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383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以Na_2CO_3为碱组分,BHS-01A为表面活性剂组分,HPAM为聚合物组分,采用瓶试法分析乳状液稳定性,通过实验配制三元组分和模拟油混合而形成乳状液,研究碱和表面活性剂用量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碱量的增加,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先增加后降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碱量在0.20%~0.30%时,乳状液析水率最低,稳定性最好;过量碱加入使乳状液稳定性变差,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越高,乳状液稳定性开始变差的碱量越低。当碱量达到0.7%以上时,部分O/W型原油乳状液发生转相是乳状液析水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碱和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下,碱对乳状液稳定性的贡献高于单独碱存在时对乳状液稳定性的贡献,且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越高,碱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2.
热对流成岩作用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介绍了热对流产生的条件与地质背景,指出火成侵入体、盐丘和活跃断层周围等温线陡倾斜场所易发生热对流成岩作用。综述了岩浆成因热对流的岩石学记录,包括热变质作用、突然升温—逐渐降温的自生矿物组合和相对高温的自生矿物类型,分析了自生伊利石的K/Ar年龄在热对流成岩作用研究中的作用。阐述了热对流成岩作用对盆地动力学、砂岩储层和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的相关模型,预测了该地区古近系Es3下储层的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有效油、气储层的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的结果表明,有效油、气储层分布于孔隙度大于8.5%和5.8%的斜坡区。储层预测平均孔隙度与实测孔隙度之间的绝对误差为2.8%,而研究区储层的填隙物含量在1.2%~45.0%之间,平均为16.9%。由此可见,这种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储层的钻前孔隙度预测和孔隙演化史模拟。孔隙演化史的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在埋藏早期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而在晚期则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64.
渤海湾盆地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陆相页岩油资源开采区,歧口凹陷位于盆地腹地,是渤海湾盆地内典型的富油气凹陷之一,但长期以来缺少对不同层位页岩形成环境及页岩油潜力的综合评价。选取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化录井技术和生排烃模拟技术,进行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页岩沉积特征的描述和页岩油潜力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①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沉积于水体盐度较高的还原-强还原环境,营养物质丰富,气候炎热湿润,适宜生物大量繁殖,生产力水平高;②结合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研究区沙一下亚段页岩生烃能力强、生烃效率高、排油率较低,生成的原油仍大部分残留在页岩中,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③研究区沙一下亚段页岩中含有适量碳酸盐矿物,在成岩过程中改善了储集条件,为页岩油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场所。歧口凹陷西南缘海侵的发生从沉积环境、古生产力及对成岩作用影响等方面促进了沙一下亚段有机质的富集,而有机质富集、生烃强度高以及良好的储集条件共同控制了沙一下亚段页岩油的大面积分布。研究区沙一下亚段页岩油储层可分为碳酸盐岩和混合沉积岩2种类型,综合2种储层的含油性特征后发现,碳酸盐岩矿物含量和脆性指数对页岩含油性有着极大影响。有利勘探区域为构造裂缝发育的宽缓斜坡区和白云岩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有利勘探层段为孔隙和微裂缝发育的白云岩、白云质页岩和灰质页岩层段。该研究成果可为歧口凹陷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5.
陈大贤 《现代地质》1991,5(4):366-377
石油钻探遇断层而失败的情形时有发生,其中多数是由于对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认识的错误所引起。为减少勘探失误,本文讨论了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空间组合的一些规律。(1)同生断层可分为盆地边界同生断层和内部同生断层两大类。边界同生断层的断面产状基本形态有勺形、椅形、阶形和坎形四种。(2)边界同生断层是追踪盆前的一组或两组基底断裂发育而成的。单向追踪的边界同生断层平面伸展较平直;双向追踪的边界同生断层平面伸展呈锯齿形。(3)内部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在剖面上的组合式样有正牵引和同向y字形派生断层、逆牵引和反向y字形派生断层。这两类四种形变可单一出现,也可在同一剖面中共存。(4)内部同生断层系的平面组合基本式样有帚状和雁列两种。构成地堑式的两条同生断层断距都较大时就会有挤压背斜出现(构成w形构造)。(5)中国东部裂谷系盆地中的所谓“滚动背斜”都不具备标准的“滚动”特征;它只产生在特定的层位上;对它与其称“滚动背斜”,不如称“逆牵引背斜”为宜。  相似文献   
66.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多尺度均值漂移分割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过程中对影像的对象化分割的需求,分析了均值漂移分割算法的原理,并对其多尺度分割方法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影像分割精度。  相似文献   
67.
深化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压力结构研究,厘清异常压力的空间展布,对划分含油气系统、评价有利输导体系与明确勘探甜点区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深化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的油气二次勘探,本文以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对其压力结构进行重点刻画。在实测地层压力的校正下,综合单井、连井和二维地震地层压力结构分析,厘清了歧口凹陷的压力结构特征,识别出4类纵向压力结构:①单超压带结构;②双超压带结构;③多超压带结构;④静水压力结构。纵向上,歧口地区存在3类纵向压力系统样式——单超压系统、双超压系统、静水常压系统。双超压系统是歧口凹陷的主要压力系统样式,广泛发育于主凹和各大次凹;从凹陷中心向盆地边缘,双超压系统逐渐向单超压系统、静水常压系统过渡。单超压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和潜山区,如歧北高斜坡、羊三木-扣村潜山等。静水常压系统则主要分布在离深凹区更远的沈青庄潜山和埕北斜坡区域。上部超压系统和下部超压系统的顶板分别位于东营组和沙三段内部,侧向上受盆地边缘和深大断裂控制。上部超压系统的形成主要受欠压实作用控制,以歧口主凹为中心呈环带分布;而下部超压系统的形成主要受生烃作用控制,以主凹和几大次凹为中心分布。未来,下部超压系统中保存的天然气将成为歧口地区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68.
固体颗粒表面吸附水层厚度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玻璃微珠为对象,探索堆积固体颗粒表面吸附水层厚度随驱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完全浸润的堆积固体颗粒之间存在3种不同性质的水,因其受表面作用力的大小不同,可用离心法加以区分。随着离心力的增加,依次驱替出自由水、毛管水和吸附水层水。结合重量分析,用离心法可得到不同驱动压力梯度下的吸附水量及吸附水层厚度。吸附水层厚度是水动力学条件的函数,其随驱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为解释多孔介质中水相的渗流特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王铁冠 《中国科学D辑》2003,33(5):401-410
采用高温气相色谱技术, 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千米桥奥陶系古潜山油气田的高蜡凝析油, 检测出其高分子量蜡馏分主要由C35~C69正烷烃组成, CPI37~55值为0.94~1.10, 属于高成熟原油的范畴. 鉴于当前钻井取岩心不足和烃源灶方位的不确定性, 利用高蜡凝析油与周缘高蜡原油的高分子量正烷烃作对比, 结合原油含蜡量的平面分布,预测烃源灶方位主要来自千米桥东侧的歧口凹陷方向. 此外, 还运用原油的9项成熟度参数,结合3项含氮化合物参数, 确认千米桥古潜山高蜡凝析油是从北东至南西方向充注的, 即从板深4井逐次向板深7和8井方向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70.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地震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处于断陷早期,受断陷影响较大.针对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将沙河子组划分出了5个地震层序,即Sq1~Sq5.利用地震反射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结合地震同相轴等各类参数,在目的层内识别出楔状发散、席状平行、席状披盖、丘状前积、丘状空白和丘形乱岗状6种地震相,并描述其特征.通过综合解释,把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结果表明,沙河子组主要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等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