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884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深断裂带.为了揭示该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本文利用江苏、安徽、山东、上海和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到时资料,对8700个地震事件重新精确定位,进而开展了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反演地壳速度结构.通过分析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图像,发现(1)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块体具有差异明显的地壳速度...  相似文献   
942.
综合介绍了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VAN小组预报研究的评价和争论,包括评价的基本方法、三类评价意见以及评价中的几个主要争论问题等。  相似文献   
943.
着重对溧阳两次地震的经验教训作总结,其教训为5.5级地震后的重建中仍未采取一些抗震措施,由于多种原因未以做出短临预报,震时人员避防失当群众缺乏地震常识,仓惶外逃现象严重,其经验为5.5级地震后深入地宣传了防震减灾知识,伤员救 护治疗及时合理,震后反应迅速且对策正常,震后较快恢复正常,最后,对6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在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进地震科技进行与应用,发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三者结合方面作了概括,认为是结合得较好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944.
945.
为满足江苏地震应急工作对地震应急专题图的需求,结合本地区地震特点及应急实际情况,设计并实现了地震应急专题图快速产出系统。该系统构建一套专有数据库及专题图模板,采用Python编程,可在数据库中自动创建震中点位置、地震影响场及震中距等地震事件要素,并实现专题图模板的要素更新、图面整饰及多进程并行出图。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该系统可显著缩短制图时间,提升图件产出效率,为江苏地震应急响应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46.
收集了2015—2018年首都圈地区M1.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选取近场井下地震计观测记录,通过拾取直达P、S波及相应地表反射波的到时并测量其到时差,获得了台站下方地壳浅部300 m的P波、S波平均速度,并分析了波速的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盆地近地表P波平均速度约为1.98 km/s,S波平均速度约为0.46 km/s,平均波速比约4.3;利用不同速度模型对27个地震事件进行定位,结果显示:沉积层模型可有效改善华北盆地地震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47.
基于祁连山地区78个地震台站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计算台站对之间背景噪声的互相关函数,并叠加得到5-10 s和10-20 s两个周期的瑞利面波信号。利用归一化振幅方法,分析不同周期范围的噪声源能量在不同方位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祁连山地区5-10 s周期背景噪声的能量优势来源,夏季集中在110°-170°方位,冬季集中在300°-350°方位,但在110°-150°方位也有相对微弱的能量分布,表明第二微震带的噪声能量来源在夏季主要来源于太平洋的海洋活动,冬季主要来源于大西洋的海洋活动;10-20 s周期背景噪声的能量优势来源在夏季集中在70°-150°和170°-230°方位,在冬季则集中在290°-350°和70°-130°方位,表明第一微震带的噪声能量在夏季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的海洋区域,冬季主要来源于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由于2个周期的背景噪声源在祁连山地区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因此在利用背景噪声方法研究该地区介质速度结构时,需充分考虑噪声源非均匀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8.
江苏地电阻率预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地电阻率的前兆机理和实际观测结果,给出构造活动作用下地电阻率的两类前兆异常变化:一是与观测场地周围应力场变化相关的长趋势变化;二是与震源岩石裂隙破裂相关的大幅下降变化。针对地电阻率的两类前兆异常变化,以江苏5个地电阻率场地的历史观测数据为例,采用一年窗长的归一化速率进行分析,提出将归一化速率值的二倍方差作为地电阻率的异常指标,并对预测指标进行R值检验,得到R=0.513,对应R0=0. 277,R/R0=1. 9,预测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949.
董娣  纪金豹  袁美巧  王赞军  于海阔 《地震研究》2020,(1):155-165,I0004
对美国NGA数据库中的3551组地震记录按场地条件、震级、震中距进行了分组,采用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得到每条记录的小波功率谱。研究任意时间处小波功率谱最大值所对应的主频率,并对每个地震动分组内的主频率值做一定时间窗内的均方根处理,分别采用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和指数三角函数模型来拟合得到的主频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最后分析了场地条件、震级和震中距对频率时变曲线的影响,并给出了每个分组内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动主频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地震动主频率随时间的增大逐渐减小,但是竖直向要比水平向衰减得快一些。  相似文献   
950.
为提升地震流动观测质量,适应恶劣条件下野外长期工作,研制集传感器、供电、通讯网络三大模块于一体的流动观测仪器整体防护罩。利用2套GL-PS2一体化短周期地震仪进行对比观测,一套安装于南京台室内基岩观测墩,另一套配备防护罩浅层掩埋于户外。结果表明新型研制的观测仪整体集成防护罩具有以下优点:①保温性能好,内部环境日温差小于3℃,月温度变化小于5℃。②防水性好,经历多次暴雨大雪天气后,防护罩内部干燥,无水滴或结露现象。③台基噪声略优于室内观测墩。④2台设备相关系数垂直向优于水平向,夜晚优于白天。⑤地震记录波形相关系数均在0.6以上,震级越大,相关性越高,且信噪比差距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