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29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金川地区构造序列及与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川地区的控矿构造有其特色,一个存在于白家嘴子组和塔马子沟组间的早期推覆构造造成位于断层上盘的白家嘴子组地层强烈变形,并与后期伴随大陆裂解的伸展构造一同为含矿超基性岩浆的贯入成矿创造了条件。在中新元古代,金川地区可能发育成一个变质核杂岩体,伴随有大规模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祁连造山运动为区域成矿后的最主要构造运动。在造山过程,形成一系列近北西西向逆平移断层,并将龙首山的老变质核杂岩夹持隆起,在区域上显现出一个正花状构造系,构建了该区域的主要构造格架。祁连运动还导致原似层状的含矿岩体破裂、走滑和翘起,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新构造运动则将白家嘴子含矿岩体进一步破坏,同时将其向北东东推掩至新生代冲积层之上。  相似文献   
112.
构成铀矿的主要元素——235U核素因衰变释放成因热,使得花岗岩侵入成因的铀矿床(体)周围具有热红外遥感异常。广西桂东花山花岗岩体具有较好的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但该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利用传统方法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困难很大。为快速圈定该区成矿有利部位,采用Landsat7 ETM+6热红外波段数据,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岩体遥感热异常,建立了ETM+6–γ能谱异常场反演模型;运用该模型反演得到了桂东花山花岗岩体的γ能谱异常场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断裂构造控矿条件及相关地质、矿产资料对γ能谱异常进行筛选,最后在花山花岗岩中圈定出一批铀矿找矿预测区。不仅为下一步实地铀矿勘查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再次证明了热红外遥感反演的地温异常信息在花岗岩型铀矿预测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3.
流体在断裂和岩石骨架间的交换被认为是影响岩石弹性参数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理论研究表明断裂尺度同样对弹性参数的各向异性也有影响.为了说明两者对各向异性影响以实现多尺度断裂裂隙的识别,本文在等效介质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速度和衰减(1/Q)随多尺度断裂、频率和流体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介质弹性参数是频率依赖的,并且参数中存在衰减项,而这种频率依赖性与介质物性参数中的断裂尺度及流体性质存在一定的联系;当断裂定向分布时,参数结果显示为各向异性;不同断裂尺度具有不同的波速频散特性,剪切波分裂程度依赖于频率,断裂尺度起着控制作用,高频时对小尺度的敏感,低频段对大尺度敏感.在地震频段Thomsen参数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断裂尺寸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地震数据可能区分断裂和微裂隙引起各向异性,从而可测量断裂尺度.  相似文献   
114.
EET 96008是一块发现于南极Elephant地区的玄武岩质角砾岩月球陨石。本文对该陨石的矿物岩石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EET 96008具有典型的碎屑结构,其角砾浑圆度低,角砾大小一般为0.1-2mm,它主要由角砾(50.2vol%)和基质(49.8vol%)组成,该陨石角砾类型多样:(1)晶屑:主要为辉石、橄榄石、长石以及石英;(2)岩屑:主要为变粒岩岩屑、基性岩岩屑、苏长岩质斜长岩岩屑;(3)玻屑:主要为斜长岩质。基质和角砾在颗粒上是连续过渡的,基质主要是由粒度小于0.1mm的矿物碎屑和玻屑组成。该陨石辉石类型多样,成分变化大Fs18.0-58.0Wo3.9-45.2En3.5-79.1,出溶现象普遍,出溶条纹达到1μm宽;橄榄石中Fa值主要分为两个区域,Fa50-70以及Fa80-95,铁含量较高,平均Fa71.8;长石成分以钙长石为主(An84.9-97.9),部分斜长石已熔长石化。该陨石与QUE 94281同为月球玄武岩质角砾岩,在结构及矿物组成上具有类似性,但是在岩屑类型及橄榄石矿物成分上存在着明显不同,为非成对陨石,且源区可能不同。EET 96008具有三个典型的冲击暗化区域,有大量的玻璃质以及冲击熔融囊的产生,冲击程度达到S5以上。该陨石在冲击作用下,富铁辉石分解产生钙铁辉石-铁橄榄石-石英,该现象为了解月球表面冲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5.
为了示踪锡铁山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浅部地壳后遭受后期热液流体叠加的年代及流体来源,首次采用真空击碎提取流体包裹体和粉末阶段加热40Ar/39Ar测年技术,对区内强退变质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与围岩片麻岩中接触部位的石英脉进行直接定年.石榴子石和石英都形成了单调递减的阶梯状表观年龄图谱.石榴子石真空击碎19至25阶段(末阶段)数据点构成平坦的年龄坪,对应的数据点在36Ar/40Ar-39Ar/40Ar图解上形成相关性很好的反等时线,等时年龄(222.6±16.7 Ma)与坪年龄(226.3±3.9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真空击碎后的粉末进一步进行了分步加热分析(450~950°C共6阶段),获得了相对平坦的表观年龄图谱,对应坪年龄(212.0±9.0 Ma)和反等时线年龄(212.1±8.1 Ma)非常一致.石英脉09NQ39B则由19~29阶段数据点构成年龄坪,对应的坪年龄为222.8±1.2 Ma.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和石英脉同时记录了锡铁山地区印支晚期一期重...  相似文献   
116.
为了探讨赣南淘锡坑岩体与本区钨矿床的成因联系,对淘锡坑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淘锡坑岩体具有高Si、富Al、低Ti的特征,同时,岩体强烈亏损Eu、Ba、Sr等微量元素,富集Th、U等元素,岩体整体显示出与A型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暗示淘锡坑岩体整体具有良好的钨成矿性,是比较典型的富钨花岗岩,表明淘锡坑岩体对本区钨矿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7.
桂西北明山金矿是滇黔桂地区代表性的卡林型金矿之一,矿体受平行于区域性断裂右江断裂的北西西向次级断层控制,赋存于二叠系灰岩之上的中三叠统钙质细砂岩、碳钙质泥质粉砂质岩中。地质、岩相学特征和阴极发光、背散射电子影像、电子探针等分析研究表明,明山金矿发育了3个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组合,不同热液矿物普遍具有多世代的特点。热液矿物中见有波状消光、带状消光、毕姆纹、压溶劈理、位错滑移等韧性剪切带粒内应变特征,坑道中也见有黄铁矿石英脉发生韧性变形、又被后期石英脉切断的现象,说明矿床经历了多次的脆-韧性变形。不同矿化期(阶段)的黄铁矿中Au和As的含量表明:沉积期黄铁矿Au、As的含量较低;成岩期黄铁矿中Au的含量高但As含量不高;而成矿期3个阶段的热液黄铁矿中都含较高的As和Au;热液黄铁矿核部包裹的交代残余黄铁矿Au、As含量较高,但变化范围较大,可能是变质成因。紧邻矿体的围岩中成岩黄铁矿从中心向外Au和As的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其中的As和Au在后来的构造和(或)热液事件中发生了活化迁移,越靠近颗粒边缘元素的活化迁移越强,这表明成矿物质来自于围岩。根据这些事实,推断明山矿区可能在成岩期发生了金的预富集,变形变质早期富含有机质的变质流体活动又使As发生了富集,主变质期流体的广泛渗透交代、活化出先存含金富砷黄铁矿中的Au和As,形成成矿流体。当成矿流体遇到富含活性铁的炭钙质泥质粉砂岩时,形成黄铁矿的同时发生Au的沉淀。  相似文献   
118.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构造含义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东北缘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和汇聚的远场效应,且仍正处于侧向生长阶段.而地壳各向异性则反映了高原地壳的形变特征.为此,本文主要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0年10月)波形记录资料,采用SAM方法进行剪切波分裂研究,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平均剪切波分裂参数及剩余地震各向异性参数,两个参数分别反映了区域构造和应力场特征及局部构造和局部断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快剪切波2个优势偏振方向分别为NE47.72°±21.83°和121.65°±22.07°,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63±1.31ms·km-1.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反映了该区域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第二优势取向揭示了NWW的局部构造意义,表明应力环境受本区NWW深大断裂带的影响.各个台站的剩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取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表明活动断裂控制着剩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剩余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变化反映了断裂引起地震各向异性程度,形变具有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19.
桂东大瑶山成矿带是指与侵入于大瑶山地区寒武纪浅变质岩系中的岩浆岩有关、呈近EW向展布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带内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强烈,多呈岩株、岩脉和岩筒状产出,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笔者报道了成矿带内的大王顶岩体、大岸岩体、古龙岩体、大村岩体、社山复式岩体和思委岩体的LA-ICP-MS定年结果,并结合前人对大瑶山成矿带内花岗岩类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大瑶山成矿带花岗岩类的年代学格架。结果显示,大瑶山成矿带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444.8±2.5) Ma和燕山晚期晚白垩世(96.6±1.1) Ma,燕山早期侏罗纪次之(164.2±2.8) Ma,且花岗岩类岩体侵位年龄与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0.
西藏古堆地区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和 《地质与勘探》2017,53(2):300-309
近些年许多学者对煌斑岩的研究较多,但对藏南地区的煌斑岩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藏南古堆地区煌斑岩进行了主量元素、稀土及微量元素的研究,以便了解藏南古堆地区的构造演化环境。结果表明:煌斑岩中SiO_2含量为32.99%~52.62%,平均值41.39%,K_2O/Na_2O为0.01~2.31,平均值为0.73,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Ba),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如Ta、Zr)为特征,但高场强元素Nb相对富集。煌斑岩的成因具有幔源特征,是在新特提斯洋形成后经扩张,在岩石圈拉张伸展的动力学构造背景下,致使岩石圈减薄、地幔物质上涌,并遭受地壳物质混染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