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郝艳涛  夏群科  李佩 《地质学报》2022,96(12):4184-4197
利用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别测定了华南地区福建省白琳大嶂山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矿物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H2O含量。橄榄岩矿物主要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符合部分熔融趋势,部分熔融程度在0~21%之间。大多数样品(23个样品中的21个)部分熔融程度较低(<6%)并具有亏损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模式。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橄榄石的H2O含量分别为78×10 -6~262×10 -6、37×10 -6~124×10 -6和~0。尽管不能排除橄榄石包体上升过程中的潜在H的扩散丢失,但两种辉石保留了地幔中的H2O含量,这可以从 ① 单个辉石颗粒中的均一的H2O含量和 ② 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之间的平衡H2O分配推断出来。基于矿物模式,并假设单斜辉石和橄榄石之间的H2O分配系数为10,计算出的全岩H2O含量范围为15×10 -6~67×10 -6。水含量与熔融指数、交代指数、氧化还原状态和温度之间缺乏良好的相关性,说明白琳地区岩石圈地幔中水含量的控制因素是复杂的。已有研究表明浙江省建德地区岩石圈地幔具有较高水含量。白琳和建德两地对比显示,两地岩石圈地幔在熔融程度、交代程度、氧化还原状态和平衡温度非常类似,但是水含量差异巨大。华夏地块(以建德和白琳为代表)的岩石圈地幔在主成分和微量成分上可能均一,但H2O含量有巨大差异,体现了地幔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82.
西昆仑造山带复式增生楔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西昆仑古生代主剪切带和早中生代增生楔杂岩剖面中的组成与构造等特征,西昆仑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两次向南的增生造山作用及其增生楔的组成与构造演化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增生楔杂岩在大陆造山带及其对大陆侧向增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数据汇交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前提,是实现科学数据的持续累积、科学整合和有效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分析了沙漠地质记录和人类活动遗迹数据汇交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制定沙漠地质记录和人类活动遗迹数据汇交规范的必要性,根据沙漠地质记录和人类活动遗迹资料的数据特性,对数据分类并建立不同专题数据库,因地制宜采纳国际和国内现行的规范性参考标准,编制数据基本属性、建立专题数据字典和数据编码规则,拓展形成沙漠地质记录和人类活动遗迹数据的汇交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元数据编制要求并建立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汇交流程。本数据规范为同类型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汇交规范化参考案例,为充分实现沙漠地质记录和人类活动遗迹数据的共享奠定了基础,并对数据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沙丘形态演变过程记录着近地表风况与环境演化的历史,然而对其特征研究一直受限于大范围沙脊线提取效率低和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搭建U-Net模型,实现批量、高精度沙脊线的提取。将数据增强技术、随机失活神经元、批标准化以及迁移学习技术应用于模型训练和参数更新,使得模型的精度更高。结果表明:U-Net模型以及各种策略能够高效、精确地识别遥感影像中的沙脊线;沙脊线走向的偏移与近地表风况变化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U-Net模型可以有效地用于区域性的沙脊线走向分析。  相似文献   
85.
雅丹地貌因其多样形态类型长期以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对其形态特征描述也成为研究热点。作为雅丹地貌形态最早命名地,罗布泊地区雅丹因其形态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闻名,然而对该地区雅丹形态特征和发育演化过程的深入研究较为缺乏。本文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UAV(小型无人机)所摄地景影像,采用地形数字化方法提取地貌原始数据,选定形态参数后识别测量得到雅丹形态参数数据,基于以上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尝试描述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特征并对该地区雅丹演化过程进行讨论。主要结论有:① 罗布泊地区雅丹长度集中分布在20 m以下,少有长度> 160 m,宽度集中分布在8 m以下,高度多2 m以下,表明区内雅丹个体规模总体较小,低矮雅丹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雅丹长宽比值呈现连续增加的变化过程,伴随高度的增加长宽比值迅速增大,由2∶1逐步增大到4∶1,并持续升至10∶1以上,走向分布集中于22.5°~67.5°,与主风向相类似,雅丹个体平面形态呈现连续变化过程;雅丹的相邻雅丹数值集中分布在3~4个,平均顶间距分布在< 20 m和40~80 m区间,显示罗布泊地区雅丹空间特征的多样性。在个体雅丹形态以外,初成雅丹和雅丹共基座现象是罗布泊地区主要存在的2种复杂化雅丹形态表现。② 罗布泊地区雅丹理想演化模式经历初成期、青年期、成熟期和衰亡期4个阶段,由于存在地层岩性、风力剥蚀、流水作用等控制因素影响,造就了类型复杂、变化多样的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现状。③ 罗布泊地区雅丹发育具有多期性,第四纪以来主要存在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晚全新世和小冰期等4个发育期,结合形态特征和环境演化情况推测龙城和白龙堆雅丹形成于晚更新世,楼兰北部高大雅丹形成于早全新世,楼兰中北部雅丹多数形成于晚全新世,而楼兰地区的低矮雅丹形成于小冰期;依据地层年代和雅丹高度数据,计算得到0.5 ka B.P.后楼兰遗址附近平均风蚀速率为6.2 mm a-1。精确描述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特征并探讨其演化过程,对于了解雅丹形态控制因素影响程度,深入分析区域风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近地表高频补偿技术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地表的滤波作用不仅会引起地震波高频成分的快速衰减,还会引起地震子波相位的畸变,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中,必须对这些由近地表引起的衰减和频散进行补偿.文中研究了近地表吸收规律,应用微测井资料求出了表层的吸收衰减因子,补偿了近地表高频成分,给出了针对三维地震资料的近地表高频补偿方法,对大庆齐家北工区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实际应用,同时还应用属性分析技术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7.
Seismic monitoring using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OBS) i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earthquakes in mid-ocean ridge far away from land. Clock synchronization among the OBSs is difficult without direct communication becaus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cannot propagate efficiently in water. Time correction can be estimated through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synchronization if clock drift is linear before and after the deployment. However, some OBSs in the experiments at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 on the Chinese DY125-34 cruise had not been re-synchronized from GPS after recovery. So we attempted to estimate clock drift between each station pairs using time symmetry analysis(TSA) based on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We test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SA method by analyzing daily nois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s(NCFs) that extract from the data of another OBS experiment on the Chinese DY125-40 cruise with known clock drift and the same deployment sit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NCFs' travel time of surface wave between any two stations are symmetrical and have an opposite growing direction with the d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and-pass filters,different components and different normalized methods was discussed. The TSA method appeared to be optimal for the hydrophone data within the period band of 2–5 s in dozens of km-scale interstation distances. A significant clock drift of ~2 s was estimated between OBSs sets through linear regression during a 108-d deployment on the Chinese cruise DY125-34. Time correction of the OBS by the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was demonstrated as a practical approach with the appropriate parameters in case of no GPS re-synchronization.  相似文献   
88.
褶皱冲断带油气资源丰富,统计表明全球探明油气储量约14%分布在褶皱冲断带。自从1815年地质学家第一次以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褶皱形成于岩层遭受水平挤压变形的二百多年来,针对褶皱冲断带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无疑是最卓有成效的研究领域方向之一。本文从追溯早期模拟实验先驱,到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着重分析和评述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对于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强调造山带临界楔体理论以及基底滑脱层强度、流体超压和变形岩层内聚强度等对构造变形过程的控制作用。主要介绍的实验性标志成果有:(1)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生长规律;(2)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机制;(3)褶皱冲断带中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我们的目的是提供引人入胜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成果,吸引更多现在和未来的研究人员理解和重视物理模拟工作,借助日益进步的实验装置和技术方法,促进盆地构造研究在学科发展道路上,一步步实现从定性走向定量、从二维走向三维、从几何学和运动学走向动力学的飞跃。  相似文献   
89.
<正>深海沉积泥中蕴含了大量的稀土元素,是继大洋结核和结壳之后最具有稀土潜在资源的深海地质体(Kato et al.,2011)。前人关于富稀土深海泥的研究范围多限于太平洋,而在印度洋范围内关于富稀土深海泥的报道颇少(Yasukawa et al.,2014),此外关于深海泥富集稀土的机制仍然不明,这些都进一  相似文献   
90.
锂(Li)是一种战略关键金属,岩浆阶段主要在花岗质岩石中得到富集和结晶。由于具有不相容和富挥发性等性质,锂对花岗岩的成岩成矿具有重要的制约。文章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 等分析手段,对湖南香花岭地区癞子岭和尖峰岭花岗岩进行系统岩相学、主微量和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1)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Li 含量逐渐升高,大幅度降低了熔体粘度,增大了结晶温度区间,花岗质岩浆得到充分结晶分异,导致花岗岩的垂直分带;(2)花岗岩中Li 与稀有金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Li 与Ta、Nb、Sn 等稀有金属具有协同成矿作用;(3)花岗岩中云母类矿物具有向富Li 演化的趋势,以铁锂云母为主,随着铁锂云母的结晶,Nb、Ta、Sn 等稀有金属相继析出,导致晚期云母中Ta、Nb 等含量降低。熔体中H2O、F 等对花岗质岩浆的性质和结晶分异有较大影响,但不足以致使花岗岩呈垂直分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