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24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503篇
海洋学   142篇
综合类   10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4 毫秒
71.
为探讨非常规致密砂岩油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HQ、HS地区长6、长8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启动压力实验,对比分析不同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研究表明,单相水状态水相、束缚水状态油相,均具有随渗透率降低,拟启动压力梯度、真实启动压力梯度升高的趋势.当渗透率低于0.3×10-3 μm2,拟启动压力梯度、真实启动压力梯度均随渗透率降低而快速升高.饱和油束缚水状态油相拟启动压力梯度、真实启动压力梯度高于单相水状态水相的拟启动压力梯度、真实启动压力梯度.HQ地区水相、油相的拟启动压力梯度、真实启动压力梯度低于HS地区;长8储层水相、油相的拟启动压力梯度、真实启动压力梯度低于长6储层.研究区储层,水相、油相拟启动压力梯度、真实启动压力梯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HQ地区长8储层、HS地区长8储层、HQ地区长6储层、HS地区长6储层.不同维度对比分析得出的启动压力梯度,对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其他地区致密油的有效动用仍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72.
致密砂岩储层抗拉强度直接影响压裂过程中裂缝起裂、水力裂缝扩展以及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的沟通能力.基于巴西劈裂实验圆盘测定了 14组致密砂岩抗拉强度,同时在围压条件下测定了相同取心位置的14块岩心的纵横波波速和密度.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并与岩心所处井深测井数据对比分析,建立了基于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声波时差测井和密度测井)的致密砂岩抗拉强度的预测模型,模型相关系数大于0.93.由预测模型可知,抗拉强度与岩样密度和纵波波速呈正比(与声波时差呈反比).利用所建立的抗拉强度评价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M16井致密砂岩储层进行了应用分析.得到了全井段抗拉强度,并基于抗拉强度预测了储层断裂韧性,其评价结果与压裂后产能监测数据相一致.本研究可为压裂设计、可压裂性评价及工程"甜点"选择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3.
总有机碳含量(TOC)是页岩储层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同时也是烃源岩评价的重要指标.本论文在测井原理的指导下,基于不同岩石类型对测井参数的响应特征,运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法、多元回归法和△ LogR 法对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TOC含量进行预测,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选出最佳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南部页岩储层中应用多元回归法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法预测有机碳含量的效果最好.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法中运用钍/铀比与TOC含量拟合出来的模型比只运用单个放射性元素U与TOC含量拟合出来的模型吻合度高,拟合相关系数高达0.9011,平均绝对误差为29.27%,平均相对误差为19.55%.运用多元回归法的预测结果相关性较高,R2 =0.8934,平均绝对误差为34.59%,平均相对误差为16.81%.两种方法精度都相对较高,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4.
地震勘探是发现和认识油气藏的重要方法,随着国内油气勘探领域、勘探对象的日趋复杂化,油气勘探迫切需求地震成像的精准度、分辨率和保真度的大幅度提升.相比于常规逆时偏移方法,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有较少的伪像,成像振幅均衡,成像分辨率高.目前常用弹性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来对地下介质进行成像.但由于地下介质通常表现出黏弹性性质,在含油气地层中表现尤为明显,若忽略地下介质的吸收衰减作用,地震波传播中的振幅衰减和频散累积将会影响成像的振幅和相位,进而降低成像分辨率,致使地下构造定位不准.本文基于标准线性体模型的黏弹性波动方程,提出一种衰减补偿的黏弹性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方法,推导了准确的黏弹性最小二乘理论框架下的偏移算子、反偏移算子、步长,并给出了算法的数值实现流程.通过对层状模型和Marmousi模型进行测试,得到本文提出的黏弹性波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的成像结果和收敛速度,并与其他方法的测试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黏弹性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能够准确地归位包含强衰减的多分量地震记录,能够有效避免弹性波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错误的反射层位置,压制成像噪声,收敛速度快,成像精度高.  相似文献   
75.
目前绝大部分可压裂性模型以弹性参数脆性指数法为基础评价页岩储层可压裂性,然而通过岩石应力应变特性、岩石力学测试统计结果和矿场压裂实例分析可知,通过弹性参数评价页岩脆性缺乏理论依据,且与实验测试、压裂效果等相悖.针对页岩储层可压裂性定义不统一、不全面的问题,综合分析了影响页岩体积压裂过程中压碎难度、缝网的复杂度、获得较高改造体积的概率以及压裂后导流能力等方面,给出了新的且全面的可压裂性定义.基于可压裂性科学内涵,综合考虑页岩脆性、围压、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断裂韧性和抗压强度,建立了页岩可压裂性评价新模型及归一化指数模型,此模型通过室内试验测试和现场测井数据可分别实现室内和矿场储层可压裂性的定量表征.本文所建立地可压裂性模型在页岩典型井中开展了应用分析,并与已有可压裂性评价模型进行了对比,其评价结果与压后产能监测数据相一致,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6.
为了研究压裂曲线与储层污染程度的响应关系,以沁水盆地柿庄区块为例,在区块内选取储层敏感性强弱不同的井,通过比较各井压裂施工曲线中油压曲线到达破裂压力后下降行迹特征的差异,总结出油压曲线下降行迹与储层敏感性的响应规律。然后在同一区块内根据油压曲线下降行迹判定几口井的储层敏感性,根据储层渗透率损害比模型计算出几口井开发煤层段的储层渗透率损害比。结果发现,预测出的储层敏感性强井具有较高的储层渗透率损害比,储层受到严重污染;储层敏感性弱井储层受到轻度污染。研究表明油压曲线到达破裂压力点后的下降行迹能够反映储层污染程度,可以为后期工程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7.
文章将三种以面积平衡为原理的几何学方法应用在物理模拟拉张实验中,对比三种方法的结果与模型设计参数间的 误差,讨论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其中层长守恒方法需要假设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层长保持不变,通过曲线拉直 可以恢复构造各阶段拉张量和拉张总量。利用面积守恒可以计算拉张构造中滑脱层深度,面积深度法允许构造变形过程中 层长和层厚的变化,多个构造前沉积地层的面积深度拟合直线可以反映构造整体拉张量和滑脱层深度。面积守恒法在已知 构造滑脱层位置的基础上,通过同构造沉积地层可以计算出拉张活动不同阶段拉张量变化和拉张总量。结合琼东南长昌凹 陷剖面特征,面积守恒法是计算其拉张量变化最准确又有效的方法,面积守恒法应用结果确定过长昌凹陷剖面在岭头组、 崖城组和陵水组沉积阶段的拉张量分别为13.8 km、15 km和21.4 km,拉张总量为50.2 km,拉张率为42.7%。三种方法在物 理模拟实验和琼东南盆地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伸张构造中由于剪切变形作用,基于面积守恒的方法优于层长守恒的方 法。面积深度法利用构造前沉积地层的几何形态来预测构造整体拉张量和滑脱层深度,面积守恒法可以利用同构造沉积地 层和已知的滑脱层位置来预测拉张构造整体的拉张量和不同阶段的拉张量变化。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吐哈盆地生储盖组合配置、成藏模式等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吐哈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西山窑组、八道湾组煤系烃源岩,以及二叠系桃东沟群湖相烃源岩,这2套烃源岩生油强度较大的地区均位于台北凹陷主体沉降区,具备形成大油田的烃源基础。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三叠系和二叠系等3套储层,侏罗系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粗砂岩,二叠系梧桐沟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细砂岩、砂砾岩。侏罗系主要有正向分异、逆向分异、垂向分异及混合型等4种成藏模式;二叠系为侧向长距离运聚-古斜坡成藏模式;三叠系为源内垂向运聚-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采用类比法、统计法、成因法及特尔菲加权法综合得到吐哈盆地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09×10~8t,剩余资源量为6.07×10~8t。通过地质评价、原油剩余资源量和剩余资源丰度的分布预测,提出了鄯善弧形带、鲁克沁—红连带、西部弧形带3个勘探方向及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79.
大部分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以单相气体流动为主,忽略气井早期返排阶段压裂液和气体共存现象。基于线性双重孔隙模型,建立致密气藏气水两相早期返排计算模型,将储层改造区域(SRV)分为天然裂缝与基岩系统,其中天然裂缝系统为气水两相流动,基岩系统为单相气体解吸;根据实际返排液体积拟合,分析天然裂缝系统动态相对渗透率与时间的关系,采用Laplace变换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有效孔隙体积和初始返排率对模型气井产能的影响。致密气藏x1井的应用结果表明:初始返排率越高,气井产能越高,气水两相早期返排分析模型产能拟合效果较好;结合产水量无量纲压力与平衡时间的关系,计算裂缝总体积为22.191×10~3 m~3,基岩—裂缝接触面积为2.456×10~5 m~2,平均裂缝开度为45.2 mm。该结果对致密气井压裂效果评价和产能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PDC钻头作用下地层断裂机理,以单齿切削含有天然裂缝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单齿切削下地层应力分布模型,作为裂缝的远场应力;结合切削齿作用力角度和旋转极角,确定作用于裂缝表面的正应力和裂缝倾角,以Ⅱ型起裂方式为断裂模式,给出在两种裂缝表面正应力条件下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和起裂角模型;通过扩展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单齿切削下裂缝尖端的起裂特征。结果表明:作用于裂缝的远场应力比例因数随作用力角度和旋转极角之和呈抛物线形式变化;当切削齿作用力方向与地层裂缝方向一致时,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最大;裂缝尖端的起裂角也随旋转极角变化呈抛物线形式变化。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