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9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漆家福 《中国地质》2004,31(1):15-22
渤海湾古近纪盆地可以划分为3个裂陷带和1个裂陷区,都分布在上地幔隆起部位。盆地构造变形可以分为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两个相对独立、相互关联的新生代构造系统。伸展卡句造由不同尺度的伸展断层和与伸展断层垂直或斜交的变换断层构成连锁断层系统,在盆地区具有分散的透人性特点,并控制着古近纪断陷的分布和演化。在伸展构造变形基础上叠加了3条北北东向—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后者及其伴生构造组成盆地中的呈带状展布的新生代走滑构造系统。伸展构造是一种“水平层状的”薄皮构造。正断层向深部收敛或终止于中地壳内的拆离断层面上。走滑构造是一种“垂直带状的”厚皮构造。浅层的走滑断层以多种方式并入到深断裂带中。这两种构造系统是盆地区新生代时期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两种作用机制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2.
刘洪涛  曾联波 《地质通报》2004,23(7):676-679
根据岩石声发射记忆信息,并结合构造变形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喜马拉雅运动的构造期次和强度进行了研究。喜马拉雅运动在库车坳陷分为3期,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增强,平均最大有效应力值分别为55.7MPa、63.6MPa和79.4MPa,喜马拉雅晚期达到高峰,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库车坳陷构造从喜马拉雅早期开始发育,各构造带的发育时间从北至南依次变晚。在喜马拉雅运动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下,库车坳陷广泛发育逆冲构造,包括断层相关褶皱、对冲构造、背冲构造、构造三角带、叠瓦构造、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等。喜马拉雅运动对库车坳陷油气的生成、储集性能、圈闭、运聚与保存条件有重要的影响,是该区油气形成和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3.
济阳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7,他引:15  
济阳坳陷发育两类复式温—压系统,即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主要生烃凹陷同一层段的温—压系统平面分区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变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促使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富集在中浅层,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造成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可以发育在相对深层;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可以产生长距离运移,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只能发生短距离运移。温—压系统控制油气藏分布,油气藏分布在相对低能区。  相似文献   
54.
北华北中上元古界烃源岩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相烃源岩发育机理问题制约了我国油气勘探产业的发展. 中上元古界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是北华北地区重要的烃源岩, 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 基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古生态及沉积地球化学探讨了烃源岩沉积古地理及其发育模式. 研究表明这些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包括适宜的古地理位置、中低纬度区的生物勃发事件、水底缺氧环境、沉积物中磷组分的富集以及粘土矿物在海相碳酸盐有机质富集保存过程中的赋存驻留作用.  相似文献   
55.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分布特征与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叠合盆地, 存在多期油气的调整与破坏, 志留系广泛分布的沥青砂岩正是油藏遭受破坏后的产物. 研究表明, 志留系沥青砂岩分布于盆地中西部且主要受加里东晚期的油源区和塔中、塔北及巴楚古隆起的控制, 而局部构造带沥青砂岩的分布受储层沉积体系的控制. 纵向上沥青砂岩绝大多数位于红色泥岩区域盖层和上砂岩段致密岩性段之下. 早期油气破坏程度的差异和受后期油气浸染的影响, 塔中地区沥青砂岩与油砂在纵向上既有上下分界, 也有交互分布的关系. 沥青不仅存在于颗粒之间的孔隙,而且还赋存在颗粒内部和裂隙之间, 证实了早期油藏的抬升破坏. 沥青砂岩的大面积存在揭示了克拉通区大规模的油气运移聚集以及随后的油气破坏, 这次破坏使得古生界油气资源量至少损失近133亿吨. 油气破坏后形成的沥青砂岩可以作为油气封堵的有效隔层, 形成沥青封堵油气藏, 有利后期油气的聚集. 志留系早期油气的破坏受地层埋深的影响, 塔中北斜坡深部是寻找志留系早期原生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6.
在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 ,纵向上存在两个流体动力系统 ,即下部高压流体动力系统和中上部正常 -低压流体动力系统 ,对下部高压流体动力系统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用来确定油气成藏期 ,而对中上部正常 -低压流体动力系统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不适于用来确定油气成藏期 ,这主要由包裹体捕获时的流体动力学环境和相态不同所致。高压流体动力学环境中形成的包裹体在捕获时更易呈均一相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有效用于成藏期的判定 ,而在正常 -低压系统中形成的包裹体在捕获时有呈非均一相的可能 ,在此情况下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就无法用于成藏期的确定 ,在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判定成藏期时 ,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做具体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7.
胡瑛  张枝焕  李伟  吴水平 《沉积学报》2006,24(3):419-425
通过对黄骅坳陷滩海三马地区浊流沉积层序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差异特征研究,揭示出分子标志物对该地区沉积相的指示意义。样品中除了含有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烷和藿烷系列化合物外,还普遍检测到了伽马蜡烷和标志着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奥利烷,其中Pr/Ph为1.00~3.03;Ts/Tm为1.1~9.11;奥利烷/C30藿烷为0.09~1.48;伽马蜡烷/C30藿烷为0.08~1.03。对生物标志物的综合分析表明,三马地区沙一段烃源岩沉积时期为淡水—微咸水—半咸水的弱还原—氧化条件环境;同一剖面相同层段中(几米内)巨大的生物标志物指纹差异分布,证明了该地区重力流沉积这一地质现象,同时较为清晰地指示出混源相沉积物与浊积岩相互叠置界线。由此认为,该套地层的形成应该是以重力流形式携带大量载荷直接补给湖盆内并快速沉积,然后,在浊流发生的间歇期,上覆湖相沉积物,从而形成互层的砂泥岩层序结构。  相似文献   
58.
碎屑岩成岩压实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实验采用自行设计和组装的压实成岩模拟装置,以中砂级纯净石英碎屑为实验介质,开展压实模拟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了一些认识:在压实过程中,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二分性,即压实初期的陡变带和随后出现的缓变带;缓变带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孔隙度和承载压力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存在良好的半对数关系,渗透率和承载压力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系统流体的实时取样测试表明,压实作用不仅仅是一个物理过程,同时也会发生化学变化,即使在较浅的埋藏条件下,石英砂体也发生了压溶现象。  相似文献   
59.
排烃门限存在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及其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排烃门限概念的提出为有效源岩的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在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地球化学的方法论证了排烃门限的客观存在.研究表明, 源岩进入排烃门限后, 其反映生烃潜能的指标(S1+S2)/TOC、氢指数以及反映烃源岩残留烃量的指标氯仿沥青“A”都开始明显降低; 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成分、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分布特征也都发生明显的变化, 没有进入排烃门限的源岩可溶有机质与原油差别大, 进入门限后的源岩可溶有机质开始与原油组分较为一致.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段泥岩和页岩的排烃门限分别为2 200 m和2 000 m左右, 排烃强度分别为0~1 100 kg/m2和0~150 kg/m2, 累积排出烃量为7.365×108 t和1.435×108 t.   相似文献   
60.
露头油藏是一种潜水面控制的特殊油藏, 研究它可以丰富石油地质理论和指导干燥盆地的勘探.通过理论研究和对吐哈盆地七克台油田分析认为, 露头油藏形成于潜水面埋深较大、油源丰富、发育露头圈闭的盆地.这种油藏有2种成藏模式, 一种是在削顶背斜的翼部形成的, 另一种是在侧向岩性封堵的单斜上形成的.露头油藏具有埋藏浅(深度几十至几百m)、形成时间晚、储集层物性好(孔隙度一般大于1 5 %)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