多项指标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结合近几年来渤海湾盆地区深层地震勘探与解释的成果,重点论述了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燕山期构造变形样式总体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横向上总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为向西逆冲的薄皮逆冲带,中部为冲断—走滑带,东部为厚皮褶皱—冲断带,主体由两期挤压方向皆为NW—SE向的褶皱—逆冲变形形成;并将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但是,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其空间上的差异是基底构造格局及其空间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其它研究结果还表明,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中强地震前油井动态异常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油井映震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对油井动态异常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映震灵敏井孔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应力易于集中的构造条件的控制,特别是断层的又汇处、转折端和断裂带,这是与其他流体观测项目的相同之处;在本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油井动态前兆异常形成的三种力学过程,即岩土力学过程、水动力学过程和气体动力学过程以及油井特有的二种”放大”作用(变径和气体膨胀)的观点;解释了油井动态震前多为正异常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千米桥地区的一口石油探井经钻干测试 ( DST) ,从新近系馆陶组 和 砂组 ( Ng 和 Ng )以及古近系东营组 ( Ed)的三个浅层砂岩中 ,获得总计产量达 2 0 8.2 m3/d的重稠油。气相色谱 ( GC)与色谱 -质谱 ( GC-MS)分析结果表明 ,Ng 和 Ng 重稠油的全部正烷烃和大部分类异戌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勘察设计企业需建立全新的本企业文化,需突出自己的特色,并探讨了勘察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电吸附找矿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电吸附找矿方法是找隐伏矿的新方法。它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手段来发现后生地球化学异常的找矿方法。它是建立在异常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和野外地电提取法的理论基础之上。利用电吸附找矿方法在一些已知矿床进行找矿效果试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了该方法找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